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 我们与恶的距离 -- 我们 与 恶

楼主: pommpomm (澎大海)   2019-03-31 15:44:58
“我们”是谁?
什么是“恶”?
很喜欢每集开头的序曲处理,
真实存在的社会议题、逼真的新闻片段、迎面袭击的网络讨论,
呈现了社会现况,也揭示著当集重点。
以一种根本是纪实的呈现方式把问题端到观众鼻尖前(也太逼人XD),
再用一集的篇幅告诉你新闻中、讨论里,
那些可能被我们所忽视的背后故事跟角度。
于是我们看到常年被骂的新闻编辑室,以及在收视与良心中挣扎的媒体人们;
为了十恶不赦的罪犯们辩护的律师和不解他的家人们;
也看到了受害者家庭分崩离析的生活,
以及加害者家庭的崩溃后续。
我们很多人可能足够幸运,
不会是被害者或加害者家属,
也不会与律师或媒体人打交道。
但“我们”也可能...
就是那些觉得律师为什么要帮坏人辩护的气愤群众、
那些受害者加害者家属身边感叹或议论的好友同事、
那些守在李晓明家面店外想要为受害者报仇的正义乡民、
那些抗议因为各种原因所以抗议康复之家的社区居民、
那些守在幼儿园外担心的家长、
那些可能只是好心却每个字句都在加深刻板印象的街头巷议、
那个片头序曲中以动画呈现不断上升的每一个点赞数...
每天的每个作为、每个发言、每个点赞...
都是一种选择。
也就是说,
怎样才能够将所有的一点一滴汇聚起来,
使之不为“恶”,
甚至让事情往好的方向走,
是我们所可以选择的。
就像对所在媒体失望所以转身创办新媒体的刘昭国、
身在媒体却仍尽力守住底线的宋乔安跟纽世哥、
遭受冷眼辱骂却坚持的王赦、
对李晓文伸出援手的老师与师母、
温柔引导李大芝的应思悦、
在专访中努力扭转刻板印象的精神科姨丈(?)、
以及被妈妈一把拉出来认真生活的李大芝...
于是在编导毒辣写实的观察角度中,
似乎也看见他们温柔的为观众辟出了一个空间:
省思“我们”在生活中,
要怎么承接住生病或受伤的人?
要怎样在各种纷乱意见中不被影响、站稳脚步,
要怎么抚平伤痛、拥抱身边的人。
说到这,
一直都觉得台湾似乎缺乏某种意见交流的空间。
不是指讨论平台这类空间,
即使媒体或社群软件逐渐走向分众跟厚厚的同温层,
但讨论平台一直都很多,甚至有点太多了。
而是一种大家能够心平气和、甚至设身处地的空间,
比如文字(诗或小说)、音乐或影像(戏剧或电影),
借由作品让人涉入或沈浸,
在故事中反省或思考,
而非在多数报章媒体在几分钟甚至几十秒中,
所试图带来的那种膝反应般的直觉反射。
好作品所能带来的力量跟影响是很大的,
就像改编自小说的韩影《熔炉》,
所带来的影响可能比当时的N篇新闻报导都还要有力。
所以某种程度上,
我很羡慕日韩能够在戏剧上创造出这种空间,
不只因为议题,
也而在于说故事的方式,
要如何把议题带入作品,却不至让议题太过抢眼而失了戏剧本质,
不只分寸的拿捏需要反复思考跟测试,
也需要勇敢的制作单位与平台。
所以矫情一点的说,
我个人等这部戏很久了 (泪)
也期待台湾能有更多这类的戏剧,
不只以议题为导向,
各行各业也很值得述说,
就像《麻醉风暴》让人间接的看到了医生们的难处般,
或许我们能以戏剧为媒介,
让生活多些讨论空间、也多些体谅空间。
很期待接下来的故事,
希望观众们在“空间”中不会吵太凶 (?) XD
作者: noknow801011   2019-04-01 16:52:00
推 好文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