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愤怒的菩萨—被洪流推向前的无奈

楼主: simplemurmur (节骨眼)   2018-12-23 04:51:27
摘自公视的剧情大纲:
改编自日籍台裔小说家陈舜臣同名小说《愤怒的菩萨》,以战后初期台湾社会为场景,将错综复杂的国族议题转为精彩的推理小说。
1946,终战后的第一年,台湾归还给中国、日本殖民政府撤退、中日文在台湾交错发声。杨辉铭与好友中国留学生陶展文自日返台;1946年的敏感时期,曾经协助日本的有力人士皆被视为“汉奸”,仍留在台湾的日本军官川崎少佐此时却被杀害。杨辉铭女友林彩琴的哥哥林景维与其世交陆宙之前赴大陆投身抗日组织,传言两人已死。在川崎少佐被杀害后,林景维竟然现身,死而复生。推理能力过人的陶展文开始调查,未料掀开背后更大的秘密……。
--以下是有雷心得,请小心服用。--
在那个政权交错的年代,台湾人讲的是中文、日文、台语、客家话,中国军人讲的是中文及粤语,而日本军营里也有略懂几句中文、台语的日本军,混杂成了这部语言丰富、时而带点诙谐、话中有话的戏剧。
陶展文跟杨辉铭之间的对话占了剧里很长的篇幅,从第一起林景维案件开始,到后来发现的桶尸案(川崎少佐),两人利用手边的证据沙盘推演着,要找出心思缜密的幕后凶手到底是谁,但我不知道是想营造一种好朋友才能开得起的讽刺或是玩笑话的感觉,有时候辉铭回答展文的语调缓慢到,我多希望他能讲快一点,那些说起来冷冷的话,或许是辉铭的个性使然,却有点让我出戏了。
他们都是有着双重背景的人物,陶展文是赴日求学的中国留学生、杨辉铭是出身日本的台湾人,两人搭著船回到台湾,如何在这块土地生存下去,不只是他们两人的课题,也是台湾百姓、中国军、日本军,在不同时代背景下,逐渐被洪流推向前的无奈。
剧中时空跳接的手法,让线索散落各处,也让我看得有些混乱,例如最后,辉铭说著原来ss是指三国演义里的曹操,让崔上校知道自己所作所为已经曝光了,接着,刘队长就一枪毙命了崔上校(这发子弹让我好傻眼啊啊,前面刘队长毫无作为只会闪避麻烦,却杀死了一个如此重要的凶手和证据),然后,又跳到了辉铭和展文讨论著ss究竟是谁的画面,我想说,等等,他刚刚不是被杀掉了,怎么还不知道ss是谁?
类似这样的剪接让我在拼凑线索的时候对不太起来,只能透过温柔语调的旁白来衔接,有些辛苦。
话说,推理出来的ss代表曹操,也代表说过自己喜欢这个角色的崔上校,好似有点牵强,是指互相通信的景维和山崎知道崔上校喜欢曹操,还是单纯只是用三国演义里的坏人来代表?而且要不是辉铭随口问了崔上校喜欢的角色,大概这个ss永远解不出来是谁吧(虽然推理故事有趣之处就在于,这些小线索都是无意得知却很重要的),除此之外,要让上校和辉铭成为第一现场的目击证人所使用的日本枪,展文推理出是用特别的手法所营造的假象,可是我怎么想,也不知道上校是什么时候点燃机关的?
其实看完当下对这整起杀人案我还是没有完全接受,四人都是双面谍所以互相残杀很写实没错,不管是收中国人的钱、还是日本人的钱,都还是为了自身的利益,都是有苦说不出的人,或许,这只是那个世代下,每个人物的悲歌缩影,赵百文、林景维、川崎少佐和崔上校,都觉得自己的选择是不得已的,跟这块土地一样,不得已地接受了太多伤害与掠杀。
结尾里,叶中校叼著雪茄、抱着一只黑狗把辉铭写的《愤怒的菩萨》带走,或许是场暴风雨前的宁静吧,一个崔上校走了,取而代之的是当初让街坊阿姨抱怨的叶中校,这样的轮替,不也像当初人人反抗的日军进驻后,人民不得不接受皇民化教育,而后,又是中国政府接手,人人又开始学习国语,再怎么不喜欢或厌恶,都只是时代潮流下的不得不罢了。
剧中有一些说出心里话的挂幅,例如报社的“公共场所,不谈国家机密”、展文和辉铭在研究出剪报上密码时,后方的“柴米油盐酱醋茶”,说的是,在一个平凡不过的时代,乱的是政权交替,可人们还是要继续生存下去,就算听到山上有死人还是会为了一碗面忘记通报消息,把肚子填饱才能管到别人家的闲事,否则也都只是隔岸观火,像是放牛的阿廖说著“他是林家少爷,怎么可能会理我?”。
那些庄长、乡长、军人与普世大众的距离,是即使在街弄中穿梭著、看同一份报纸,也无法多么接近的阶级代表,剧中没有大时代的沉重感,有的是街井小民平凡的对话,用缓慢的节奏,用日文旁白细语述说菩萨庄的忧愁,却没有愤怒。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