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亲爱的朋友:
关于在“东海花园”筹建“杨逵文学公园”一事,我这两日的po文,受到十分广大而具体
的回响,令我几乎是“受到惊吓”,也体认到脸书的丰沛力量。谢谢各位。
其实,我的第一次po文,单纯只是抒发感想,无意说明与公部门整个交涉过程,也无意诉
诸媒体,更没想到要再发起什么运动(这么多年了,有些不敢再梦想了)。
由于没有任何“运动”动机,我只当成“心情日记”在写,因此,对于杨家从奔走成立“
杨逵纪念馆”到“杨逵文学公园”的漫长历程(从1985年杨逵辞世即开始),以及相关细
节,在那篇文章中,都没述及。那篇文章只是以3年前我们提送“意愿书”未果为主题。
而此前与其后的其他细节,则不是那篇文章的重点。然而,这两日面对媒体访问,我思考
到,仍然必须完整说明,以免被断章取义,才又连续写了几篇。
我一向认为,做为一个公民,必须勇于表达自己的政治立场。我的政治立场一向清楚透明
,毫不掩藏,我对国民党长期保持批判立场。然而,在论述“文化遗产与历史空间”这个
问题时,却绝非针对个别政党与官员,而是在反思台湾社会与政治主管当局,长期以来面
对文化遗产与历史空间的轻忽态度。
20余年来,我们也接触过其他党籍市长,家属们在与市长同党的省议员、市议员、县议员
的大阵仗陪同下,前去市府“请愿”,希望以“杨家将所属土地(一甲地的三分之一)捐
给政府,由政府受理捐赠,并负责规划筹建‘杨逵文学公园’,杨家负责募款筹组基金会
来营运管理”的策略,来完成“杨逵文学公园”的理想。
但结果却也是无功而返,过程甚至使我父亲一直有“向政府乞讨东西”的屈辱感,那次之
后,他曾说,不愿向公部门讨东西了。
相形之下,胡志强市长的确略胜一筹,他无法允诺以“文化景观”来保留、并整体性规划
“东海花园”,但承诺保留墓园,并且应允在“台中文学馆”中,以一个小空间成立“杨
逵专区”。
这个允诺确实比前者好多了。但我要强调,这并不是我们的首选。一来,我们并不是真的
想放弃原来的梦想;二来,我们本来并不想在“台中文学馆”中,以“杨逵专区”成为特
别的存在。这是在奔走多时之后,疲倦而无奈的认可。更何况,即使文化局今日来电,表
示原案不变,然而,自2010年初在市府面谈之后,到我前日po文之前,我们都未接获后续
通知,又有地方大老不断来“传递无望的信息”,自然会困惑怀疑,是否五都选后,原案
不再提起?
这两日,媒体追问我,你对市府的回应觉得如何?满意吗?我想,首先要肯定“原案不变
”的诚意。但是,市府难道是在“照顾家属”吗?我必须强调,我们在说的,不是“杨家
”,而是“杨逵”,是一个“文化公共财”,只是没人出面做,而家属碰巧愿意出面做而
已。因此,即使是“杨家”出面,“杨家”也不是“杨家”,我们不是为了“杨家”要做
这件事,“杨家”也没想要“住在”杨逵文学公园里。如果是为了“杨家”的利益,那么
,很简单啊,贫穷的、一直负债到我结婚生子的父亲,早就在1985年杨逵过世后,把土地
变卖掉,家族分食了,但父亲一再说:“杨逵生前没卖掉花园,做子女的不能任意把它卖
掉,要做成一个公共文化空间。”
无论怎么想,奔走成立“杨逵文学公园”,对“杨家”都确实没什么好处,办活动累死人
,募款很困难,写计划跟公部门要经费,更是痛苦万分、仰人鼻息。台湾的公部门,无论
是中央或地方,无论是哪个县市,从不曾搞清楚,他们不是在“施舍家属/照顾家属感受
”,而应该为了本地有这个“文化资产”可以“利用”而感到富裕饱满才是啊。
两年多前精心策划的记者会,会场寥落,最后我们自己说给自己听,当天,努力帮我布置
场地的学生还哭了呢。没想到这次Po文竟能擦枪走火,意外引起关注,应该是因为“都更
案”的风潮。于是,我想,也许有机会返回我们的初衷,把东海花园变成“杨逵文学公园
”,也就是扩大市府“墓园”的构想。
首阳农园的原址,现在是地窄人稠的市区(台中技术学院对面),更不可能以故居保留了
。杨逵早在1962年3月就来到大肚山,建设东海花园,火葬场、殡葬用地,这些都是后来
才出现的,由于这后来出现的火葬场、还未具体执行的“殡葬用地”,而认为“此地不适
合营造文化空间”,竟而舍弃这个历史空间,我们认为是本末倒置了。
虽然身在花莲,但我有再发起运动的热情。相信公部门也需要透过群众的运动力量,来为
他们加持。我们的诉求:不只是“杨逵墓园”,要“杨逵文学公园”。
可以邀请大家一起来吗?
大家一起来,第一步:
4/28日“春光灿烂‧走唱杨逵:杨逵文学音乐节/台中场”
活动内容及活动网页: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336192516437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