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有雷心得,文长,请小心服用。--
(总是不小心就打太长QQ)
这几天再重看了一次,心还是暖暖的,也依然又哭又笑,这部剧用了浮夸及喜剧方式来呈
现场景与对话,但故事要述说的,却是最真实的人生。
(如果是因为谢盈萱被圈进来看,绝对不会失望,这部戏的戏精太多太让人舒服,每集都
有惊奇发现,小演员们的表现更让我惊艳。)
日子的进程是如此快速,长大后的陈嘉玲,时间一晃意识到自己39岁的“什么都没有”,
却还是硬著头皮做着被使唤的祕书工作,一份饿不死的薪水、看起来还算可以的头衔、穿
着相当亮丽专业,但实际上,要看着老板讨厌的嘴脸,还要服侍老板的老婆和小三,然后
回到了家,身旁有个爱她但又是妈宝的男朋友,这一切看起来,在陈嘉玲的人生道路面前
仿佛有一道高墙,她用淡然的表情在仰望这些障碍,内心却是不停尖叫着。
从前男友的婚礼到向大荣求婚、未来婆婆的强势与陈嘉玲的困惑,让我一直想到一段歌词
:
“我们都曾经是迷路的人
追求自己想要的快乐
然而最后却成为了迷惘的人
忘记过程”-南西肯恩《烟花》
还记得以前流行写封信给未来的自己,期许自己成为什么样的大人,那么,这部剧反而像
是在写信给小时候的自己,说著在长大之后自己是什么模样、以什么方式过活。
我很喜欢大嘉玲用第三人称自我对话的方式轻声唸出自己名字:“陈嘉玲”,旁白像在温
柔地呼唤著现在与小时候的自己,然后场景就转回到了她的童年,那个擅于察言观色、聪
明机灵的小嘉玲,是如何在这个充满爱的家庭里长大,家庭对她所期望的、所传达的价值
观又是什么,无论是谁的到来或是谁的离开(例如:明雅姑姑、明玉大姑姑、洪育萱、晋
清叔叔、流浪汉),都在小嘉玲的心中刻画出对这个世界的想像,也间接带出了,从自己
的过往走到现在的足迹如何造就了“陈嘉玲”这个人,而这些故事,都是具有意义的。
对我来说,剧情也直接抛出了一个问题:“有多久,没有跟自己对话,问自己过得好不好
了?”
当所有的世俗价值观加在陈嘉玲身上,她所迷惘的,是年龄、是工作、是结婚、是原生家
庭的期待,她可以跟阿嬷说著:“我若是听阿嬷的话,早点嫁掉,傻傻过一生就好了。”
,但却大爆发地辞掉工作又拒绝大荣的求婚,她一点都不傻,她只是在这些日子里快要找
不回自己,每天轰炸地处理公事,然后对于自己的爱情时而敏感时而茫然,对她来说,“
工作”和“结婚”已经不知道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谁。
题外话一下,说到结婚让我想到最近看的《请输入检索词www》(无雷请放心),里头提
到了男女主角对于结婚/不结婚的观点,大意是说:“当我选择不结婚时,我需要不停去
解释我为何不结婚。但如果你想要结婚,一句话都不用解释。”,完全正中对世俗观念的
反击啊。
这些互相矛盾及冲突的内在对话,有时候像极了我们人生不知所措的部分,我还记得之前
引起热烈讨论的文章:“工作几年后的6/7/8年级生们,现在过得好吗?”,这些问题
之所以引起共鸣,是因为对于自己的诸多选择,我们往往不知道什么是对/错、好/坏,
向着既定规范走的路就一定顺遂无误吗?所谓的年纪到了就应该要去买车买房结婚的道德
绑架,是在说给自己听还是说给别人听呢?太多人喜欢批评他人的选择不合理、不成熟,
会不会是因为自己没有勇气去做?
“其实没有那么恐怖,那都是自己在想的”,贯穿了全剧的鬼屋,代表了陈嘉玲心中的恐
惧,从在鬼屋外面偷看到买下鬼屋的决定,那是她从逃避害怕走向拥抱害怕的过程,这些
害怕根深柢固驻守在陈嘉玲的心中,小时候,她害怕鬼屋里有上吊的女人而不敢踏入,长
大后,她害怕自己无法成为家人所期待的样子、害怕让他们失望,也不知道自己的选择究
竟正确不正确,所以面对家人时,她的眼神里总是交织著复杂,失去工作又失去另一半的
她看似一无所有,说著:“我什么都不会。”,那是陈嘉玲内心在不停冲突后,还没有和
解、接纳这些选择的迟疑,不过长大不就是这样一路碰撞的过程吗?
“It's a sign.”,是啊,很多时候,时机点的选择是无法在当下就看出好坏的,无论是
陈嘉玲选择买下鬼屋、回到台南、吻上蔡永森,或者是陈嘉明选择直接说出他是同志,这
些人生大事在经历时间淬炼后,回过头来看,如果可以笑着说出来的话,那么无论旁人当
初如何阻止,自己还是会对当初的选择问心无愧吧。
就像大荣最后来向阿嬷上香时两人的拥抱,对陈嘉玲来说,“人生走到这个阶段,不再见
不一定是坏事,清清楚楚、轻轻放下,或许会更好”,这不只是在说她与大荣之间的关系
,那一句“我只是不爱了”说得坦然,是因为她要选择爱回自己。
陈嘉玲其实很幸运,她有着很疼她的大家庭(嘉明QQ),总是最支持关心她的爸爸是强大
的依靠、严格嘴硬但都默默看在眼里的妈妈、把陈嘉玲的东西收藏纪念、护贝又题字的疼
她的阿公、浮夸系张力十足但想要最后可以自由自在做回自己的阿嬷,还有,虽然一直边
缘但有好好长大又能适时出来挡枪、嘴砲的弟弟,她拥有的爱是这么多、这么温暖。
而小时候的故事对于全剧而言的篇幅刚刚好,也相当贴切地描写了讨人厌的亲戚大绝招(
生前不见人影或者就爱出一张嘴),有太多对话生动到让人讨厌(这是称赞,真的太写实
了),浑然天成的台语更是令人舒畅,无论是爸爸模仿司机和收音机(?),或者是阿公
霸气的:“恁杯台湾人、喝台湾水、吃台湾米、讲台湾话,有什么不对?”,那个时代下
的氛围是不同世代之间交叠的共同回忆,就连威胁小孩的方式到现在也都一样:“是垃圾
桶捡回来的。”
另外想提的一点是,“厨房”在小嘉玲的篇幅里占了蛮多画面,无论是猪油之舞、阿嬷的
歌词本、或者最后的爆哭结局,都在这个场景里,或许,这个日常之地,是一个家里最简
单、也最要守护的地方(还把爸爸赶出去),看似不起眼,却承载了一家人的重心。
对妈妈和阿嬷而言,厨房是她们挥洒自己本领的重地,对家里的男人们而言,回家时总有
那么一桌丰富的菜肴,或是可以随时端上桌的热腾腾家常菜,女人们的贴心就体现在这个
地方,无论是晋清叔叔说的肚子好饿,不知道还有没有剩饭、阿公舍弃了凤梨配饭还是可
以在炉上找到一锅美味、让我大喷泪的晋文爸最后把抽屉撬开时,说著不曾让他挨饿受冻
、总是有热饭菜可以吃的回忆,这些小事之所以这么让人鼻酸,是因为这样的平凡其实一
点都不平凡。
后来,考上大学的陈嘉玲,偷改了志愿卡跑去台北,那是对于自由的渴望,接着,她在永
森口中的天龙国继续工作、生活,看似逃离紧迫盯人的那些关心,在台北可以想做什么就
做什么,却还是在回家时,害怕自己变成让家人失望的孩子,她对爸爸出气的那段话是对
妈妈说不出口的压抑,爸爸从来就没有要求过她这些,他只希望陈嘉玲快乐健康,但对妈
妈而言,她时常扮黑脸、从不轻易称赞、总是担心东担心西、又有很多的“为什么”,即
使陈嘉玲知道那是关心,但是当妈妈真的说出:“我是在关心妳。”的时候又感到压力庞
大,这样的对话写实到让我太有共鸣。
只是,不只是陈嘉玲跟陈嘉明在长大,爸妈们也都在学习如何跟孩子对话,在孩子看不见
的地方,其实他们也经历了不少挫折和调适~
对妈妈而言,就是最后提到嘉明那段让我喷泪的告白,妈妈说:“我记得那个专员跟我说
一句话,他说:‘最重要就是妈妈。’我想想也是有道理,无论如何都是我自己的儿子,
我应该要跟他站在一起,不是吗?有时候我也在想,他活到现在三十岁了,这么大了还不
敢跟别人说, 也是很辛苦。我也很想告诉他:‘阿明,其实妈妈都知道,你不是只有一
个人而已,不用这么孤单。’
对爸爸而言,跟佑仔的握手一切尽在不言中,爸妈两人对子女的爱,让这些课题从陈嘉玲
和陈嘉明身上,共同变成了一家人所要面对的未来,只是,有时候一回头,看见爸妈已然
苍白的发鬓,真的会让人很不舍啊。
最后,大小嘉玲粉刷著已经不再是鬼屋的鬼屋,它可以成为陈嘉玲心中所想像的任何样子
,也就代表她对于自己的选择,或者对未来的未知不再是伴随着恐惧,当陈嘉玲的自我对
话来到最后一段,恰巧下了最完美的注解,而这也不会是她的故事的结束,她找回了自己
,并且写了一封温柔的信(旁白)跟自己和解,用“亲爱的”作为开头,因为自己真的必
须是最爱自己的人:
“亲爱的陈嘉玲,妳是从几时开始忘记了?忘记这辈子其实很长,长到妳可以跌倒再站起
来,作梦又醒过来;妳又是从几时开始忘记了,这辈子其实很短,短得妳没时间再去勉强
自己,没时间再去讨厌妳自己。”
“亲爱的陈嘉玲,从现在开始,从这里开始,不要再忘记了,我想要对妳说,对不起,谢
谢妳,还有,我爱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