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KuoJia (奉孝)》之铭言:
: 这文化一堆阿公阿嬷都在挺就算了
: 我昨天看到两个幼稚园大小的小朋友
: 竟然也在跳八家将
: 不是好玩那种性质喔
: 是脸上真的有化妆
: 全身都有穿上八家将的装备
: 这真的是太可怕了
: 才幼稚园的年纪 就要面对这么复杂的社会体系
: 难道不会造成思想偏差吗?
上个月因为亲戚的关系,跑到十鼓看表演,
突然想起来,以前要看到那种大鼓,好像只能在庙会。
现在居然也能坐在室内场地里,当作艺术表演看。
K大的发文,其实也说明庙会文化的恶质化原因。
宫庙有它的需求在,
光看每逢考季,那些摆在庙里的准考证影本,
现在如果真的办个公投的话,我想支持者还是会乐胜。
所以附随的祭典活动,也就无法避免。
那需求的人力跟金钱何来?
有规模的宫庙,或许有一定的来源,
但更多的小型宫庙或私设神坛,就得找到自己的支援。
以我的老家来讲,我第一次参与绕境是唸高中的时候,
而再上次是我爸在唸高中的年纪,
所以地方上差不多可以说是倾全力去办,连外地都被叫回去。
不过我算是被划归在会唸书的那堆中,一方面又住在外地,
所以只要偶而跟着走就好,差不多等于没出力。
而真正的那种苦差事,就都给那些正值壮年的叔伯,或是那些所谓的“不良仔”担去。
后来大家的人生,也差不多就是朝不同方向走,当然有吸毒或是犯罪的--
因为同庄,多少都会听到一些。
在大家的成长过程中,因为高强度的学业竞争,
在这环境下跟不上的人,大概也就成了老师跟同学眼中的隐形人。
既然在学校找不到认同,小庙或神坛就成了他们可能的去处--
于是成了“歹囡仔才会去跳八家将”等既定印象。
由于长久被主流社会忽视或排挤,宫庙发展出自己的文化,
又一直吸纳一样在学校里被主流忽视或排挤的人,所以有源源不绝的后备兵力,
也就以自己的观点铨释传统,形成自己的宫庙文化(像是脱衣舞酬神)。
如果一直这样下去,终究“宫庙跟信徒”以及“沿线部分居民”,永远只会存在冲突。
而握有公权力的政府跟议会,当然是看哪边大声跟支持程度,就倒哪边--
目前看来是宫庙啦!
不过,有些人开始加入宫庙的行列,而且已经造成部分的转变:
像内门,或是电音三太子。
或者更早,好像台北行天宫是第一个不烧金纸的大庙,
以及有些庙开始主张不烧香。
当然啦,也许还没办法达到“沿线部分居民”期待的程度,
不过话又说回来,有部分的人是期待根本不要这个东西,这样大概是永远达不到吧!
而这样的转变,也会造成政府及议会的改变。
印象中应该是在许添财的市长任内,台南市政府有邀请几个主要的庙宇及民意代表,
会商绕境的时间限制,才有了12点(?)的标准定出来。
也才有了下面这件事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0/new/may/31/today-t1.htm
如果不是有相当的民意当基础,首长哪会支持、公务员又怎敢去开单,
保安宫又怎么会吞下这些罚单。
所以,如果有更多的人,不带着岐视的眼光看宫庙,甚至能进而参与,
才能改变累积数十年形成的部分陋习,以及因应时代需求的转变
(这个要很久,像老家那里主事的,像主委跟总干事,
都还是我的公字辈,根本轮不到我讲话)。
在另一方面,大家也要让政府及议会感受到支持的力量。
========
其实我觉得,台南的都市发展也是导致这个问题激化的原因。
应该是要分成旧城区跟新城区,
旧城区(像中西区)保留原貌,
对新城区(东区、北区)用比较严格的规定,限制宫庙。
不过这涉及到土地利益,没人敢做,现在做,成本也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