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原po的分析,只能说您真的是白老师的书迷,
无怪乎能对戏剧及小说的内容差异有着如此精细的理解 :)
在台剧版跟大家一起看戏最令人开心的
就是可以透过每个人不同的视角来更加了解一部戏
(尤其是像一把青这样常常一不小心错过一点细节就会看不懂的戏 :p)
所以,藉著原po这篇文章,让我也好想说说我心中的《一把青》
不过,我自己不是什么专业背景出身的,因此能吐露的也只是一般观众的心情了 ;)
首先,想先推荐一篇文章 http://goo.gl/7564Jm
里头其实阐述了很多曹导改编这部作品时的想法,
也可以看出曹导原本就不是以让它成为另一个文学作品的目标来进行改编。
兹节录几段话如下:
导演认为影视作品虽然无法超越文字的力量,却有其独特吸引观众的魅力,他说,拍摄〈
一把青〉的故事,是希望用影像与世代对话。
《台北人》的文字其实都在讲“时光无穷尽、只有人消磨”这件事,中国文学惯常的笔法
总是处处留白,让韵味自然流泻,但是要改编成电视剧情时是不能留白的,甚至还得要延
续再延续,为此导演总是提醒编剧“不要太高调,不要太文学性、不要不食人间烟火”,
加上黄世鸣对于白先勇的文学有着极深的敬意,他说,这反而是写剧本时最大的压力。
所以我觉得就这层面来说,曹导的改编是成功的。
他没有紧抓着原著的每个细节不放,
但对于原著中所想表达的中心思想、氛围及时代背景下的无奈却是紧扣著的。
真的非常感谢曹导、编剧、所有的演员、幕后工作人员们的努力与用心,
让我有机会看到这样的一出戏,让许多过去只出现在历史课本上的名词不再单薄。
从“八年抗战”到“国共内战”,为什么国军会兵败如山倒?为什么大家不想再打了?
那种经历过八年战火洗礼的疲惫身心,面对共军打的不是敌人是自己的无辜百姓的矛盾,
若不是透过《一把青》的视角,我真的从来没有去想过这些事。
过去看关于战争的故事,总习惯我们是胜利的那方,
看着英姿焕发、骁勇善战的主角们的胜利;
也习惯以男性的视角来看待这样的故事。
但是《一把青》从女性的角度出发,
更让我看到了一场战争,无论胜负,对于一个家庭、一个社会的影响。
看到19、20集的时候,我甚至在想...
九大队也太幸运了,为什么大部分的人都还在,但却让十一大队如此支离破碎?
我可不可以改看九大队的故事而不是十一大队的? :p
但,转念一想,这就是现实,不是吗?
因为是戏剧,内心中总会有最终可以有美好结局的渴望,
可是就像慷仁说的:
“我好喜欢男主角或女主角‘走(去世)’,这就是人生!世界上那有那么多美好的结局
。我喜欢‘一把青’,就是大家都没有什么好的结果,这就是那个时代的状态与味道,相
信大家看到一定会很有感觉。”
师娘在20集的遭遇,也是带给我无比的震撼,甚至在看完之后仍然很不能接受,
可是,那也就是在那样的时空环境下非常有可能发生的事情不是吗?
或许会觉得为什么要平白无故增添此桥段、为什么要让师娘这么可怜,
但这就是我们要去面对的那个时代的真实,而不能只让自己用观众的喜好来评断。
从湾生回家、灿烂时光到一把青,我看到了在当时的时空背景下,
同样在这座岛上的不同背景的人们有着什么样复杂的心情。
也因此,让自己更能去包容了解,原来每个人的背后都有一段自己的故事。
我总觉得台湾人最可爱的就是我们的不计前嫌,所以在日本的311我们伸出了援手。
以前看历史课本总说美国是民族大熔炉,但在台湾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所以曹导也说了:
“人要找到对于土地的共同记忆,才能凝聚生命共同体的情感。”曹瑞原说,每段生命故
事,都是一道历史痕迹。《一把青》不只要回眸那个已经逝去的世代,更希望带给生长在
这块土地上的百姓们,共同携手面对未来的勇气。
他希望收看《一把青》的观众,能够在这部剧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故事及回忆,在戏剧落幕
后,能够不分族群及省籍找到一起面对未来,因为“和好”及“包容”是台湾可以继续向
前行很关键的动力。
我觉得曹导透过这部作品做到了他想要做到的事情,
因此,容许我在原本的标题上加了一个问号,
因为我感受到的,不是失望,是“尊敬”与“赞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