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我们与恶的距离 EP1-4

楼主: glenna9305 (凡云)   2019-04-03 20:16:36
“杀人残酷的地方,不只是杀死了被害者,
 像你、我这些活着的人也一点一滴被杀害。
 而最令人生气的是,杀害我们的不是杀人犯,
 而是活着的我们自己杀害自己。”
              ——《模仿犯》
人在面临巨大到无法理解的悲剧时,
总会忍不住一再重回那个事发的当下,
一遍遍逡巡回溯每一个细节,
检视到底是哪一步走错了,
才让我必须承受失去孩子的痛,
才让我成为了一个杀人犯的母亲。
于是听见乔安说著如果我那一天讲完电话马上回到戏院里,
我是不是就能阻止孩子被枪杀,
就算无法阻止,
我也能如天晴所希望的,跟天彦一起死在那天......
我想起了宫部美幸在《模仿犯》里如此描述被害者遗属的心境,
杀人案件最残酷的或许就是如此,
它不只终结了死者的人生,
也连带使得深爱着他/她的人们,
一起被困在那个自责的循环里。
 
这部戏的每集下标都简洁而精准,
第一集的“被害者”带出了加害者家属在承受排山倒海的指责下,
也可能地位翻转成为被害者,
同时点题了我们每个人与恶的距离,
其实没有想像中遥远。
第二集的“母亲节”,
则以反面呈现了几个母亲不平静的心情:
无法从丧子之痛中走出来的乔安,
在她以自责一点一滴杀死自己灵魂的过程里,
也同时成为一把利刃,伤害著丈夫与女儿;
而同时在这一天失去孩子,
认为自己没有成为母亲资格的人还有李晓明的妈妈,
大芝在手机里传送的母亲节快乐看来却是如此悲伤;
最后则是美媚,
一直以来对丈夫的工作忍让却并非全然支持的她,
在幼稚园劫持事件以后,
她似乎也感觉到这份隔阂将渐渐扩大成家庭的裂痕。
也因此过渡到第三集的“裂痕”,
每一条线都呈现一种摇摇欲坠的感觉,
仿佛是在告诉我们从正常到失衡,
往往也不过是一瞬间的事,
尤其应家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
不得不将已然失序的家人送医,
那个段落确实相当令人揪心与不舍。
 
而第四集的“病识感”,
则是目前最触动我的一个章节。
病识感是迈向治疗乃至痊愈的第一步,
不管是创伤后被遗留下来的人们需要时间让自己能够诉说伤痛,
精神疾病患者也需要亲友的支持才能够意识到自己的病状。
乔安在女儿搬离家以后,
她终于开始愿意正视自己的心伤始终未曾痊愈,
抱着儿子的遗物痛哭,
或许是她第一次宣泄自己的情绪,
在梦中不断重回电影院的场景,
她最无法原谅的可能不是凶手,
而是自己,
那个离开孩子不过几分钟就永远失去他的自己。
应思聪的发病过程,
在全知的观众眼里都是有迹可循,
然而若是同样的情形发生在自己身边,
又有多少人能够在他严重失序以前就发觉并且让他去就医呢?
思悦去探视弟弟时无法忍住的泪水,
除了心疼以外或许也带着内疚,
如果能够早一点发现,
是否思聪就不会变成如今这个样子?
 
而我们整个社会,
又何尝不是需要一个产生病识感的契机呢?
在过去几年面临几个令人心生恐惧的重大刑案时,
我们无法理解是什么样的邪恶会让人去杀害陌生人?
对于无法理解的事物,
我们第一步总是想尽办法的否认与切割,
死刑成了最便宜行事的解决之道,
好像那些人只是社会的毒瘤,
只要把他们切除那我们就能继续活在干净安全的环境里。
然而处死了一个郑捷以后,
类似的案件仍然持续上演。
即使我不认为这部戏会给我们一个最终的解答,
然而它却能成为我们寻找答案的开端。
 
《我们与恶的距离》播出以后,
观后心得中不乏各种观点与意见的交锋,
对我来说,
光是能使大众对于如此敏感议题产生大量的讨论与反思,
就足以使这部戏成为神剧,
因为这是台湾社会目前相当缺乏的部分。
而我也很期待,
未来有更多影剧或是小说,
能敢于触碰那些过去所不敢讲的禁忌话题。
作者: simonyeh2000   2019-04-04 23:56:00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