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嘉义琳瑯山阁主人张李德和汉诗初探

楼主: oylq2000   2017-10-30 10:31:45
http://blog.udn.com/ccpou/108902392
嘉义琳瑯山阁主人张李德和汉诗初探
﹝张李德和多才多艺﹞
一、前言
一九二○年代,台湾文学界爆发新旧文学论争,点燃战火的张我军接连在《台湾民报》发
表评论文章,强烈主张“白话文学的建设,台湾语言的改造”,批评台湾当时所谓的诗翁
、诗伯每日只知道做些似是而非的旧诗,甘为诗韵合解的奴隶,并且于〈绝无仅有的击钵
吟的意义〉一文,痛陈击钵吟是毫无意义的东西,积极反对做旧诗。虽然新旧文学论争的
结果,以连雅堂为首的旧文学阵营落居下风,由原先的主导地位逐渐后退,事实上,台湾
地区仍因日本殖民政府刻意以鼓励击钵方式来笼络本土文人,于是在各取其利的心态下,
提供了古典诗足以扎根滋繁的沃壤,绽放了异乎寻常的光采,形成日据时期台湾文学史上
极大的特色。
许俊雅指出,三百年来,台湾之诗学、诗社,莫盛于日据时期,而日据时期从事古典诗创
作者,女性诗人相对于男性诗人,明显乏人注意,大致说来可分出“身书香家庭的名门淑
媛”、“与文人士子过从甚密的青楼伎师”,以及“一般家庭出身的女性”。名门淑媛之
中,嘉义琳瑯山阁主人张李德和以诗、书、画三绝著称,除活跃于日治时期,台湾光复后
,亦曾担任省议会议员,直到一九六○年代末期尚有诗作发表,所结集出版汉诗约有一千
五百首之谱,为数不可谓不大,林政华谓,张李德和于日据以至民国早期的汉诗坛女杰中
,与蔡旨禅、黄金川鼎足而三,在台湾文学史上弥足珍贵。兹进一步探讨张李德和生平及
作品,并尝试对其汉诗予以客观合理而公正的评价。
二、张李德和家世与生平记要
张李德和(1893-1972),字连玉,号罗山女史、琳瑯山阁主人、题襟亭主人、逸园主人
。云林西螺清儒学训导李昭元长女;年二十,嫁嘉义医师张锦灿,为清贡生张元荣之季媳
。幼入“活源书塾”习汉文,父亲授书法,并跟从表姑母刘氏学习。其勤于习艺,擅长诗
文,且谙音律、绘事,复精刺绣。台北第三高女毕业,执教四载。婚后,育有二子七女,
于持家教子之余,驰骋艺苑,为罗山吟社社员、鸥社顾问。一九二一年,于嘉义市荣町建
诸峰医院,设琳瑯山阁,未几,成立琳瑯山阁联吟会,与嘉义文士每周一小集,每月一大
集,联吟击钵,远近闻名,有声于时。迨日治末期,大东亚战况激烈,昼夜空袭,自然风
流云散,楼屋亦遭轰炸,夷为灰烬。直到台湾光复第三年秋天,重建琳瑯山阁题襟亭,恢
复组织,与诗友唱酬联吟,多所结集,编辑、出版的诗集有《琳瑯山阁唱和集》、《琳瑯
山阁艺苑》(另名《琳瑯山阁吟草》)、《罗山题襟集》、《诗词合钞》,唯其中颇多重
复,今以江宝钗所编《张李德和诗文集》(台北:巨流,2000年12月初版)所收作品最为
完整,堪为大战前后深具代表性的女性汉诗人。
张李德和曾于一九五一年起,担任第一届台湾省议会议员,问政之余,行遍全台,后曾与
许世贤女士竞选第一届嘉义市长失利,方淡出政坛,此皆当代女性极少有之经历。一九五
八年,六十六岁,因倾全力协助亲戚经营企业失败,经济转趋困难,不得已于一九六二年
出售老厝,逸园易主之后,张李德和迁居台北,虽年事已高,然仍活跃于台北诗书画坛,
其于一九六八年作〈为亲戚代偿有感〉,诗云:“竟然荡产撼家山,女婿多人共此关。幸
见复原钦巨擘,吾方更务复回还。”足见并不因此灰心丧志。一九七○年,夫张锦灿去世
,张李德和东渡日本定居,生活归于平淡。一九七二年十二月,在日本青森县长子宅去世
,享年八十,结束其多采多姿的一生。
三、张李德和汉诗探析
张李德和享有诗、书、画三绝之誉,而诗歌尤为闻名,这些作品限于时代风气,酬酢应答
之作甚多,在传统评尺之下,此类作品往往被看成“为诗造情”,价值不高,事实上,张
李氏以幼少扎实的汉学根柢、个人的颖异才情与兴趣、卓越的家族声望、特强的活动能力
,在汉诗的领域从事耕耘,不只是个别创作,她也广结朋侪,组织社团,编辑出版诗集,
成就非凡,而其诗或为题画之作,或为击钵之吟,或咏时事,或勾勒人物,或述家居,或
记游写景,多有可观之处,兹整理分类,逐一探析,或可进一步了解其诗作之真正面貌。
(一)节候
诗歌最重要的一个质素是使人内心感动的力量,而造成内心感动的是外物。外物之中,节
候所带来的大自然景物变化,每能引起诗人的情思。张李德和诗作里,有关节候者不在百
首之下,尤其琳瑯山阁联吟就常以此为主题,而且跟中国古典文学所常表现的季节一样,
其中又以春、秋较多,夏、冬为少,佳作如:
“桑鸠呼妇燕穿櫺,风动窗帷响玉铃。
正是养花天气好,几时携酒踏山青。”(〈春阴〉,三十八)
“衣有佩囊常贮稿,庭栽翠竹有摇风。
吟哦倚遍阶前树,愁看红云四面同。”(〈苦暑〉,三六九)
“非常时里又中秋,不测风云眼际浮。
玉兔亦知同豹变,苍天似解替人愁。”(〈中秋所感〉,三八五)
“转眼霜华到岭南,丝丝梅气透茅庵。
刚添半臂浑忘觉,准拟吟驴踏雪探。”(〈初寒〉,三六九)
这些绝句莫不兴象玲珑,句意深婉,女诗人之巧意慧心,自不可掩也。
张李德和节候诗之中,写秋者意境最高,如〈问落叶〉:“拓窗恁望远,山色挟秋飞。落
叶原无主,年年何处归。”(三三九)次句“山色挟秋飞”之“挟”字,正是所谓的响字
及诗眼,运用得既活且妙,令人击节!其炼字功夫之深,由此可见一斑。
此外,张李氏写春诗作数量虽伙,然陈腔滥调亦最多,比如以“元旦”为题的就超过了十
首,其中有八股如下者:“逝水韶华忽忽过,依然故我感蹉跎。年登不惑心常淡,静对梅
花养太和。”即是反对旧诗者所严词批评的刻板老套、了无新意之作。
(二)记游
张李德和曾担任台湾省议会议员,足迹遍及全省,如东港、琉球、旗津、北门、关子岭、
狮头山、日月潭、谷关、太鲁阁、太平山、罗东、礁溪、花莲、知本……等,阅尽宝岛名
山胜境,加以体察入微,自然胸罗万象,诗思油然而生,乃寓胜景于篇中。其记游写景之
作,亦成为张李氏汉诗之一大特点,尤其组诗与长诗更是出色,像〈谨和阿里山纪游诗〉
(一三四至一三五),三十六韵,七言七十二句,可谓皇皇杰作,音韵悠长,其句“奋起
湖边一望赊,万丈红尘飞不到”,读来令人悠然神往。
又如〈游基隆偶兴〉(一一八至一一九)一组七绝四首,试看其一:
“瞥见矶头坐钓翁,银鳞腾跃趣何穷。
悬知斗酒谋诸妇,可有髯苏韵事同。”(一一八)
再如〈游埔里〉:
“满眼桃花十里红,几重隧道武陵通。
沿溪怪石疑龙虎,车逐仙人桥上风。”(一八四)
以上岂非情景交融,值得一再欣赏回味。
(三)花卉
张李德和擅长绘画,日治时代即与名画家林玉山、陈澄波……等人来往,其画作“蝴蝶兰
”参加美展,更获特选第一次总督府御赏。张李曾任爱兰会会长,于〈采石歌〉附引曰:
“余良人性爱兰,而又爱石。……余亦有是癖,感而作歌。”且琳瑯山阁之题襟亭外,遍
植梅菊,张李德和日日赏玩,沉浸其间,并为之作画写真,其《闺中十趣》之〈作画〉云
:“写莲写菊未殚欢,一幅梅花一幅兰。墨染冰绡香有韵,秋毫点缀几忘餐。”(二九九
)于〈栽花〉诗云:“更深人静尚栽花,郎爱幽香兴靡涯。我亦素心旧知己,为郎怜惜紫
兰芽。”(二九八)可见花卉在张李德和生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是以花卉入诗者甚多,如梅、兰、菊、桃花、水仙、牡丹、百合、荷花、蔷薇……等,其
中以梅、菊最多,皆有组诗,且都超过三十首,而兰亦近二十首,此三类作品最堪欣赏,
如:
“横斜枝傍小亭幽,喜萃文星互唱酬。
扑鼻暗香清寂寂,骋怀玉质淡悠悠。
师雄幻梦闲情逸,和靖孤山韵事留。
我亦效颦尤缱绻,伴花待月每迟休。”(〈题襟亭赏梅〉,四一三)
此锦心绣口、玉润珠圆之杰作也,末联“我亦效颦尤缱绻,伴花待月每迟休”更是引人入
胜神驰。再如:
“露溥空谷浥幽香,燕梦同心擢秀长。
都为灵根钟九畹,开成骈体大文章。”(〈并蒂兰〉,三二七)
不只是写兰,也是在抒发情性。至于意境表现最佳,饶有唐韵的是颂菊之诗,如:
“连天秋水迥,月浸一庭花。
蕊软枝犹劲,幽香透碧纱。”(〈赏菊〉,三五一)
“庾梅未放铁心蕊,篱菊先开璧玉花。
几朵新鲜供书案,高风不让古陶家。”(〈送菊与卧云先生,四○七)
“清风徐逗午香浮,好句如花楮上收。
任重机关闲日月,公余堪羡啸楼头。”(〈辛卯菊中浣〉,一九○)
以上句句笔调高超,已臻《白石诗说》所谓“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之境矣。
(四)闺趣
张李德和出身名门,其父李昭元自小教导她“虽女子至少须精一艺”,女诗人乃刻石以“
虽女子须精一艺凛遵庭训”为座右铭。她不但身体力行,勤习琴棋书画,用以陶冶性情,
修炼身心,其所教养子女,亦皆爱好书法、绘画、音乐,可谓得自家学渊源。张李德和所
作供台湾女性同胞修身习艺参考之“闺中十趣”,包括吟咏、练字、作画、刺绣、裁缝、
弹筝、读书、作翰、教子、围棋,尤其脍炙人口,细腻风雅,逸趣横生,毕呈纸上,兹录
〈刺绣〉与〈围棋〉二首,对其之蕙质兰心当可略知一二。
“莺梭燕剪柳梢间,比翼鸳鸯枕上闲。
绣出卿云光日月,穿针引线锁春山。”(〈刺绣〉,二九九)
“每因制胜出偏师,半局雌雄未可知。
寄语旁观儿女辈,为筹高着莫嫌迟。”(〈围棋〉,三○一)
(五)品物
咏物诗一直都是古典诗的大宗,诗人托物言志为常见的手法,张李德和此类之佳作不少,
如:
“已见凌云势,微风动不禁。
参天终有日,谁识此君心”(〈新筠〉,四十一)
“春风万里竞翩跹,心思依依画栋前。
最喜香巢无恙在,啣泥勤补有情天。”(〈双燕〉,一九一)
“汉宫纨扇人间重,蒲竹身微亦固穷。
小破未妨糊废纸,挥来依旧飒清风。”(〈题破扇〉,三○二)
诸如此类,皆煞费苦心,一字不茍,可吟咏再三也。
其他值得一提的是,日常生活中的种种,如甘藷、胡椒、春饼、新港饴、米筛目、贡蔗、
春装、龙虾、金鱼、象棋、温泉……等,原本平凡无奇的事物,张李德和都可以将之入诗
,而且趣味盎然,饶富新意。如:
“冷沁诗脾雪欲摧,炎魔消灭几添杯。
品题会纪佳人德,济世寒浆一道开。”(〈爱玉冻〉,一五七)
“庭前鼓吹漏迟迟,断续声中雨候知。
彻夜枕边频聒耳,笑他端不为公私。”(〈雨蛙〉,九○)
“管饫云浆丽质坚,毋须砚墨两心悬。
兔毫莫漫夸锋锐,不及金锥写万年。”(〈万年笔〉,三四五)
又,诗人夫妇癖石尊石,羡石之贞固,乃组织嘉义爱石会,且有“罗山逸园石谱”,所作
题石之诗达四十首之多,惜无佳构,率多平平,甚而有为石造作之滥竽充数者,如〈仙人
巨掌〉:“尽说仙人掌,化工极万端。花开呈异彩,英国展奇观。”(四五六)即是一例
,实在难以相信这是出自才女之手。
(六)感兴
吾人俯仰于天地之间,境随遇迁,荣枯得失,警惕之心,无时或已,诗人触目兴怀,乃寄
幽情于字句行间,而感觉敏锐的张李德和,其感兴之作,江宝钗认为尤能写出作者个人的
面貌。此类作品,也充分流露张李德和家居生活之闲雅。兹录部分佳作如下:
“梦里人生笑鲁鱼,鸡虫得失慨何如。
花开花谢循环理,最好窗前且读书。”(〈感兴〉,十五)
“濯足沙边心地宽,无缨可濯觉清闲。
弄潮漫道潮流险,退坐岩头自在观。”(〈偶兴〉,二三○)
“小轩风雨引微凉,读到随园第几章。
仿佛湖楼生枕簟,一廉花气泥人香。”(〈午梦〉,三四五)
“骤雨客心悄,更阑吟未了。
古调许同弹,不怕知音少。”(〈夜雨〉,七十八)
所谓文章以立意为先,诗词又何尝不然?以意境论,张李德和感兴诗作确较其他作品为高
,颇具古风,殊为不易。
(七)亲情
闺怨与爱情是历代诗人反复歌咏的题材,但张李德和此类情调浪漫之作品极少,此应与其
婚姻生活幸福美满有密切关系。倒是张李德和描写家人间的亲情者为数不少,也十分动人
,尤其关于母女与母子者,着墨最多。如张李德和勉励儿女要心存古道,诗云:
“柴门常闭仰渊明,三径栽花傲蒋卿。
末世老心存古道,平生言笑未言轻。”(〈偶兴示儿女〉之一,三五五)
她教育子女,应认真持家,不避鄙事,诗云:
“持家风格峻矜严,闲事闲人莫浪添。
几净窗明心地爽,何妨役婢女儿兼。”(〈持家〉,三四三)
欣逢元旦,新年新气象,则祝愿子女严守庭训家规:
“天赋人才须有用,智囊破颖复奚辞。
愿余子女修规训,莫负呕心母作师。”(〈丁丑元旦感咏〉,三七六)
难得的是,张李德和更为儿女指出读书要领:
“读书底事怕人听,平仄字音怎得清。
吟啸书声皆有节,须知句读要分明。”(〈偶兴示儿女〉之二,三五六)
以上诸诗,读来莫不一字一句感受到为人母者教育子女之苦心。
又,当长女“女英”赴日留学,张李德和即赋七律期勉之:
“欢愁惹我两心交,负笈东都万里抛。
宛似新莺初出谷,几同雏燕远离巢。
乘风不让男儿志,破浪偏夸姹女胞。
无限前途须自重,学成归显故山坳。”(〈长女留学临别赋示〉,五十五)
女儿学成返国,结婚之日,张李氏做为母亲,再赋七律殷殷交代:
“遥来奠雁拹关睢,家室还教赋两宜。
四德慎毋违姆训,一心端合守坤仪。
薄奁小备诗书画,古道长存君父师。
伫看齐眉偕白首,好将敬戒百年规。”(〈长女女英出阁赋此示之〉,七十八)
此外,女儿弄璋,乃至多年后女儿女婿银婚之喜,张李氏皆写诗相赠,表达欣悦之意,母
女间之亲情从而亦表露无遗。
至于长男“儿雄”,与母亲一向亲密,当他去东瀛留学,张李氏用诗为他壮行:
“莺花春烂熳,负笈别桃城。
此去期高捷,英才贯斗星。”(〈长男儿雄留学东都诗以壮之〉,九十六)
太平洋战争期间,儿子被征调至南洋从军,张李氏再赋二绝鼓舞之:
“抛将研学事从军,忠孝由来道岂分。
良相良医均报国,此行合许建奇勋。”
“慷慨从戎愿可酬,扬鞭伫看展鸿猷。
岐黄具有回春力,欲体天心好自求。”(〈长男儿雄南方从军赋此壮行〉,一一三)
由于战况险急,张李氏备加担心儿子安危,或于为友饯别时见景思儿在征旅,或于夜里梦
见儿子远途归来,此思儿之情,令人心酸。迨战后获悉原本失去消息的儿子平安无事,忧
成眼疾的张李德和欣喜若狂的写下〈民国卅五年五月廿八日即兴〉:
“一声电报吃心惊,展看旋教喜气呈。
军旅吾儿身健在,迷蒙三载得分明。”(四○五)
其后儿子返乡、完婚,张李氏也都赋诗祝贺,其爱子之心,情见乎词,怎不为之动容!
由上可见,张李德和亲情洋溢,一一注入诗作之中,虽意境不高,词藻亦未见高华,却是
既感人又令人称羡。
(八)政治
张李德和因出身名门,家境富裕,夫婿悬壶济世,地方声望甚高,是以无论战前或战后,
往来酬酢者,不乏政府高官、社会贤达以及文化界人士。日据时代,张李德和是日本殖民
政府拉拢的重要对象,我们于《张李德和诗文集》中看到〈小林济造总督阁下佳咏〉(一
一四)、〈欢迎儿玉友雄台湾军司令官适有兰花开放喜甚十一月朔日感赋〉(一一三)…
…等,更有歌颂日本乃木大将的名诗〈偶成〉:
“作画余谈及战场,东西时局日纷忙。
追思乃木当年事,语到忠臣室亦香。”(三八六)
以民族主义的角度观之,张李氏的这些诗作或有“皇民意识”之讥也。
施懿琳〈日据时期台湾古典诗的抗议精神与比兴讽喻传统〉指出,日治时代,日本当局对
传统诗坛一直抱持着相当宽容,却又不完全开放的态度,在这种情况下,“本土诗人透过
‘咏物、咏史、游仙’等比兴讽喻手法,含蓄婉转地传达被殖民者愤懑忧伤的心情,并藉
由中国文学传统的共同默契(譬喻、象征、用典……等),来达到联络同志,互通声气,
共抒怀抱的目的。”只是我们细察张李德和诗文,却很难找到这样的作品。然从张李德和
生平看,她出生不久,台湾即割让日本,其学习、成长乃至结婚、生子皆在日治时代,俟
台湾光复之时,张李氏已五十三岁矣,我们允宜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去了解其时代背景、
历史事实,毕竟其中掺了太多国族认同的复杂因素,若迳以“忘祖背宗”批判之,无疑是
一偏之见,未免失之过苛。
台湾光复后,张李德和积极参与妇女会工作,一九五一年当选台湾省第一届临时省议会议
员时,张李氏五十九岁,此时国民政府尚迁台未久,正是威权统治的动员戡乱时期,一直
到张李氏逐渐淡出的一九六○年代,整个台湾社会气氛迥异于解严开放的今天,我们也可
以看到张李德和一些歌功颂德的八股诗作,如〈国父百年诞辰谨赋〉(二一七)、〈祝蒋
公连任总统号召大陆起义〉(二一九)、〈恭呈兰花祝蒋夫人荣寿〉(二一九)、〈吊于
右任监察院院长〉(二一六)、〈陈院长辞修赐宴感赋〉(四一七)、〈欢迎张道藩立法
院院长贤伉俪暨旁观杂志主人罗克典先生夫妇奉陪〉(二一一)、〈叶公超先生前外交部
长光临嘉义赏榕石园之景蒙倡言唱和适有事公共汽车来迎不得如意后即奉呈〉(二一四)……
之类,在戒严时期的威权体制下,言论管制严格,如公开发言,总要对官方政策有所呼应
,在这样历史条件的前提下,或许应采比较宽容的态度来看待。当然,张李德和之缺乏抗
议精神,仍是其作品在进行历史评价时所无可逃避的课题。
问政方面,张李德和对于议场以及议题亦写了不少诗,只是这与其他大量的应酬、唱和之
作一样,谈不上意境,尤其张李德和写“打油诗”送给省议会同事,虽说幽默有趣,却犹
如文字游戏,毫无价值可言。
(九)时事
历代诗歌中,每见重大历史事件之真实记录,莫不深具时代价值。张李德和因生活优渥,
是以看似在闲情逸趣的雅事上耗费过多的精力,冲淡了对国计民生的关注,实则不然,张
李德和在时事与社会现象的呈现上,颇有佳作。
比如描述日治时代战争末期的“空袭”,以及“选举”为主题的诗作,均为当代女诗人作
品所罕见,深具新鲜感;〈归途所见〉:“推移粮政闹仓荒,公教人员苦欲狂。一路风光
阡陌里,喜看稻浪泛金黄。”(一六四)、〈癸酉之夏台湾嘉义〉:“明灯谁照此啼痕,
处长仁心动脑根。免费慈医施大德,疮痍救遍北门村。”(二四○)、〈挤米〉:“人山
人海竞前推,带袋携篮尽忍饥。都为如珠难入手,嗷嗷待哺悯孩儿。”(三九八)等皆反
映民间疾苦,流露悲悯之心;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以及一九六一年元月的大地震均重创台湾
,且震央邻近张李德和居住的嘉义,张李氏身历天摇地动,目击近代少有之浩劫,于是留
下诗作以印证之,尤其是嘉义草岭大地震,张李氏颇有听天由命、死生置之度外之感,所
写五言古体长诗〈震灾吟〉(三○七至三一二),一气呵成,共一百三十二韵,二百六十
四句,诚为皇皇巨篇。其历叙震迹,层次分明,井然不紊,无疑是震灾史实录,试看“山
连屋床飞,床上人如豸。出户被凐埋,百无一生理”(三一○),悲壮淋漓,有山摇岳撼
之概,而所叙惨状:
“身坐如摇篮,蛰伏犹颓倚。四邻忽悲鸣,遍地哀声起”(三○八)、
“屋破巢已倾,重整夫岂易。收拾已无方,伤心姑放弃”(三○九)
沉痛处一字一泪,令人鼻酸,不忍卒读。此诗悲壮沉痛,竟出自闺阁手笔,怎不称奇?李
石鲸评谓:“足与焦仲卿妻〈孔雀东南飞〉颉颃千古矣。”非为无据也。
十分难得的是,台湾解严以前一直是禁忌话题的“二二八事件”,也在张李德和诗作中留
下了宝贵的痕迹--〈民国三十六年三月十二日夜感赋〉(四○六),虽然好友名画家陈
澄波于事变中不幸受难,致其身心备受打击,此诗却系站在统治者立场发声,就台湾本土
意识言,尚有可议之处,唯诗句如:
“峭寒春雨苦连天,风云告急气欲颠。
似虎如狼频胁迫,枪声剑影绕身边。”(四○六)、
“讵料会谈终破裂,纷纷老幼罹烽灾。
惊心吊胆望平和,不获平和险更多。
乘危抢劫谁能免,东奔南走起悲歌。”(四○六)
在在道出事变当时危急情景以及升斗小民期望恢复平静生活之心情,林卧云评曰“迫真达
笔”,堪称公允。
(十)妇女
张李德和接受新式教育,曾任教职,又是难得一见的省议会议员,领导地方妇女团体,虽
屡为女权发言,其诗亦有不少与妇女有关,并赞美“木兰从军”, 只是少见佳作,且其
作品显示,在她的思想中,“男尊女卑”的观念依然牢不可破,婚姻与家庭仍为女性幸福
人生的指标,若以今日新女性角度观之,张李德和“相夫教子”的妇女观念依然十分传统
而保守,是所谓“永恒的女性”(eternal feminine),也就是只要做一个好妻子、好母
亲,要顺从、听话,是个提供性事和生产下一代的帮手、工具,相较于男性,她们是十分
欠缺自主意识的,丝毫嗅不出两性平等的气息。兹录以下诗作为证:
“躬操井臼事翁姑,教育兼勤为国谋。
此日荣扬军母范,恰如刺背励忠图。”
(〈陈丁奇夫人林彩銮女士荣膺省府表扬军眷母范大庆〉,二四四)
“女权高唱入云秋,守道齐家是淑猷。
夫义自然知妇顺,如宾相敬可无愁。”(〈答花莲廖县议员口占〉,四二五)
相较之下,日治时代南都女诗人石中英〈男女智力同〉诗云:“自古男尊视女卑,都缘礼
教有偏私。养成骄傲英雄汉,压迫温柔慈母仪。若得平心同教育,焉知并驾不齐驰?木兰
良玉传千古,谁道男宜女不宜?”以及养亲不嫁关怀家国的画家诗人蔡旨禅〈有怀〉诗云
:“出头女界正芽萌,讵忍无才过此生?昂首高歌天际上,抚膺一啸彩虹横!”认为女人
是坚强的,不再是柔弱的代名词,都比张李德和更具有女性意识。
四、张李德和汉诗特色
张李德和汉诗,以题材言,酬酢应答之作数量最多,这些为诗造情、歌功颂德、强调建立
人际网络的作品,难以归为《毛诗‧大序》所谓“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之类,往往平庸平
凡,只是文字的堆叠,即使表面上字句美丽,然进一步深究,内容却甚空虚,了无意境与
寄托可言。毋怪乎着手整理张李德和诗文的江宝钗,对张李德和的诗歌会有“文学评价的
焦虑”。
酬酢唱和之作以外,张李德和汉诗整体而言,具有以下几点特色:
(一)创作范围相当广阔而且生活化,没有一般传统诗人无病呻吟的弊病,但凡日常生活
发生的琐事、大事,身边的所见所闻都可以入诗,其中亲情、品物、闺趣、记游佳作甚多

(二)“闲情感兴”之类的诗作,立意精深而下语平淡,相当可圈可点,每能如《白石诗
说》所云“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
(三)张李德和虽为女性,却不写爱情闺怨,能打破一般对闺阁诗人的框架,写出以战时
现象、政治事件以及天灾等反映时代社会的长篇诗作,殊为不易。
(四)诗歌写作形式方面,张李德和偏好七绝,占所有诗作八成以上,所使用的文字,语
辞工,声律协,谨守规矩,并不故作渊博或卖弄古字僻典,大抵都能言之有物,阅读时不
致有隔。
(五)此外,有主张汉诗革新者指出,律绝规矩严格,不下工夫,不容易吟咏,而绝诗“
句绝而意不绝”,实乃汉诗之精华,惟人类思想愈来愈复杂,而绝诗限于规格、字数,便
使得作者难以发挥、表达,所以不妨采用绝诗之形式,一篇联缀数首来补救其缺点。对此
,张李德和早已着手实验,如〈回忆〉十二绝(三四六至三四七)、〈寄友〉六绝(三六
八)、〈游基隆偶兴〉四绝(一一八至一一九)、〈早梅〉三绝(三一九)……等皆是,
确为汉诗创作者应认真考虑的改革方向。由此看来,张李德和在汉诗写作形式的改进上,
是颇为用心的。
五、结语
无可讳言,张李德和战前与日本殖民统治者时相往来,战后又跟党政高官密切联系,这反
映到作品上,确有訾议之处,即便是时代大环境使然,也难免招致缺乏自主性的批评吧!
又,张李德和身为新时代女性,长期参与推展妇女工作,只是其有关妇女的诗作,未能步
出传统的窠臼以及摆脱男性沙文主义的阴影,没能建立两性平等的女性意识,不能不说是
一种遗憾。
综观之,张李德和所处时代,跨越日治时期与国民政府播迁来台,其战前与战后的经历,
足以勾勒当时古典文学的发展样貌与生态,她无疑是台湾相当具有代表性的、值得重视的
女汉诗人,其作品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在质量上亦有一定的口碑,如果
略而不谈,则这样的台湾古典文学史必然是有所缺憾的,是以陈昭瑛《台湾诗选注》一书
,未选取张李德和作品,因而引发台湾文学研究者许俊雅与施懿琳为文表达遗珠之憾,可
谓其来有自也。
注:本文引诗均附注巨流版《张李德和诗文集》页码。
作者: lupins (〈仙黛逸踪‧八式问剑〉)   2017-11-05 16:49:00
推一下汉诗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