中华文化解码指南(二)

楼主: nknuukyo (我无所能因敌成体)   2016-04-27 23:22:30
中华文化解码指南-从文言文教育,谈古文解读的“理”与“名”
笔者非专业国文教师,国学领域上亦无丝毫名望,若是读者认为没有这些背景,
便无资格谈论文言文教育或古文解读,诚挚建议您跳过本文。
==============================================================================
“文言文好难,完全看不懂”,又一个同学这么说....
这些同学是笔者于某贫困家庭协会服务的对象,多是家庭资源贫乏的国高中生。
在基础仍未扎实的情况下,要提振孩子们的学习动机并不容易。
我观察到,这些同学在学校的国文课程中,多是先教注释、才顺过本文。
在教育心理学上,这些举措是建立先备知识的鹰架1,并非全无理据。
不过,仍容易演变成一个情形:
“教师说一动,同学作一动,课程聚焦的主体仍是教师”
要怎么让孩子对文言文有自发性的兴趣?
在小班教学、无课纲的情况下,笔者实验出些不错效益的作法:
一、观察同学的喜好,利用Premack合欲原则2,选择恰当的古文主题
例如同学喜欢盗墓笔记的氛围,选择年代相近的袁枚所著《子不语》,
找寻其中接受度高的篇章作为课辅内容。
例如恐怖中带点诙谐的段落,在受到恐惧刺激时也能放松吸收。
二、先不讲“注释”,让同学借由“上下文判断”,
思考自己所“猜”的几种解释方式,理路是否连贯
中文字的歧义既多且杂,借由“摸索”而练习语感相当重要,太快给予注释,
也难免剥夺去这类自主判断的能力。
这样的说法并非无的放矢,
在英文教育或阅读国外文献上,我们不也是鼓励先别查单字?
这样阅读的效率跟前后文判断力才容易提升。
以国高中课外英文阅读刊物-《大家说英语》的Q&A为例3:
Q:“当我阅读英文时,经常出现太多生字,必须不停的查字典,
让我很难继续读下去。该怎么办?”
A:“不要每次看到生字,就停下来查字典。先一次读完整个段落,或是整段对话,
然后在你不会的字底下画条线。读完之后,试着猜猜那些字的意思,最后再查字典。
这样,你会记得更多单字。如果可能,建议您使用英英字典。”
回到前例,实务操作上,借由适当的铺陈,这些阅读清代鬼故事的同学,
开始会自主的去猜每个生词的意思,彼此讨论为何这样猜得对、那样猜得不对,
这时教学的聚焦点回归于学生,而非教师的表演。
三、感到“无法被猜的方向说服时,自已会去找答案”
当一个问题,大家皆感到疑惑时,如果能率先求得解答,自然会是很有成就感的事。
在猜谜过程后,适当给予少少的求救时间,同学会开始利用时间去查字典、找网络、
问其他的辅导员,只因为开始有兴趣把这篇有趣的古文搞懂。
初期求援时间不宜给多,多了会把内容变得像“作业”,而不是难得的机会。
四、“探索”教育不是“放牛吃草”
课程需要包装成一个有系统、脉络、趣味性的谜题,
而非仅仅是把学生丢在无人的荒野里自生自灭,
对于习于求助的同学,该稍微狠心让其自立;
独立却卡关很久的,则应给予提示以控制课程时间。
==========================================================================
从阅读到解读
诚如上述所提,中文字是个拥有很多“岐义”的系统,
且以拼图做为类比,
一个字有许多岐义,就像一块拼图的洞,同时有好几块拼图可供拼入。
如果我们先求能塞入洞的拼图,随手拿起一块放入,虽然最后可以组合完成,
但整片拼图完成后看起来却会很不搭尬。
在解读上,就是我们从数个歧义中,随便取一个解释,说服自已真相便是如此,
自然产生许多难以磨灭的矛盾。
上述的思路,可以说是先辨别“名”、选择“名”后才开始分析“理路”,
但将分析他人“理路”放在后面,往往不是个很有效的检省及自我推翻的手段:
我们可能看过,不少有名的文章把前贤的箴言往愚笨处、恶毒处去想,
这是因为他们说服自已:那张图就长得那么怪!
在解读古文上,我们需要更符合“施惠原则”的作法,
以免犯下打稻草人等等讨论上的不真确。
从这样的脉络中,或许更应该采取先辨别“理路”,
而后才分析是否有相应“名义”的解读方式。
把“理路”放在优先检省的顺序、“名义”次之,有一定的好处:
1.先辨别“理路”会把解读时的视野抽高,
较不会有“由句切入”而导致“断章取义”的问题。
2.“字义及字形的解释”是一翻两瞪眼的东西,你如果找不到相关方向的解释习惯,
方向再合情合理也无法硬凹,只得考虑假设方向以外的可能。
但后者先辨别“理”、后分析“名”的做法,未必没有其风险。
如果一个解读者,对某领域非常有爱,只想着用自已固著的理路,
顺唯一一条路去寻求所有的“名义注释”,
那么手上只有一把铁锤的人,会将所有事物看成钉子,反而难以提升正确解读的效益,
也难免让人讥笑成:“先射箭,再立靶”。
-这真的不是在讽刺某校前校长,只是善意提醒。
要避免这种疏失,对解读方向的选择,要保有一些从各观点切入的弹性,
也需有广泛接触各领域的胸襟,
但亦不能让自已在选择上,丝毫不去把持一定的判读前提。
这部份与施惠原则在判读上的应用,且容后再提。
NOTE
1.https://zh.wikipedia.org/wiki/鹰架理论
2.http://140.111.56.213/wiki/index.php/普墨克原则(Premack_principle)
即借由结合学习者喜爱的增强物,使学习者对本来没那么喜爱的事物产生好感。
3.http://www.studioclassroom.com/h_help_el_c.php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