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 台南古典诗中的府城旧城墙

楼主: gracefss (蕭景琰你給我站住)   2017-11-09 19:07:45
前阵子,我游览台南某些地方,并结合台湾古典诗,写下六篇“读古诗,游台南”,
写作角度以台南的文史为主,有兴趣的版友可以看看。
以下是网志(图文并茂版本):
读古诗,游台南(六):补天五色漫称祥(大天后宫):http://0rz.tw/TOu1Q
读古诗,游台南(五):山灵时觉护香魂(五妃庙):http://0rz.tw/QnNML
读古诗,游台南(四):精忠直贯七鲲身(延平郡王祠):http://0rz.tw/PWXUU
读古诗,游台南(三):竹枝环绕木为城(台湾府城):http://0rz.tw/rwE9b
读古诗,游台南(二):水船都泊水仙宫(五条港):http://0rz.tw/HhXyf
读古诗,游台南(一):前朝余恨戟沉沙(四草):http://0rz.tw/CUBaY
以下所贴为第三篇〈竹枝环绕木为城:台湾府城〉的内容:
上篇写五条港,不由得想起滚滚岁月洪流所吞噬的那些,无声也无息;还是希望能为它们
留下些什么,于是决定以“台湾府城”为本文书写主角。
康熙二十二年(1683)明郑降清,翌年清廷正式将台湾纳入版图,由福建省管辖,设一府
(台湾府)三县(台湾县、凤山县、诸罗县)。由于府治设在台南,所以台南成了全岛政
经中心。在之后的两百年间,也一直是全台首府,有“府城”称号。直到光绪十三年(
1887),台湾建省,省治设在今台中一带(数年后移到台北),原台湾府改称台南府,原
台湾县改称安平县,台南才由全岛政经中心变为区域中心。
台南虽然是全岛最高行政机构(台湾府)府治所在,却不许建城。直到康熙四十三年(
1704),先允许建造诸罗城,六十一年(1722)建造凤山城,最后,在雍正三年(1725)
(另一说为雍正元年,1723),才允许台湾府建城,离纳入版图之初,已经过了42年。
之所以如此,除了处于草创阶段,地方财政不足之外,最主要原因是当时清廷的治台政策
其实是“防台政策”,认为以台湾这种“三年一小反,五年一大乱”的抗清之地,若在此
筑了城堡,岂不反成乱党根据地?也因此,台湾府的外城只种著密竹自保,居民的身家财
产及官署的安全都没有足够的保障。
康熙六十年(1721),发生民变“朱一贵事件”,朱一贵攻下冈山、凤山,杀了总兵进了
府城,清廷派兵前来镇压。事情落幕后,官员又上疏建城以保安全,还是不许。直到雍正
即位,终于同意建城。雍正三年(1725),知县周钟瑄奉令建城,城周有两千多丈,初开
大东(迎春门)、大南(宁南门)、大北(拱辰门)、小东、小南、小北(镇北门)六个
门,嗣后补开大西门(镇海门),共七门。只是此次所建并非砖土城,而是木栅城,防得
了宵小,却防不了大寇。
雍正十年(1732),凤山人吴福生起事,直逼府城15里,平定后,隔年在木栅外加植刺竹
,加上一道防线。同时加筑数座大砲台,这是府城具有防护措拖之始。
乾隆元年(1736),清廷以台湾府城门太过简陋,乃将七座栅门改为砖石城门,并于其上
建城楼。乾隆二十四年(1759),在刺竹外增植绿珊瑚(一种汁液有毒的灌木)为城之外
护。浙江人孙霖(生卒年不详)来台时,所见到的就是此种城围。有诗为证:
赤崁竹枝词/孙霖
竹枝环绕木为城,海不扬波颂太平。满眼珊瑚资护卫,人家篱落暮烟横。(其一)
(台郡以木栅为城,环植刺竹,迄今四十年矣。遇飓风剧,多摧折。是在守土者敷陈妙策
,以石易之。绿珊瑚,一名绿玉树。槎枒交错,青葱篱落间,洵异产也。)
孙霖眼前的木栅府城,以刺竹与绿珊瑚护卫,而黄昏时城内住家炊烟袅袅升起,呈现了太
平景象。在注文中,作者提及木栅城已有40年历史,遇飓风容易摧折,因此当地官员建议
以石筑城才能达到完善的防护。
到了乾隆四十年(1775),知府蒋元枢重修城栅,并在两栅间密植林投、刺桐、绿珊瑚等
带刺植物。同时,为了西南面靠海居民方便进出,添建小西门(靖波门)。
乾隆五十一年(1786),林爽文与庄大田先后起事,府城因城垣不坚,守城兵力不足,遭
受围攻,岌岌可危。乱平后,谕令台湾府厅各县皆改建城垣。所用之土埆为黏土里掺有捣
碎的贝壳、砖片,层层压实后硬度不下石块。外侧再以蚵壳灰、糖浆、糯米汁混合而成的
“三合土”作墙面,使结构更形坚实。此次改建,一直到乾隆五十六年(1791)才完成,
府城成为三合土城,具备相当的防卫功能。
道光年间,因为张丙事件,凸显出五条港地区无险可守的窘迫事实。于是在道光十五年(
1835),增建西外城,将大西门外的市集、居民围绕于内。外城另开三门:拱干门、兑悦
门、奠坤门,并建砲台两座。又于次年增建东外城,亦有三门:仁和门、东郭门、永康门
,同样设砲台两座。
同治元年(1862)五月发生大地震,城楼城壁半数以上坍塌,官员上奏后准以砖石修建。
同治十三年(1874),暴风雨令城廓倒塌极为严重,由沈葆桢进行了台湾城最后一次修筑
工程。
日治时代,引进西方都市计画概念,认为城墙有碍都市发展,于是陆续拆除。明治四十年
(1907),拆除大西门及附近城垣,墙基则开辟为今天的西门路二段。大正四年(1915)
,拆除小西门到台南监狱段,墙基开辟为西门路一段。再拆除小北门到大西门段,墙基开
辟为西门路三段。三个线段,连结成今天的西门路。再来,清除大北门及周遭城垣,辟建
为大正公园(即今天的台南公园)。小东门南段开辟为今天的胜利路(从成功大学到南一
中路段)。大正七年(1918)拆大北门东段开辟为今天的小东路。至于小南门及其城垣则
辟为今天的树林街二段。
大约在昭和六年(1931)时,连横(1878-1936)回到故乡台南,当时已不见旧日城垣,
唯余迎春门(大东门)、宁南门(大南门)。(小西门、兑悦门亦存,但连横未提及。)
迎春门远眺/连横
(迎春门远眺台南府城已毁,惟迎春、宁南两门尚存)
迎春楼上对春风,北卫南屏一望中。拂水两行垂柳绿,烧空万朵刺桐红。
弥陀寺古归辽鹤,罗汉门高断塞鸿。省识兴亡弹指事,遗民犹说草鸡雄。
首联提及迎春门的命意,以及外城的屏障。迎春门即大东门,日出东方生生不息,所以在
东郊举行迎春仪式。每年立春前一日,地方官员都会在此举行迎春礼,向“春牛”及“芒
神”行慎重的三献爵礼,并将春牛及芒神像迎入城内衙门。
道光年间,清廷平定“张丙事件”后,为保护城外无险可据的商民舖户,在外城南、北侧
各建一座“铳楼”。“北卫南屏一望中”就是说南北两座铳楼护卫东门城内外街肆商铺的
安全,由城楼高处远望,其势尽收眼底。
颔联描绘大东门附近景色。有水边垂杨,也有盛放时映红整片天空的刺桐。刺桐亦作“莿
桐”,为早期台湾各地遍生的落叶乔木,因树干和老枝上长有瘤状锐刺而命名,花期在春
天,早期西拉雅族以刺桐的三月红花代表春天的开始。
颈联用典以寄寓人事感怀。登楼远望,往西可见城内的弥陀寺,往东则见城外的罗汉门,
两者都是明郑时期创建开发,如今景物依旧,但台地易主,已非昔日汉家政权,且作者自
己也是离开多年后返乡,不禁兴起人事已非的感叹。
弥陀寺,台南佛教古刹,创建于明郑时期。辽鹤,典出陶渊明《搜神后记》丁令威学道后
化鹤归辽故事,后世诗文乃以“辽东鹤”、“辽鹤”表示离乡者返家后,景物依旧,人事
已非的慨叹。罗汉门,大约指今高雄市内门、旗山两地。群峰罗列,云山千层,“内门列
嶂”曾被列为“凤邑八景”之一。塞鸿:塞外的鸿雁,秋季南来,春季北去,古人常借此
表示对离乡亲人的怀念。又,相传汉代苏武被拘于匈奴,曾藉鸿雁传书,所以塞鸿亦可指
代信使。
尾联抒怀,人们至今仍闲话郑成功事蹟,但自己却在朝代更迭之中明白:人世的盛衰兴亡
,不过弹指间事而已。“草鸡”一词引自江日升《台湾外记》:“草鸡长鸣,长耳大尾。
”鸡在地支中排序为十,即“酉”,再加上草头、长耳、大尾,合为一“郑”字。后来台
湾诗人常用“草鸡”代指郑成功。
此诗登高望远,以景寄情。首联从城门寓意及功能上发挥。颔联写景色,时序不知人事变
迁,四季依旧运行,植物依旧焕发。对比之下,颈联由古寺、古地入手,兴起辽鹤、塞鸿
的人事感怀。尾联点出二百多年前的明郑古事,从中可见极深的叹息。
花开花谢,楼起楼塌,世事无常,转眼成空。和五条港时期的港道相同,台湾府城也只剩
遗迹,回不来了;但如果你想解译府城密码,只需一辆自行车、一帧台南古今对照地图,以
大东门为出发点,沿顺时针方向就能走上一趟古城之旅。
作者: binbinshu13 (黑白郎君南宫恨)   2017-11-09 19:30:00
推好文
作者: batis (贝提斯)   2017-11-09 20:17:00
先推 之后慢慢看
作者: chinkun (离岛游侠)   2017-11-09 20:20:00
颇富才情。
作者: rainjuly (金城五六)   2017-11-09 20:30:00
作者: musicanuda (musicanuda)   2017-11-10 00:20:00
此文才情洋溢啊
作者: seolfor (空空)   2017-11-10 08:35:00
不推不行
作者: neepa (官小讲话算三小)   2017-11-10 17:57:00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