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茉莉的最后一天》,是这系列播出三个星期以来,我最喜欢,却也最让我起鸡皮疙
瘩的一部了。
故事核心是刚考上北一女不久的茉莉、父母,与即将面临国中会考的妹妹可莉。才进入高
中不久,却在一天晚上从房间阳台一跃而下,结束短暂的生命。于是,茉莉妈开启了一段
抽丝剥茧,探究茉莉为何走向绝路的历程。
先提几项前段剧情就已让我头皮发毛的情节好了。首先,茉莉妈在两姊妹的房间、客厅加
装监视器,监督著女儿的一举一动,即使出于关心,却也走向了希望完全掌控的极端;其
次,茉莉过世后,学校老师看似关心着妹妹可莉的状况,但耳提面命的却是“快会考了,
以姊姊为目标加油吧”,似乎并非真正的关心。有趣的是,这让我回想起国中时的国文老
师,因为也曾教过姊姊,也以这句“学学你姊姊好吗?国文不要考这种分数”提醒我,所
以很能感同身受这种不舒服呢。
剧中贯彻《你的孩子》系列的特色,融入些许科幻情节,茉莉妈则透过一项朋友开发的科
技,读取茉莉脑中的记忆,希望借此了解茉莉的死因。在这些记忆中,茉莉妈发现茉莉喜
欢文学创作、受不了精神压力、看了精神科、疑似交了男友(就读建中的声耀,事后证实
他是同志,只是茉莉拥有共同兴趣的好友)……。但讽刺的是,起初茉莉妈并不认为茉莉
走上绝路的主因是她的控制欲、情绪勒索,以及对孩子的不断否定,更进一步责怪他人,
却从未想过同样身为加害者的自己。
而事实上,茉莉妈会如此不正常,也出于她为了家庭的牺牲。与前面几集有呼应之处,茉
莉妈会成为加害者,其实也因为她曾是“受害者”。在这段情节中,我认为结合原著内容
,可让茉莉妈的性格更立体一些。拥有台大、国外名校的高学历,甚至也曾有潜力争取奖
学金,继续读博士班的茉莉妈,却受传统观念桎梏,家人并不鼓励她继续攻读学位,而安
排她与一位台大毕业的医师结婚,当个“贵妇”,却也留下了遗憾。前述添加了部分原著
的描述,但我想这也是茉莉妈会希望女儿成绩好的主因,因为“将来可以有更多选择”,
而能免于走向单一、传统的未来,例如当个“贤妻良母”。
我相信,父母的决定,出发点几乎是为了孩子好,剧中的茉莉妈也不例外。但茉莉妈的手
段也同样太过头,最后与两个女儿之间,没有人不受到伤害。例如茉莉曾透过“作文拿了
最高分”,试图暗示妈妈这是“她喜欢,也擅长的事”,却换来一句“数学才重要,你是
要考医科的人”,相信茉莉心中肯定不是滋味。而茉莉不幸过世后,茉莉妈却转而以“学
学姊姊”,以“姊姊的标准”来要求可莉提升成绩,但不出所料,换来的只是伤害。
剧情走到尾声,茉莉妈再次透过仪器读取茉莉的记忆,这也是全剧最后的高潮。在这段“
记忆”中,茉莉妈透过茉莉的第一人称视角,回顾自己曾对茉莉说的话,以及伤害。“想
当收银员?不,那个没出息,要当会计师”、“你读中文系的话,会让我们家丢脸”、“
如果我没生下你的话,我早就当上教授了”……,原来茉莉从小到大,都一再被妈妈否定
,似乎只有妈妈安排的才是正途,而且觉得自己“没有人爱”。最后,茉莉妈终于懂了,
自己才是让茉莉走上绝路的主因。
尾声,可莉将姊姊曾藏在国中书柜里的创作文稿拿给妈妈看,原来标题是《当我们坐在一
起吃顿饭》。回顾剧中,这家人吃饭时,话题总充斥着两个女儿的成绩,就连爸爸“滑个
手机”,也惨遭茉莉妈的挖苦,相较于这份作品的标题,实在令人难过。而透过茉莉的口
吻,将创作得奖谢词的读出来,更让整个故事的沉重立体了起来。“我受的教育不允许我
创作,但我受的教育,却逼我开始创作”、“有时会感谢妈妈,痛苦的成长经历,让我拥
有写作的能量”、“我只是被写作、被痛苦选上而已”,字句之间,再次呼应妈妈一贯的
负面用词、话语,说来实在讽刺。
说来也挺让人难过的,看这个系列三次以来,每一次都看到了一小部分的自己,却又好庆
幸我的家人没有这么不正常,大概是普通的“不正常”吧(笑)。数学考不及格,家人会
担心、生气,急着想透过换补习班,或多听几次来补救;大考失常了,会希望我重考,再
给自己一次机会。不过,某些程度上,因为我有自己的主见,说直接一些,是从小就很难
搞,才能把真正的想法说给家人听。也许某个角度来看是叛逆,但换个角度,这不也是学
习沟通的过程吗?(总要自圆其说一下。)
当然,我没有要怪家人的意思,我只觉得好幸运。即使父母有一点传统,有一点点受升学
主义绑架,但也许因为我本身太难搞、意见又很多,读的书稍微多一点后,也试着用他们
能理解的方式告诉他们我的想法,也庆幸他们逐渐愿意理我(笑)。
国中时老师的一句“学学你姊姊好吗?国文不要再考这种分数”,至今还是让我印象深刻
。回想起来也忍不住觉得有趣,原来我小时候就这么喜欢对事提出质疑,曾好几次和家人
聊过“姊姊是姊姊,我是我,不能相提并论吧?”曾经站上讲台(虽然后来老师没当成,
跑去不务正业了),我也一直思考着这个道理。因为在乎,所以更需要花心力去理解一个
人,而非用同一套标准、准则,来面对我身边任何一个重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