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录]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五个单元编剧专文

楼主: sodabubble (石の上にも三年)   2018-07-13 20:01:24
已取得womany女人迷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五篇专文 可转录全文2/3篇幅的授权。
集中于本篇,每篇专文以排版 2~3页篇幅之式 转录。
目前只播完〈妈妈的遥控器〉单元(第一、二集),编剧们多少会谈论到一些剧情,
如真的很怕谈各种剧情的话,前四篇专文,可看完各别单元播出,再来阅读吧~
第五篇则是 番红花写的专文,无雷,可以放心地阅读。
首先放上各篇标题与连结,如不想阅读本篇,可直接连过去阅读。
大人们,也是来不及长大的孩子
〈妈妈的遥控器〉编剧 蒋友竹 http://tinyurl.com/y8k82qpq
写给十七岁的孩子们:谢谢你们选我当父亲
〈猫的孩子〉编剧 简士耕 http://tinyurl.com/ya9s5gjs
你的孩子不是薛西佛斯:孩子要回应的社会期待,没有终点
〈茉莉的最后一天〉编剧 洪兹盈 http://tinyurl.com/yc4de5ob
菁英主义,让我们变成一模一样的人 http://tinyurl.com/yckrlmnm
〈孔雀〉编剧统筹 夏康真,其他编剧为 费工怡、马千代
如果真的爱孩子,就不该有任何条件 作者:番红花 http://tinyurl.com/y7of3hzv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大人们,也是来不及长大的孩子
作者 〈妈妈的遥控器〉 编剧 蒋友竹 http://tinyurl.com/y8k82qpq
2018/06/14/执编:Yuting/核稿:Audrey Ko
你是否至今仍无法掌握自己的人生?
〈妈妈的遥控器〉编剧写爱的练习与成长,愿我们能活出属于自己的生命故事。
高中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事,一个同学得了癌症,从此晚自习不再有他的身影,
虽然跟他不是很熟,那是我第一次对升学制度开始感到困惑:
 如果我的人生从此停在这里,联考前的一百多天。那我活着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所以故事中的小岚,她家里的教育方式,确实是我心向往的世界。
在我心里,学习应该是很快乐的事,但一直要到研究所,我才体会到这一点。
“学习并不等于学测。”危险心灵里面,沈伟是这么说的。
但这件事情对于大部分的人来说很难,对于大部分的家长来说,更难,
毕竟他们都是这么过来的,而让自己的孩子和别人走向不同的道路,很需要勇气。
年过三十以后,发现自己对于未来的想像,几乎是从街头走到街尾就可以想像完的事。
于是开始理解,关于父母对孩子的期待。因为无法掌控自己的人生,开始把期待寄托在
孩子身上,并希望有不同的可能性。以及,因为无法好好面对自己的人生,于是把压力
转而施加在孩子身上,越掐越紧,越掐越紧。
这是“遥控器”一开始的发想,关于纪妈妈。
图|〈妈妈的遥控器〉海报
https://i.imgur.com/jYm7mB9.jpg
但其实,大部分的大人们,早已经忘记自己小时候的样子,同样会粗心、同样犯错、
同样说话不经大脑、同样做事不顾后果......。用四五十岁的智慧去评断国、高中生的
为人处世,本身就是一件不合理的事。但是,反过来说,我们也常常忘记,大人们,
有时候也是还来不及长大的孩子。就好比说成为家长这件事,本身需要学习的过程,
而这个社会的道德观建立在:母爱是天生、父爱是天生,好像所有事情都是与生俱来。
爱,是与生俱来?只是真的是这样吗?
爱是控制?爱是为你好?爱是纵容?爱是尊重?爱是包容?老实说,我没有答案。
所以这个故事,不只是为那些无法掌控自己人生的孩子书写,更是为了长大以后,仍无法
掌握自己人生的成年人书写。
也许经由这段旅程,我们能够回头去想,爱是什么?
这样就好。
最后,纪培伟、程芳岚,我想跟你们说......小时候,未来总是在远方。长大以后,你会
发现,未来在每一个当下。
电影《客途秋恨》里头那对纠结一辈子的母女,女儿一直要到长大才发现,原来妈妈
是日本人,原来小时候妈妈的寡言,总是躲在房里吃东西,难相处,其实是因为语言
不通。两人花了三十几年才终于和对方和解。三十几年有多长?
几乎可以说是半辈子的事吧。
对于那部电影印象深刻,于是亲子关系里最幽微的细节,一直是吸引我的课题。
所以当接受公视的委托,要改编吴晓乐的作品《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我其实很兴奋
,但又很不确定。毕竟这样幽暗的东西,谁会想看?或者更准确来说,谁会敢看?
(全文未完,请点 http://tinyurl.com/y8k82qpq )
写给十七岁的孩子们:谢谢你们选我当父亲
作者 〈猫的孩子〉 编剧 简士耕 http://tinyurl.com/ya9s5gjs
2018/06/18/womany 女人迷精选/执编:孟伦/核稿:Audrey Ko
作者简士耕写给十七岁的孩子们,唯有不再把自己的宿命强加于下一代,
父母才会在过程里体会什么是爱。
爸爸一直相信,教育最主要的目的,不是为了要让你们成为一个有竞争力的孩子。
当然,未来的世界只会越来越竞争,只要你的竞争力低于一个数值,就会被当废物,
我也会被当成废物的父亲,一样是个废物。
教育最主要的目的是要教你们学会当一个人。这句听起来像废话,为了琢磨这句废话,
爸爸在你们还很小的时候,写了一个剧本,改编自吴晓乐的书《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中的第一篇〈人子与猫的孩子〉。
当一个人好像很难,当猫还比较简单,其实也没那么简单,记得叔叔养的那只猫——
简鲣吗?爸爸为了要替剧本做功课,耐著性子观察他,发现他还挺忙的,每天除了
跑来跑去追逐一些空气中看不见的东西(也许是幽灵、平行时空的其他存在),忙着
躲在一些莫名其妙的地方(衣柜、沙发、电视机后面)挖出一些我们人类看不见的洞,
忙着挑衅一切会动或是不会动的东西,忙着跟人类撒娇。
我开始去猜测简鲣莫名其妙的行为背后是否有更深远的意义,那种更隐喻、形而上的、
神谕的、来自另一个世界的启示。慢慢的我发现,好像没有。同时也发现,我好愚蠢。
当我发现我很蠢的时候,好像就找到了这个剧本我想讲的东西了。
原来每一只猫都是神派来的使者,为了要彰显人类的愚蠢。我一直不懂为什么会有人想要
伤害猫咪,弱小的猫咪,软绵绵的、一碰就会缩进去的猫咪。于是我大胆且有点不负责任
的假设猜想,这些会伤害猫咪的人,自己一定也是弱小的、软绵绵的、一碰就会缩进去的
。却有人强迫他们一定要成为强者。
〈猫的孩子〉
https://i.imgur.com/Fh4OjUI.jpg
像强迫一个怕鬼的人逛鬼屋,强迫一个温柔的女生变成硬梆梆的男子汉,强迫一个还没有
学会当人的孩子先学会要有竞争力,强迫一只河马成为长颈鹿。于是扭曲产生了。扭曲
产生了平行时空,看见了蓝色月亮,在那里,一只猫咪被伤害之后,就会变成一朵花,
然后你的成绩就会突飞猛进,成为一个有十足竞争力的好孩子。一个被扭曲的好孩子。
因为想逃避伤害,所以扭曲了。唯有暴力才会造就伤害。
把任何自以为是的价值观加诸在另一个人身上就是暴力。这种暴力是自以为是的爱,是没
有经过反省的道德审查,是隐藏在爸爸妈妈的血液里头的原生伦理。这种伦理非常残忍,
而且是会轮回的。轮回是佛学用语,也是一种形而上的隐喻,意思是,你永远也脱离不了
这一切。
爸爸妈妈绝对不会轻易的为这些留在你们身上的东西道歉。我们甚至连一丝丝的歉意也不
会有,因为我们认为,这是你们人生课题的一部份,这一切都是为了你们好。
当你们慢慢长大以后,也许会因为体贴,理解了我们不道歉的理由。如果你们有能力原谅
我们,我们会很感激。谢谢你们有这样的能力比我们更成熟、更勇敢、更有办法面对自己
。然而这样的乞望是很不负责任的。因为我们只是留下了一些东西去让你们去伤害后代而
已。
宿命可能永远也不会停止,除非我们察觉我们错了。除非我们察觉,那些我们自以为对你
们好的行为,其实不是为了你们好而是在伤害你们。我们是在把当初受过的伤,所经历的
痛,理所当然的加诸在你们身上,并且理所当然地认为,你们也要经历这些才能长大。
(全文未完,请点 http://tinyurl.com/ya9s5gjs )
你的孩子不是薛西佛斯:孩子要回应的社会期待,没有终点
作者 〈茉莉的最后一天〉 编剧 洪兹盈 http://tinyurl.com/yc4de5ob
2018/06/21/womany 女人迷精选/执编:Yuting/核稿:Audrey Ko
公视最新戏剧《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用一篇篇故事探讨现行体制下,孩子面对期待
的压力与痛苦。《茉莉的最后一天》编剧洪兹盈,写亲子关系以“爱”为名的悲剧。
看完《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这本书,里头一个个被各种期待所挤压的孩子,读来都并
不陌生。我们都是在这样扭曲的氛围中长大的孩子,“活成父母想要的样子”一直都是每
个人身上最沈重的任务。
最后我挑选书中〈一脉不相承〉篇章里的茉莉,做为改编的主角。我没有依据该篇的脉络
改编,而只取用了故事中最令我不安的部分:“茉莉是一个成绩很好的女孩。”做为剧本
的主轴。
不同于其他故事多是家长为不听话不读书的孩子伤透脑筋,茉莉却是一个成绩优异,一一
应允父母所有期待,却得不到相对回报的悲剧人物。宛如希腊神话中的“薛西弗斯”。
“薛西弗斯”是一个受到众神惩罚的男子,他必须每天将一颗巨石推向山顶,但每当到达
山顶时,巨石就会从山的另一边落下,这意味着他每天都要重复地做着徒劳的任务。
这故事当中,他并非“做不到”,而是因为终点不存在,所以他必须不断不断不断地做。
对我而言,茉莉听话、努力读书的终点也并不存在,她无法因为考上第一名或第一志愿,
人生从此就获得了解脱,她所要回应的“母亲期待”与“社会期待”,都是没有终点的,
且这其中最无奈的原因正是:她都做得到。
〈茉莉的最后一天〉
https://i.imgur.com/110RhVn.jpg
因为她做得到,所以被设定的终点被无限拉远,每到达一个目标,她的终点线就被拉到更
远的地方,她只能不断不断地向前跑,但她也从来不问自己为什么要这么做。
像茉莉这么聪明的女孩,怎么可能不早慧?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关于这点,我想先
在此打住,先来聊聊茉莉的妈妈。
看似充满控制欲的母亲,先让自己站上牺牲者的位置,然后再对女儿们无止尽抛掷
她的期待......这些“我都是为你们好”的背后,其实充满了母亲的自卑。她害怕被人
看不起,害怕自己的女儿比不上别人,害怕有她不知道的事、无法掌控的事......
但也正因为她有这份过于执著与追求完美的人格特质,故事才能走到最后,
看见母女关系的谜底。
写一个这样的故事,并非要去控诉母亲,反而是希望能体现出一个母亲对于儿女最深层的
爱:如果爱不够深,怎么有勇气去揭开问题的真相?如果爱不够深,怎么会愿意将自己
投掷进去这样的迷雾之中,让身心承担无尽的探问、纠缠、困惑,只为追求一个答案?
母亲的爱是确认的,但是表达爱的方式错了。
于是,让我回到上一个提问:“像茉莉这样聪明的女孩,怎么可能不知道自己要什么?”
她当然知道自己想要能够自由地创作小说,但是她却选择掩盖自己的欲望,尽量在母亲面
前表现优异,符合母亲所有要求......因为实际上她并不知道,她内心真正最渴望的,
其实是获得母亲的认同与爱。
放不了手的母亲是爱茉莉的,但母亲用错了方法;选择顺从的茉莉,更是出于深爱且渴望
母亲的爱,才不断地压抑自己,让自己陷入拉扯。母女两人的爱无法交集,是以这部片
一开始就注定以悲剧开场。
(全文未完,请点 http://tinyurl.com/yc4de5ob)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菁英主义,让我们变成一模一样的人
作者 〈孔雀〉编剧统筹 夏康真,其他编剧为 费工怡、马千代
2018/06/25/女人迷精选/执编:孟伦/核稿:Audrey Ko http://tinyurl.com/yckrlmnm
公视最新戏剧《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用一篇篇故事探讨现行体制下,孩子面对期待
的压力与痛苦。〈孔雀〉谈父母对子女的控制与冲突,点出台湾社会“阶级”仍存在,当
富养小孩成向上流动的手段,故事就发生了。
〈孔雀〉改编自《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中〈私的迷思〉,它探讨的是台湾私立国高中
兴起的现象。原著的九篇故事中,谈的大多是父母对子女的直接控制与冲突,
〈私的迷思〉另辟蹊径,它残忍地点出在当今台湾社会,“阶级”是存在的。
当小康家庭的父母想要藉“富养小孩”向上流动时,故事就发生了。
原著中不管是母亲还是女儿,性格都很温和,通篇几乎没有发生什么大冲突。我和编剧
伙伴费工怡、马千代一边调整母女的性格,使他们的表现更鲜明,一边思考有没有可能将
魔幻的元素放进这个故事中,激化角色的欲望,让角色的处境比现实所遇到的事更艰难。
〈孔雀〉
https://i.imgur.com/b740s0Z.jpg
我一直很喜欢原版的《格林童话》以及日本作家安房直子的一系列奇幻故事,在那里面,
童话并不都美好,反而更符合现实定率──自然界惯常无情,人也会因为自己的弱点与
欲望逐步走向毁灭的道路;勇敢、坚强与爱不一定能完全换来救赎,但牺牲通常可以。
我觉得这样的风格非常适合〈私的迷思〉中这个不太富有却又有爱的家庭,但贯穿故事
所需要的魔幻哽究竟是什么呢?
在一个机缘巧合下,我看到了三岛由纪夫的〈孔雀〉,讲述一桩离奇的孔雀命案。孔雀所
代表的“华丽而无用”、“骄傲”、“百鸟之王”等意象突然浮现脑中,它唤起了我小时
候的记忆!我也曾和故事中的主角一样就读私立学校,印象中校园里有个小鸟园,里面就
有养孔雀。“也许我可以朝这样的方向去改编!?” 于是“设计一只能诱发人类欲望的
孔雀”,这样的想法便慢慢成形。
〈孔雀〉的故事讲的是来自小康家庭的十六岁少女巧艺,在母亲美琪的坚持下进入私立
维德中学就读,在这所充满有钱人的学校里,她始终觉得自己和同学格格不入,直到
有一天,校园里养的孔雀突然对她开口,说可以实现巧艺所有的愿望,只要巧艺愿意拿
“一点点的自己”来交换。美琪原本以为女儿进私校后可以从此一帆风顺航行到台大,
岂料女儿却往母亲意料之外的航道前进。
借由〈孔雀〉这个寓言,我们想带大家一起正视台湾的私校热潮。以 2018 年的台湾来说
,国小中高年级为报考私中补习的风气已经愈来愈盛。在台中南投地区,甚至每三个国小
毕业生就有一个选择读私立国中。从体制层面着眼,私校的崛起与现行的教育制度和教育
现场绝对脱不了关系。
或许大家看完后可以想想我们的公立教育到底怎么了?
然而,从微观的角度切入,我们却看到私校热潮背后两个有趣的现象:
一是“选错了就毁了”,另一是“自己不会教、万事靠学校”。为什么现在的家长们
会这么不相信自己和自己的孩子,只想依靠外界标准化的保证。这是一种集体焦虑吗?
放下,一直是父母最大的课题。问题是何时该放下,我们才不会不放心呢?
〈孔雀〉想跟大家一起想想上述这些问题。
我们希望各位最终能感受到〈孔雀〉故事里的那种幽微、美丽与残酷。希望大家能注意到
阶级流动、升学主义、菁英主义、功利主义──这些社会共有的价值观,是用什么样的
方式侵蚀我们的生活,让我们从一个拥有很多自己特色的人,最终失去自己,成为所谓的
菁英份子,变成跟很多人一模一样的人。
最后希望您可以告诉我们,故事中的孔雀,对你来说,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
(刚好全文完,还是可以点连结 http://tinyurl.com/yckrlmnm 支持一下)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如果真的爱孩子,就不该有任何条件
2018/06/28/作者:番红花/执编:孟伦/核稿:Audrey Ko http://tinyurl.com/y7of3hzv
我的两个孩子经过入学考试上了所谓的“明星高中”以后,由于班级同学有九成以上
来自北市和新北市的四面八方,算是某种程度打破了“同温层”,他们结交的好友有各种
不同的家庭背景,也各自承接父母不同的教养方式而长大,有的同学至今还在拿智障型
手机度日,也有同学是从国小就拿新款iphone;有的孩子出门前必须禀告父母以征求同意
,却也有些孩子是行动自由、门禁设半夜十二点;有的同学是月考没考好就被痛骂、
禁足或没收手机,也有些同学是父母不压迫成绩、只婉声鼓励孩子你下次要加油;
有的同学享受手机网络吃到饱,却也有同学的手机只能仰赖别人的网络分享;有的孩子
是父母每天开车接送上下学,有的孩子是自己冲锋陷阵赶火车赶捷运;有的孩子手头宽裕
、经常网购韩风流行衣物,但也有些家境不错的孩子零用钱却很吃紧;有的孩子家里几乎
从来不开伙,从小习惯吃外食,但也有些同学每天拎着家里做的早餐和便当进教室......
透过两个孩子的贴身观察与分享,我于是知道,以人类学和社会学的角度来看,
同为大台北地区的青少年,其实是以各种不同面貌的家庭养育模式长大,资讯快速流动的
网络时代,大大改变万家灯火下的亲子日常,二十年前的孩子多数九点半已熄灯上床睡觉
,二十年后的今天,晚上九点半,有的孩子可能在享受父母的床边故事,有的可能在
滑手机,有的可能在读小说,有的可能在练琴,有的可能在补习班,有的可能还在伏案
写评量......,父母有多焦虑或多放松,谱写出你我版本各异的养育日记。
因此,当 2014 年吴晓乐所写《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被考试绑架的家庭故事,
一位家教老师的见证》甫出版,即震惊国内文坛,这是吴晓乐的第一本著作,
在此之前没有人知道他是谁,然而年轻未婚、没有任何育儿经验、顶着台大法律系毕业
“漂亮”学历的他,以其家教多年的亲身经历,将那些他所看到的,光怪陆离又悬疑
如小说般真实的家庭教养故事,写成九篇,赤裸裸地呈现在世人面前,我们这才知道,
以爱之名,我们曾经对孩子有多残忍。
吴晓乐长达七年的家教生涯里,他走进一扇又一扇不同的大门,遇见一个又一个不同的
家庭,大门深掩的背后,有每日为儿子准备鸡精、维他命的母亲,在收到儿子成绩单的
当下,却毫不犹豫地甩出一记耳光;有为了安抚父母,躲在衣柜里欺骗别人也伤害自己的
儿子;有被妈妈打到怕的孩子;有被父母如皮球般踢过来踢过去、宛如没有家的孩子;
有忙着赚钱而把缺席视之为理所当然的父亲;还有为了孝顺的意念而谎称自己有过动症的
孩子......。虽然同在屋簷下共生共存,然而,青春期孩子内心的压力和挣扎,他们害怕
被同学排挤、厌恶自己总是被拿来和手足或同学做比较、焦虑于自己永远达不到父母的
期望,这些种种成长过程中的痛,却入不了大人的心,父母以不适当的方式,过度追求
孩子在课业成绩上的表现,不仅扼杀了孩子的纯真与快乐,也扼杀了家人之间本该有的
依赖与温柔,各种深深浅浅的家庭悲剧遂一幕幕上演。
纸本有纸本的力道,而戏剧有戏剧的撞击与呼应,欣然看到公视今年暑假推出这出教育
主题新戏〈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由六位编剧根据吴晓乐同名著作,挑选出其中五篇
,以微科幻的叙事呈现,改编成以下独立影集:〈妈妈的遥控器〉、〈猫的孩子〉、
〈茉莉的最后一天〉、〈孔雀〉和〈必须过动〉,再由金钟导演陈慧翎以奇幻场景
和唯美视觉,创造出有别于原著纸本的语言,但又忠实传递出吴晓乐原著的核心价值~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他们是“生命”的子女,是生命自身的渴望。
当父母“用力过度”,爱,便似乎有了条件,而我们当初在产台上的感动与初衷:
“孩子,我只要你健康快乐就好”,那份纯粹与无所求,遂日渐遗忘了。
我始终记得自己的青春期在思绪上有多迷惘和紊乱,因此,我非常同理孩子是敏感而情感
纤细的生物。十几岁的他,开始思索人生何以存在,他经常质疑读书考试的目的,
他情窦初开却情路不顺,他想谈恋爱但得不到父母的支持,他日日夜夜沉迷手机的
社群网络,他有时怀疑活着的价值、探看自杀的方式,他的模拟考校排成绩总是起起伏伏
、差强人意,他不再对父母跟前跟后、只想和朋友出去,他经常房门上锁、拒绝父母的
善意,他暴躁尖锐、时而跳脚大叫吼着你根本不了解我, 这里面没有一件不棘手,
没有一件不刺激母亲的心,那些哺乳时期的甜蜜、幼儿时期的黏附、小学时期的天真,
都已悄然远去,我经常想,这世代的母亲,恐怕是人类创世纪以来,处境最艰难的母亲,
人们对母职多所指责,母亲在网络社群上焦虑地抛出一个又一个问题,获得的答案
似是而非,从来没有当过妈妈的妈妈们,多已失去了方向。
(全文未完,请点 http://tinyurl.com/y7of3hzv )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