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严以来台湾文学史论述的统独大战:陈芳明VS.陈映真

楼主: CCY0927 (只是个暱称罢了)   2018-02-23 10:45:42
http://www.peoplenews.tw/news/3f7dfb7b-3d19-423d-9ae9-11af2286c8d4
解严以来台湾文学史论述的统独大战: 陈芳明VS.陈映真(上)
2018-02-20 14:40
江灿腾(台北城市科大荣誉教授)/陈正茂(台北城市科大观光学系教授)
※当代台湾文学统独论战的回顾
在20世纪70年代的台湾文坛,虽曾爆发了乡土文学论战。然而,并未因此而解决台湾文学
属性的问题,反而如陈映真所言:“70年代论争所欲解决的问题,不但没有得到解决,反
而迎来了全面反动、全国倒退和全面保守的局面”。
因此,是否全面反动、保守姑且不论,但随着政治上本土政权的确立,伴随着台湾意识的
高涨,连带着也鼓舞著台湾文学台独论述的昂扬。这是不争的事实。虽然学界,目前对此
问题的讨论,才刚起步,但仍不可忽视其重要性。
特别是,继之前的台湾乡土文学论战之后,于80年代起,台湾文学领域,又逐渐刮起了一
阵全面反中国的文学论述,中国认同的民族意识,逐渐已被新台湾人的国民意识所取代。
在叶石涛、张良泽、彭瑞金、陈芳明等文学评论者,不遗余力的鼓吹下,台湾文学中的“
文学台独”论述,在政治力的推波助澜及大环境的转趋有利因素下,在台湾文坛已成一股
来势汹汹不可轻忽的力量。所以有必要于此时,对其进行观察和讨论。
※解严后文学台独论述与政治台独思想的相关性
事实上,解严后的当代台湾文学台独论述,是伴随政治台独的成长而发展的,尤其在海外
台独力量归队,本土政党民进党成立后,台独的势力益发不可挡。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国民党的官方意识形态,逐渐崩解,台独的力量,则透过各种管道,
无孔不入的将触角,伸入台湾社会各阶层。
这当中借由意识形态、文化思想来论述分离主义,是最有效的方法。也因此从80年代始,
台湾岛内围绕着“台湾结”与“中国结”、“台湾意识”和“中国意识”,“统一”及“
独立”的论述争议,成为那个诡谲多变年代,最热门话题的焦点。
当代文学台独的论战,始于1983年因著〈龙的传人〉侯德健,赴北京进修而起的,这年6
月《前进周刊》,刊登杨祖珺的文章〈巨龙、巨龙,你瞎了眼〉,对侯德健的“爱国的孩
子”,作了批判的反讽。接着陈映真发表了〈向着更宽广的历史视野〉鸿文来回应,并对
〈龙的传人〉这首歌,广为流传而热烈的爱国激情,表达深情地倾诉他,心中缘于“中国
情结”而迸发的爱国激情。
陈映真文章一出,立即遭到围剿,并被冠上是无可救药的“中国结”的“汉族沙文主义”
、“爱国沙文主义”与“中国民族主义”者。
论争很快的就激化起来,首先是陈树鸿的文章〈台湾意识—党外民主运动的基石〉,粗糙
的以二分法将“中国意识”等同于不民主,主张为了民主就必须排除“中国意识”。
紧接着陈映真透过与戴国煇的对谈,批判“台湾结”是“恐共”、反共的表现,实际上,
是台湾岛内分离主义的“台独”势力,对大陆的抗拒,并明确表示其背后有台独理念在支
撑,和台湾缘于60年代兴起的资产阶级的理念。说穿了“这实在是阶级的问题,而不是什
么‘民族’的问题”。
此时陈芳明以宋冬阳笔名,发表〈现阶段台湾文学本土化的问题〉跳出来了,陈芳明从台
湾文学切入,回顾了80年代以来台湾思想界、文学界有关台湾意识的论战,对陈映真等人
的主张,进行了攻击。《夏潮论坛》上的〈台湾的大体解剖〉专辑,即是因陈芳明此长文
而起。
※亲左《夏潮》与《台湾年代》针锋相对
与《夏潮》针锋相对的是《台湾年代》,它特别推出〈台湾人不要“中国意识”〉专辑,
发表林浊水〈《夏潮论坛》反“台湾人意识”论的崩解〉、高伊哥的〈台湾历史意识问题
〉来痛斥《夏潮》的“中国意识”与“中国情结”。不久,《80年代》也加入抨击《夏潮
》的行列。
在诸多反中国意识文章中,有一特点值得注意,即开始美化日本殖民台湾,对台湾现代化
开发的重要影响,换言之,把“崇日”情结兜拢到台独的思想体系来。《夏潮》在岛内不
仅遭围剿,在美国的《美丽岛周报》也隔海砲轰,加入论战阵营。这场以“台湾结”与“
中国结”;“台湾意识”和“中国意识”为切入口的大辩驳,文学台独主义者,不但痛勦
陈映真、戴国煇,最主要也是借机鼓动风潮,检验台独论述在岛内市场的接受程度。
而反观以陈映真为首的《夏潮》立场,仍是秉持“中国民族主义”的立场,“对于中国历
史、文化和人民抱着极深的认同和感情”,“愿意跳出唯台湾论的岛气,学习从全中国、
全亚洲和世界的构图中去凝视中国(连带地是台湾)的出路”。
这场争论一直延续到“解严”之后,激烈程度减退,台独势力的新分离主义,又进入另一
阶段。
※李登辉与民进党的推波助澜
90年代后,随着李登辉的上台,国民党政权迅速本土化,其后“两国论”的抛出,更不掩
饰其变相台独的立场。而时为最大在野党的民进党,于1991年10月在党纲写下“建立主权
独立自主的台湾共和国暨制定新宪法,应交由台湾人以公民投票方式选择决定”的所谓“
台湾前途决议文”。
1992年5月“刑法第100条”的废除,使鼓吹和从事非暴力的台独活动合法化,2000年,政
党轮替,民进党的陈水扁上台后,便公开抛弃“一个中国”原则,整个台湾政治格局的大
变动,原本的“台湾意识”意识形态,被“台湾主体性”之说所取代。
以文学场域而言,1991年陈芳明在〈朝向台湾史观的建立〉文中,提出在台湾史建构“台
湾主体性”的概念,并主张在台湾文学中,亦是如此。这种不愿将台湾文学视为中国文学
一支的文艺思潮,从80年代延伸而来,到90年代又更进一步发展,于此氛围下,理所当然
地,激化台湾新文学思潮领域的统、独大战。
台湾文学主体论,最早的渊源,可追溯自1965年复出文坛的叶石涛,在《文星》发表了〈
台湾的乡土文学〉一文,该文提出从理论解释“乡土文学”的概念问题。
1977年5月“乡土文学论战”方酣之际,叶石涛在《夏潮》又撰写〈台湾乡土文学史导论
〉,从乡土中衍生出“台湾人意识”的问题。叶石涛将台湾人意识推演到“台湾的文化民
族主义”,虽然认同台湾人在民族学上是汉民族,但在长期变迁下,早已发展了和中国分
离,属于台湾自己的“文化的民族主义”。
※叶石涛与陈映真的论战
叶石涛的文章甫一披露,随即遭到陈映真的批判,陈映真强调“台湾新文学在表现整个中
国追求国家独立、民族自由的精神历程中,不可否认地,是整个中国近代新文学的一部分
”。
陈映真随后,即以“民族文学”为准的,极力颂扬“三十年来在台湾成长起来的中国文学
”,并称许这些作家“使用了具有中国风格的文字形式、美好的中国语言,表现了世居在
台湾的中国同胞的具体社会生活,以及在这生活中的欢笑和悲苦;胜利和挫折……”。
陈映真的批判,叶石涛并不示弱,1982年元月,他纠合郑炯明、曾贵海、陈坤仑、施明元
等人于高雄创办了《文学界》杂志,郑重其事的认为,台湾文学离“自主性”道路尚有一
段路要走,希望台湾作家作品,要勇敢的去反映台湾这块美丽土地的真实形象。
叶石涛的宣言,立即获得海外台独文学评论家陈芳明的声援,陈芳明欣喜若狂的欢呼,台
湾本土文学终于与“本土政治结合起来”,而迈向一新的里程碑。
陈芳明积极肯定叶石涛台湾文学本土性、自主性的论述,认为在文学史上是极为重要的发
展,陈芳明甚至乐观预估,“台湾民族文学的孕育诞生,乃是必然的”,它斩钉截铁的说
:“把台湾文学视为中国文学的一部分,是错误的”,至此,陈芳明的“文学台独”主张
已十分明确的表露出来。
总之,在解严前夕,围绕在台湾文学属性的论辩,两种文学思潮的斗争已是壁垒分明了。
一边是以陈映真为代表的“台湾文学系中国文学之一环论”;另一边是叶石涛、陈芳明为
首的建构“台湾文学主体性”的论述,此南辕北辙的两种主张严重对立,双方各有其支持
者,如詹宏志、吕正惠等认同陈映真之说;李乔、彭瑞金、高天生之流则附和叶石涛、陈
芳明的看法。
※旅美作家陈若曦试图调解无效
从70年代,延烧迄今仍方兴未艾,形成于20世纪末台湾文学的统、独大论战。后来,旅美
作家陈若曦,曾试图化解两派之歧见,然彼此仍坚持己见,已无调和的空间了。
1986年,因为台湾作家李昂与郑愁予,在国际文坛遭到歧视事件,引发了《台湾文艺》推
出台湾作家定位问题之探讨。向阳、李敏勇、羊子乔等本土作家纷纷撰文,强调台湾作家
认同台湾,写出台湾特殊面貌的重要性。否则既不写台湾情事,又不被中国认同,最后成
了可悲可叹进退失据的边缘作家。
※龙应台的再度掀起波澜
此事件之所以掀起波澜,是龙应台的〈台湾作家哪里去?〉文章中,认为台湾作家在国际
社会备受歧视,绝大部分的责任是,在国民党政府的外交关系及中国正统观,把问题焦点
,锁在台湾的“国家定位”上。借此机会,具台独意识的本土作家,决定顺水推舟,以“
台湾国际地位”问题,回应“中国立场”的挑战。
例如李昂,就直接诉求“台湾文学劣势一定存在,因为台湾在国际上,一直是‘名不正、
言不顺’”。所以,台湾作家以后要用什么称呼,在国际上定位,恐怕是政府、文化官员
,乃至作家,应当认真思考的问题。
※李昂趁机提出台湾文学劣势的新议题
李昂提出的议题,立即得到陈芳明的响应,陈芳明在《台湾新文化》发表〈跨过文学批评
的禁区〉,把“台湾文学”、“台湾作家定位”的问题与台湾前途纠结在一起,进一步认
定,“台湾文学”反映台湾这个“经济生活共同体”实质,和“中国定位”,是如何隔阂
不入。
因此,陈芳明不客气的批评,台湾文学中的“中国”,根本是虚构性与虚伪性。随着台湾
意识的高涨,台湾人急于“出头天”的渴望,在政治解禁的情况下,90年代后,文学台独
势力,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陈芳明的崛起及其vs.陈映真的论述大对决
在大环境转趋有利的情况下,旅美台独大将陈芳明,发表一系列鼓吹文学台独的文章,如
〈是撰写台湾文学史的时候了〉、〈在中国的台湾文学与在台湾的中国文学〉等,突显陈
芳明是叶石涛之后,执“文学台独”的牛耳地位。
在上述几篇文章里,借由文学史的编写问题,陈芳明继续鼓吹“台湾没有产生过中国文学
”,攻击“台湾文学是中国文学的一部分”的统派主张,强调台湾文学与中国文学分离独
立的事实。
陈芳明是以移民社会的角度,来诠释其理论。他说“台湾是移民社会,中国移民到了台湾
以后,无不是以全新的‘台湾人心态在开垦、生活的,他们的经济、生活方式,逐渐因地
域、环境的条件,与中国隔离,而形成他们的特色’”。
准此而论,在与中国隔离的台湾社会,所产生的台湾文学,当然与中国文学是互不隶属的

※生力军彭瑞金的强力奥援陈芳明
陈芳明的文学台独论述,得到生力军彭瑞金的强力奥援,彭瑞金特别还提出“台湾民族文
学”的概念,并以“台湾民族”的理念,强调建构“台湾民族文学”的重要性。
彭瑞金的论调,得到林央敏、宋泽莱等人的支持,他们提出的“台湾民族文学”,就是要
和中国文学划清界线,他们最后的目标,是要建立一个优良的“新民族文化”、“新民族
文学”,此目标的前提,则是奠基于与台湾命运的契合。
新生代彭瑞金的高擎文学台独大纛,立获老骥伏枥叶石涛的强而有力声援,他接连撰写了
《没有土地‧那有文学》、《走向台湾文学》、《台湾文学的悲情》等著作,开始明确宣
扬文学台独的理念。
作者: thegod13 (thedog13)   2018-03-12 15:31:00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