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以下文长~~~
——先说说无雷心得。——
整体而言,《谁是被害者》是我会推荐给朋友的戏,题材够黑暗,演员表现精彩到位,剧
情探讨的层面广,在运镜、制作、及画面的精细程度上是让我叹为观止的,画面流畅度高
到每集都像是一部电影的预算(众多几乎能认得的演员也是不间断的惊喜),前三集无可
挑剔,结尾收的也很完整,整体中上,让人会一直想看下去。(连假一次上架真是太邪恶
)
但是,这部剧很像一台车,一开始很冲很猛,像是在隧道里行驶,忽明忽暗的灯是给观众
的线索、命案现场跟惊悚画面,这些摇晃不明制造了悬疑感,让观众共同动脑又不会因为
一头雾水而放弃,光是看亚斯伯格症的鉴识官方毅任操作各种机械和采证手法就令人目不
转睛,探究案件真相所营造出的紧张感张力十足,再配上冷酷嗜血的记者徐海茵、冲动暴
躁的警队队长赵承宽,这三人的碰撞在现实世界大概会是场灾难,但好在编剧加了堪称剧
中最佳配角的警察小廖,时不时的碎念和无力感表现得很真实,让这些看似离观众很遥远
的命案,能有相当在地的连结感。
只是,从第四集开始,因为要回顾并串起人物间的连结,整体节奏速度随之放慢变得小闷
,到了最后两集,本应是曲折离奇的山路(误),当幕后推手出现且表明了这一切的原由
时,却反而降低了让人屏息已久的冲击感(这部份个人认为是口音和最后的人设),那就
像是你深吸了一大口气准备冲过终点,却无法畅快地喊出来,尤其这个不痛快感让最后两
集跟前三集比起来,张力就显得弱很多,就算幕后推手演得再用力再狰狞,却撞不进我这
个观众的心里,最后,只能浅浅吐气,顺顺看完整部剧。
其实细看起来,这部剧有些小细节并未交代清楚,但不影响观看品质,整体还是很顺畅地
运作到结局,作为推理悬疑剧而言表现不俗,众多演员的精采表现足以撑起无须言语的沉
重和相互理解,那些沧桑的眼神我觉得能从萤幕中透出难以言喻的故事,是历练成就了这
些人物的鲜明特质,也是曾经发声却不见光明的苦涩,在幽暗里他们只渴求被听见,而不
是被忽略。
——以下是有雷心得,一样文长,请小心服用。——
我暂且分成三个部分来写心得跟剧情:案件、厘清、自杀/活下去
案件
整理了一下,剧中的案件据李雅均所说都是“完成遗愿”(剧中用到蜡烛让我一直想到《
返校》,题外话XD),所有自杀者的共同连结是医院的自杀防治中心,李雅均透过接力方
式让不同人去完成别人的愿望,大致上来说是这样:
第一位溶尸案—原以为是过气歌手苏可芸,实际上是认同自己为女生的游诚皓
第二位自焚案—原以为是要揭发黑心建设公司的业务张聪健,实际上是苏可芸
第三位仓库案—业务张聪健,替眼盲木雕家庄秉荣向世人展示作品
第四位浮尸案—原以为是多年前杀害工头所以要赎罪的刘光勇,实际上是庄秉荣
第五位坠尸案—原本应该要跳楼自杀的刘光勇,在车站就被警察拦住,改成在家里上吊自
杀但未成功,被送进医院后遭李雅均注射吩坦尼致死,之后尸体被偷,从安光护理之家隐
密的十楼病患黑房被丢下,手上戴着周洋的辨识手环,刘光勇的死替周洋揭发了安光的违
法,整个循环结束。
厘清
案情到这边,看似都没有关联的这些人,是因为曾经想自杀但未成功,所以他们录制了影
片表达他们曾经不被重视的过去,最后出现的江晓孟在李雅均自首后便是最后一位自杀者
,晓孟要完成妈妈的遗愿所以选择在他们一家人拥有共同回忆的海边,跳下悬崖试图自杀
。
而在三年前死亡的周洋,正是因为在护理之家当黑工的李雅均而拉起后面这整串自杀案,
周洋想要举发安光超收病患违法,却因为无能为力想要跳楼自杀,于是,李雅均所说的“
有些人,死了比活着有意义,我是帮他们找到死的意义”、“死是可以产生价值的”,便
是她让周洋服药死亡、说服自杀防治中心的这些自杀未遂者,可以借由死亡让自己被看见
、被听见,这个幕后推手在赵承宽看来是个疯子(不得不说,他冒出的“视频”这两个字
让我理解不能),但是,“自杀”这个看似剥夺生命的自私行为,是否真的完全错误?
这让我想到,有时候我们在新闻媒体上看到的“极端激烈手段”,是不是正因为他们无论
怎么做、怎么努力都仍被打压,走投无路之际最后只剩下这个方法替自己发声,即使知道
不一定能够让愿望成真,可是他们真的好累,却依旧被践踏、看不到希望,他们当然可以
“选择”活着,但是,找不到理由活着的时候,自杀会不会也是一种选择?我们没有看见
他们努力了多久,怎么能轻易就说这他们不负责任?
我还记得在学校上课时,老师问了大家一句话:“你们觉得,为什么个案有自杀的念头?
”,当时的个案面临失业、身体健康每况愈下、家人离弃等,他每一天都不知道自己为何
在这里、要做什么、又要往哪里去,在所有条件总结之下,加上社福机构流程延宕的关系
拿不到补助,让他某一天就决定自杀了,因为他再怎么做都看不到明天,还能够撑多久?
这里延伸到剧中的“拉他一把”,如果自己能够消失或者进而让别人发现他的存在的话,
是不是就是李雅均口中的“价值”?正因为无望感跟无助感笼罩,这是他仅能有的、为自
己做的最后一件事情。
扯远了,李雅均贯彻到最后的“爱他,就要帮他”(抱歉但我真的一瞬间闪过“爱他,就
不要抛弃他”,领养不弃养XDD),之所以让她最后跟徐海茵对话时哑口无言,是因为她
认为周洋的正义伸张了,然后呢?徐海茵的那句“如果周洋还在,妳就不会在这里了”让
她彻底无法辩驳。
自杀/活下去
所以显而易见地,强烈的对照组是李雅均跟徐海茵,前者认为死亡可以满足生前愿望,后
者认为活着才能找到希望,徐海茵的转变我觉得在剧中描写得很深刻,即使篇幅不多但拳
拳到肉,她曾经是自杀的“被害者”,她的车窗即使在下雨天也总是会留缝隙,她无法苟
同自杀行为,却在自己的工作中无意间成为了渲染案件的一份子,那份冲击让后来的她不
再为了追新闻用尽手段,她跟李雅均之间像是选择的两端,其实都没有对错,都无法对彼
此下定论。
生命的选择权在方毅任看来是个人自由,但这个问题回到晓孟身上他却无法轻易给出回应
,换句话说,这部剧利用不同案件和角度让观众思索“自杀”这个相对于法律层面,更多
的是跟道德之间的相冲突情境,这些情境在阴暗角落里或许尚待被发现、或许需要一双援
手、或许只是希望听到一声对不起,因为在他们的绝望里,就连愿望都显得奢侈,都显得
“生”与“死”不是选择,而是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