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报] 白先勇 生平文件

楼主: Jiangxw (Goodman)   2005-08-08 17:13:34
http://www.ndcnc.gov.cn/datalib/2004/Character/DL/DL-20040113161154/
首页| 民族| 服饰| 铸币| 历史| 文物| 旅游| 古建| 敦煌| 遗产| 诗词| 文学| 作品| 新书| 书史| 典籍| 善本| 人物| 饮食| 烟标| 酒文化
舞蹈| 小戏| 汇演| 话剧| 戏曲| 曲艺| 杂技| 歌剧| 影视| 音乐| 美术| 农事| 科普| 海洋| 军事| 法律| 医药| 体育| 奖项| 茶艺| 百家姓
白先勇
姓名
中文名称: 白先勇
又名: 笔名白黎 笔名肖雷 笔名郁金
性别: 男
生卒年: 1937─
国别: 中国
主题词或关键词: 作家 台湾
栏目关键词: 台港澳专题 生平简介
生平文件
生平文件
白先勇
(1937─)现代小说家。笔名有白黎,肖雷、郁金等。国民党高级将领白崇禧之子。一九三七年七月十一日生于广西南宁,不足周岁返回故乡桂林,是年抗战开始。一九四三年就读桂林中山小学一年级。一九四四年逃难重庆,因患肺病辍学。一九四六年抗战胜利后,随家人赴南京、上海,居上海虹桥养病2年。一九四八年迁居上海华勋路(今汾阳路),复学就读徐家汇南洋模范小学,是年底离开上海。一九四九年暂居汉口、广州,离开大陆赴香港。一九五○─五二年在香港就读九龙堂小学后入英语学校拉萨书院(La Salle
College)念初中。一九五二年赴台湾与父母团聚。就读台北建国中学,首次投稿《野风》杂志。一九五六年入成功大学水利系,在报章发表散文。一九五七年转考台湾大学外文系。一九五八年首次在《文学》杂志五卷一期发表《金大奶奶》。一九五九年《入院》刊《文学》杂志五卷五期,后改编名为《我们看菊花去》。《闷雷》刊《笔汇》革新号一卷六期。
一九六○年与学友欧阳子、王文兴、陈若曦等人创办《现代文学》,为台湾六十年代最有影响之文学杂志。《月梦》刊《现代文学》第一期。《玉卿嫂》刊《现代文学》第一期。《黑虹》刊《现代文学》第二期。一九六一年《小阳春》刊《现代文学》第六期。《青春》刊《现代文学》第七期。《藏在裤袋里的手》刊《现代文学》第八期。《寂寞的十七岁》刊《现代文学》第十一期。《金大奶奶》由殷张兰熙译成英文,收入她所编之New Voices(Taipei :
Herit-age,1961)。台湾大学毕业,服役军训一年半。一九六二年《毕业》刊《现代文学》第十二期。《玉卿嫂》由殷张兰熙女士译成英文,收入吴鲁芹所编之New Chinese
Writing。一九六三年母亲病逝,赴美留学,入爱奥华大学“作家工作室”。一九六四年《芝加哥之死》刊《现代文学》第十九期。《上摩天楼去》刊《现代文学》第二十期。《香港一九六○》刊《现代文学》第二十一期。《安乐乡的一天》刊《现代文学》第二十二期。一九六五年获硕士学位,赴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火岛之行》刊《现代文学》第二十三期。《永远的尹雪艳》(《台北人》首篇)刊《现代文学》第二十四期。《谪仙记》(《纽约客》首篇)刊《现代文学》第二十五期。《香港一九六○》自译为英文发表于Literature 。
一九六六年《一把青》刊《现代文学》第二十九期。《游园惊梦》刊《现代文学》第三十期。父亲病逝,返台奔丧。一九六七年《岁除》刊《现代文学》第三十二期。《梁父吟》刊《现代文学》第三十三期。《谪仙记》短篇小说集出版,文星书店印行。
一九六八年《金大班的最后一夜》刊《现代文学》第三十四期。出版《游园惊梦》短篇小说集,仙人掌出版社发行。一九六九年《那片血一般红的杜鹃花》刊《现代文学》第三十六期。《思旧赋》刊《现代文学》第三十七期。
  《谪仙记》刊《现代文学》第三十七期。《满天里亮晶晶的星星》刊《现代文学》第三十八期。
一九七○年《孤恋花》刊《现代文学》第四十期。《冬夜》刊《现代文学》第四十一期。《花桥荣记》刊《现代文学》第四十二期。一九七一年《秋思》刊《中国时报》。《国葬》刊《现代文学》第四十三期。《谪仙记》由夏志清及作者译成英文,收入夏志清所编Twentieth-Century Chinese Stories。与七弟先敬创办“晨钟出版社”,出版文学书籍一百余种。
一九七三年《现代文学》创刊十三年共五十一期,因经费困难暂停刊。升副教授,获终身教授。一九七七年《现代文学》复刊。长篇小说《孽子》开始连载于《现代文学》复刊号第一期。
一九七八年《孽子》继续连载。《台北人》韩文版出版,许世旭译,收于《世界文学全集》第七十九集,三省出版社。《蓦然回首》散文集出版,尔雅出版社印行。
一九七九年《夜曲》刊《中国时报》“人间”副刊。《永远的尹雪艳》刊于北京《当代》杂志创刊号,此为首篇台湾小说发表于中国大陆。
一九八○年《白先勇小说选》出版,王晋民编选,广西人民出版社印行。《游园惊梦》英译刊香港大学《课义》第十四期,作者与Patia
Yasin合译。一九八一年《孽子》由新加坡南洋商报全本连载完毕。升正教授。一九八二年出版《游园惊梦》剧本,远景出版公司印行。出版《台北人》英译。《白先勇短篇小说选》出版,福建人民出版社印行。小说《游园惊梦》作者改编成舞台剧,在台北“国父纪念馆”演出十场,盛况空前。一九八三年一九八三年出版长篇小说《孽子》,远景出版公司印行。新版《台北人》出版,尔雅出版社印行。一九八四年《金大班的最后一夜》、《玉卿嫂》改编电影上演。出版《明星咖啡馆》,散文,皇冠出版社。一九八五年《金大班的最后一夜》、《玉卿嫂》电影剧本出版,远景ꔊX版社印行。《孤恋花》改编电影上演。被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部选为“年度教授”(Professor of the Year)。一九八六年《孽子》改编电影上演。Einsam Mit Siebzehn德译《寂寞的十七岁》短篇小说集出版,Wolf Baus,Susanne Ettl译,《台北人》,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玉卿嫂》由舒巧改编舞剧在香港上演。
一九八七年赴上海复旦大学讲学,阔别三十九年首次重返中国大陆。《白先勇自选集》出版,香港华汉出版事业公司印行。《骨灰》(白先勇自选集续篇)出版,香港华汉出版事业公司印行。《孽子》出版,黑龙江北方文艺出版社印行。一九八八年《游园惊梦》舞台剧在广州、上海演出,由广州话剧团、上海昆剧团、上海戏剧学院等联合演出。同年此剧又赴香港演出。《孽子》,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第六只手指》,散文、杂文、论文集出版,香港华汉出版事业公司印行。一九八九年《寂寞的十七岁》,短篇小说集改由允晨出版公司出版发行。《孽子》,改由允晨出
版公司出版发行。《最后的贵族》电影上演,改自《谪仙记》,谢晋导演,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一九九○年《最后的贵族》在东京上演。《最后的贵族》、日译《谪仙记》等短篇小说集出版,东京德间书店印行。《孽子》英译本出版,Howard Goldblatt(葛浩文)译,Gay Sunshine
Press印行一九九一年《白先勇论》出版,北京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袁良骏教授著,尔雅出版社印行。《孤恋花》短篇小说集出版,北京文联出版社印行。一九九二年《现代文学》杂志第一至第五十一期重刊,现文出版社出版,诚品书店发行,《现文因缘》同时出版。《白先勇传》出版,中山大学王普民著,香港华汉出版公司印行,并由台北幼狮文艺出版社同步出版。《台北人》出版,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印行。一九九三年《永远的尹雪艳》短篇小说集出版,长江文艺出版社印行。四十九年后重返故乡桂林。一九九四年《生命的反思》出版,评论白先勇作品,林幸谦著,ꔊx北麦田出版社出版。提前退休。
一九九五年九月,新编《第六只手指》出版,尔雅出版社印行。《悲悯情怀──白先勇评传》出版,刘俊著,尔雅出版社印行。法译《孽子》出版,德译《孽子》出版,一九九六年《白先勇自选集》出版,广东花城出版社印行。法译《台北人》出版。一九九七年《玉卿嫂》改编电视剧上演。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部图书馆成立“白先勇资料特别收藏”档案。其中包括白先勇手稿。哈佛大学上演《孽子》改编英文剧,在Adams Theater公演七场。由哈佛、波士顿及其它大学学生联合演出,John
Weistein改编执导。一九九八年《花桥荣记》改编成电影。一九九九年《台北人》入选《台湾文学经典》。发表散文《树犹如此》纪念亡友王国祥。《亚洲周刊》评选“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排行榜”,《台北人》名列第七。前六名分别为鲁迅《呐喊》,沈从文《边城》,老舍《骆驼祥子》,张爱玲《传奇》,钱钟书《围城》,茅盾《子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三本小说集《寂寞的十七岁》、《台北人》、《孽子》简体字版。上海文汇报出版两本散文集《蓦然回首》、《第六只手指》简体字版。2000年香港电台制作《杰出华人系列──白先勇》首播。台湾春晖制作《作
家身影──永远的台北人》首播。2001年 接受台湾《远流杂志》专访。香港迪志文化出版社出版《游园惊梦二十年》,书中包括《游园惊梦》小说及剧本。另外随书附送VCD一片,收录1982年《游园惊梦》台北舞台剧片段及幕后筹划花絮,2000年于香港城市大学及台北新舞台演讲片段,名旦华文漪的《牡丹亭》选段。
白先勇在读小学和中学时就深受中国古典小说和“五四”新文学作品的浸染。对中国历史和文学有着深厚素养,并吸收西洋文学技巧,形成自己的细腻、含蓄、深沉、优雅的创作风格,描写新旧交替时代人物的故事和生活,富于历史兴衰和人世沧桑感。以1964年发表《芝加哥之死》为界,可分前后两个阶段。前期作品大多收入小说集《寂寞的十七岁》中,多受西方文学影响,艺术上不够成熟。后期作品以《台北人》,《纽约客》为代表作,现实性较强;艺术上也日臻成熟。小说内容涉及台湾和旅美华人社会各个层面,有描写没落的国民党官僚的晚年生活,揭露台湾上流社会
的内幕,如《国葬》、《梁父吟》、《思旧赋》、《游园惊梦》、《永远的尹雪艳》、《金大班的最后一夜》等;有表现台湾同胞和旅美华人的“乡愁”,如《那片血一般红的杜鹃花》、《花桥荣记》、《芝加哥之死》等;还有反映台湾下层人民生活和悲惨遭遇,如《孤恋花》等。另有小说《谪仙记》、长篇小说《孽子》;散文集《蓦然回首》等。
贵族出身的白先勇,作品中最为引人注目与令人抚叹的也是那种“失落感”,在谈到自己的创作时,白先勇曾不止一次的表示:“我的小说痛苦多、欢乐少”,余光中先生也说:“小说家白先勇是现代中国最敏感的伤心人……”。他小说的悲总是带着历史的沧桑,带着对逝去的哀悼,建构了一个充溢着苍凉感、历史感、无常感的境界。白先勇小说的底色则是哀悼,在文学创作上都有悲观主义的倾向。而白先勇为何而悲呢?那与他的不同寻常的身世密切相关,他是国民党高级将领白崇禧的儿子。但随着中国革命的胜利,那些昔日曾经踩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达官显贵,被放逐
出了政治历史舞台,而白先勇反映的正是那些被赶下宝座的和他们不肖子孙的式微败落。而正是白先勇从父辈那儿承袭了过分沉重的历史负担,因此他笔下的人物几乎完全丧失了任何追求未来的能力,剩下的只有对过去的绝望的缅怀,他对那些悲剧人物的悲剧命运、悲剧性格的刻画,真可谓是字字血泪。经历了从繁华到萧索,生活的冷酷无情带给他强大的心理落差,所以他的作品带有强烈的悲剧倾向。
白先勇只写日常生活而不写重大事件和激烈的矛盾冲突,擅长在纷杂如麻的生活事件中,寻找他的头绪,但他的作品却很具历史感,而且这种历史感并不仅仅来源于一些真实性的史料堆积,更多的却是来源于一种客观性的历史体验和历史悟性,他谈起历史就象谈起自己或家庭的履历,那样亲切而又那样痛彻。他虽然只写了现代生活中一些琐屑人物的平凡瞬间,却包含着深沉的历史感悟。他的许多小说的设境,常常使人感到历史在此处浓缩,岁月在这里会聚,他作品中的主要人物也大多是背负历史重担的,而白先勇并不对小说中的人物表示愤恨和赞扬,他对他们身上的道德印
痕不太在意,而是更多地的关注着他们身上的历史印痕,远远越出了“人性论”的樊篱。所以读白先勇的作品,人们不会不感到一种强烈的历史兴衰感和人世沧桑感。
白先勇笔下的人物,以女性形象最为传神,他称中国女性为“挖不完的宝藏”,至今他笔下已经出现了约80名女性形象,性格各异,面貌不同,称得上是五光十色,满目琳琅,她们已经构成了一个独具特色的、完整的女性形象系列。
白先勇的作品是传统与现代的混血儿,主张广收博采、融汇中西,在传统基础上锐意创新,这可说是白先勇创作思想的核心。这不仅指导了他自己的创作,也是他一贯倡导的重点。他曾不仅一次的说到自己的思想感情是“西方现代主义跟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但他仍是一个传统作家,他的同学欧阳子女士这样写道:“白先勇是一个道道地地的中国作家。他吸收了西洋现代文学的各种写作技巧,使他的作品精练、现代化;然而他写的总是中国人,说的是中国故事。”他把现代主义的一些手法为自己所用,在传统文学创作的基础上体现了独有的特色。
白先勇的短篇小说也大都写得细针密线,严丝合缝,结构谨严,无懈可击,即使像《游园惊梦》这么西方化现代派的作品,总体的故事脉络也还是十分清楚的,情节安排深得“伏脉千里”之妙。透过他的一系列作品,我们还可以鲜明地看到作家努力于人物性格刻画的行进轨迹,作品中的人物都具有鲜明的性格特征,而不是简单化、脸谱化的。对这些人物,白先勇遵守了“爱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的传统准则。像《冬夜》中的余嵌磊无疑是作者十分尊敬和同情的人物,但是作者也毫不掩饰他虚荣、卑俗、时代落伍者的一面。《岁除》中的赖鸣升,他的出生入死、他的直率豪
爽无疑十分可爱,但是他的夜郎自大、居功自傲也实在令人忍俊不禁。
白先勇力求把写实和象征的并存关系在特定的场景中获得融化和消解,主张营造一个个充满情调和气氛的关键性情景,先用写实把那种氛围刻画出来,再让象征意味从这个氛围中散发出去,这些写实和象征并存的场景以及象征背后所蕴藏的历史感悟、人生沧桑、文化乡愁给他的作品构成了一种内在的苍凉诗境。例如《游园惊梦》中,作者运用写实的手法叙述钱夫人从辉煌走向没落的过程,但她作为一名昆曲演员,她的个人经历又是一种象征,她艺术生命的枯萎,象征著中国超卓无比的昆曲艺术的衰微,蕴涵着浓厚的文化乡愁,也代表了作家对传统文化没落的哀惋。像这样的
象征在白先勇的作品里比比皆是,例如《永远的尹雪艳》中的尹雪艳,《思旧赋》中颓败花园中的景象等等。
白先勇在他的作品中大幅度地运用意识流的手法,像《游园惊梦》就是一例,他通篇贯穿了女主角钱夫人的意识流,表现感时伤怀,今夕何夕的传统主题。钱夫人在徐太太唱《游园》时,回忆借着酒劲一块儿涌上来,多重的梦境与现境穿插,今昔的时空界限完全泯灭,心理状态混为一团:当年自己唱《皇罗袍》时琴师吴生豪的笛音,妹妹月月红与郑彦青的劝酒,以及另一场合瞎子师娘为她算的命,钱将军将死时的遗言等等情景,互相交错,促成一片纷呈而又顺畅的意识流动,描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抒发了历史的苍凉感和无常感,意境越营造的热热闹闹,却越发令人感伤,
颇有“感时花溅泪”之传统笔法之妙。
白先勇出生于大陆,成名于台湾,定居于美国,在他身上,体现了东方和西方,传统和现代,主流和边缘的奇妙混合。他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对它在现代化进程中受的冲击忧心忡忡,同时他也欣赏西方现代派作品中对“生存的荒谬性”的描写;他是个怀旧的人,家事、国事的风云变幻,常让他有白云苍狗之叹,同时他对目前的社会及个人也有严肃的关切;他是华语写作中的主流作家,温文尔雅,有很好的个人修养,同时作为同性恋者,他对边缘人的状态有深刻的体会和同情,既悲天悯人又独立特行。“为人生的文学与为文学的人生”,大概可以作为白先勇的写照。
《孽子》简介
这是白先勇小说自选集的第三本。它是白先勇创作生涯中唯一一部长篇,也是最独特的一部作品。这部长篇以第一人称的叙述角度,聚焦台北中央公园里一群沦落少年──“青春鸟”,细腻描述了他们不为人知的生活,他们被社会、家庭、亲人所抛弃的痛苦曲折的心路历程,令人震撼,发人深省。白先勇把深切的同情与怜悯给予这群寒夜中的孩子,他的作品由此充满人性的光辉:“写给那一群,在最深最深的黑夜里,犹自彷徨街头,无所归依的孩子们。”
版权所有 国家数字文化网 Copyright 2005 CCRN.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方式 ccrn@nlc.gov.cn 版权声明
京ICP备05037878号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