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囉!我是地方贼,欢迎大家,喜欢偷走地方的故事
偷走完整图文网志版:http://t.cn/AiClyMZI
可以顺便偷走贼的脸书按赞,支持我的文字:http://t.cn/RmPbrSh
上次偷了大里和雾峰的故事,这次又来到大台中,偷偷神冈的故事
其实原本要去这两天被拆掉的“林淑景故居”,可惜时间不够
台中的朋友也许可以关心这个事件,不过先看贼的文章认识神冈其他古蹟吧
[袭产 #吕家顶瓦厝、筱云山庄] 偷走神冈地区吕家与其建筑的故事 #神冈区 Shengang Dist / 台中市 Taichung City
三天的陪贼爸之旅,我都会起个大早(差不多五、六点),出去跑步顺便逛逛小镇拍照,这样也可以节省贼爸陪我的时间,毕竟我有时会去拍墓园,但他对这满忌讳的,所以只能偷偷去。第二天晚上住在丰原与神冈交界,饭店有脚踏车,就决定骑脚踏车去神冈偷故事啦!本来打算是想骑到神冈西边看那最近文资界吵的很凶的“林淑景故居”,但因太过贪心,先去了神冈南边的几个文化资产,就没时间了。
贼甚至连国道一号都没有骑过,进到神冈市区咧!虽然只骑了短短三个小时,但沿线却有不少值得停留的文化亮点。想继续骑下去,但偷跑出去的贼,还是得在早餐时间回去,不能让贼爸等太久。过了岸里国小,到对面顺着大富路往南骑,会先经过林振芳古墓,这之后再说。这条路多是工厂或科技公司,不过端午假期路上没什么人,只有跟着放假的移工在路上走着,或骑着他们很爱的电动摩托车。
工厂中间偶尔会夹杂着一整片青绿色的稻田,在灰压压的厂房地区中,看起来格外舒服。转进不是柏油路的小巷,让贼怀疑自己是不是走错路,但看到老房子背面的红砖屋簷,推测自己应该是到了“吕家顶瓦厝”。绕到正面,有用小树作成的入口象征,下面也有个顶瓦厝的解释牌,再次确认自己真的到了。不过迎接贼的不只是古厝,还有一大群冲出来对贼吼叫的狗,真有一点被吓到。
也是因为狗群的吵闹,让独自住在右护龙的屋主知道,有贼偷偷闯进古厝的草皮,便走出门瞧瞧。知道贼是要来偷古厝的故事后,就打开话匣子跟贼介绍这个古厝囉!也打开正门让贼进去看古厝,其实吕家顶瓦厝本来是不开放的,需要团体预约或是配合政府或社区可能有办导览的时候才能参观。像贼这样天才刚亮就跑进来,还能聊一下、参观古厝,真的很感谢屋主,希望下次不赶时间时,还可以再来。
在进正门前,屋主要贼看看这精美的仿砖雕泥塑上面的诗。如果不是它提醒,贼还真的会略过读诗,只看那红色泥塑。诗中写着“宫中第一位”,清朝时期盖的古厝,竟在上面直指宫中第一位,当然是皇帝,真的是很大胆,但这也指出了吕家在地方的地位。
吕家第一代在台开世祖为吕祥省,他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从福建漳州绍安携眷渡海来台拓垦,文献记载最早是居住在台中潭子地区。第二代世祖吕蕃焕因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发生林爽文事件,移居台中神冈区三角里,而后在道光六年(1826年)建立了今天贼要介绍的“吕家顶瓦厝”。也是在吕蕃焕当家的时期,开始透过参与漳州人的神明祭祀组织中和会,并参与地方文教与垦殖事务,逐渐拓宽了家族的版图。
再继续多讲一点吕家的故事好了,第三代吕世芳则是让吕家从一农垦户转型为文家民门的关键。在家族拓垦上面,道光咸丰年间,他与其弟吕达芳、吕含芳,透过“吕三光”此家族公业,继续在神冈地区拓垦。他也是吕家先祖当中,最擅经营者,也让吕家名符其实成为神冈的豪宅。不过他也热心服务乡里,时常帮忙解决他人纠纷,这在吴子光的“一肚皮集”中有记载。
不过吴子光与吕世芳实为好友关系,吕士于道光十七年(1837年)结识了来台游历的嘉应举子(举子为明、清时俗称乡试中试的人之用语)“吴子光”,因欣赏其文采,他与两位弟弟便与他向学友好,这也是让吕家从一农垦实户转型为诗礼名门的重要关键。有关吕家如何在台湾文化方面上立足,就等到介绍筱云山庄时再谈吧!
在大丰原地区有不少被列为文化资产的古厝,像摘星山庄、筱云山庄以及社口林宅,但它们兴筑年代都比吕家顶瓦厝晚,这间吕宅因而被认为是中部地区目前尚存,第一代客属移民中较早的案例。吕家顶瓦厝的平面格局属二进双护龙,与诏安地区的祖厝极为相似,只是规模比较小。不过屋主跟贼说,其实古厝以前范围很大,在外面其实还有两座入口,甚至还有围墙以防御外敌。
不过双护龙的格局也是挺惊人的规模了,再加上顶瓦厝所建筑的地理位置在社皮、南门二灌溉线之中央。水由社皮支线流入,由北向南流再于顶瓦厝门前转弯向西南流出,有类似护城河的感觉。而这个区位也是三角里通往社口市区的要道,算是地方领袖的中枢要地,也能显现吕家在地方的地位。
顶瓦厝的大木构架是采用雕束子以及斗承楹的做法,这其实是潮州木构的特质,可推测匠师应为潮州系,而让顶瓦厝有很多潮州建筑的特点。此外,大厅未设灯梁、卵石基墙与白色壁面则是客家古厝的做法。除了原乡特征外,建筑材料方面则是在地取材,不像许多民宅使用中国福杉,顶瓦厝大量使用在地的茄冬、 肖楠、樟木等树材,卵石则直接来自附近的大甲溪,不知道是因为方便,还是在文化上已经有在地化的倾象。
除了前面提到正面墙壁仿砖雕,古朴的泥塑作品外,顶瓦厝的石雕和木雕作品也都很流畅、优雅。顶瓦厝之所以能够维持较多原初建筑的样貌,是因为吕家在同治五年(西元1866年)兴建了不远处的筱云山庄,族人陆续迁出顶瓦厝,所以增、改建较少,保留不少原始构件。但在日治时期曾修建过后落屋顶,将它改为水泥瓦却仍无损顶瓦厝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并于民国九十五年(2004年)登录为市定古蹟。
顶瓦厝在921大地震后,也受创严重,包括强底裂损、塌陷,屋瓦掀除,文化局便辅导屋主进行震灾修复补助,最后也获得全额补助进行修费,可想见这栋古厝对当地多么重要。屋主在带贼参观时,有请贼贼注意梁,上面其实原本是有色彩图案的,只是已看不清。在修复时,因无法考证这些彩绘图文,所以没有再进行彩绘,不再多做臆测或添加,尽量使用旧构建。
当年修复时,第一进屋顶已经先除,护龙的土埆墙大部分皆裂损或倒塌,因而在土埆墙面的部分多数以旧料重新叠砌;木构架保留可用材以抽换方式进行,如门厅、后落步簷口之木构架等;石雕则多为旧料,仅第一进门枕石新作。不过要维护这间顶瓦厝也很不容易,独自住在这里的屋主说是因为奶奶坚持要保留的,他也很甘愿地在此维护环境,我们能够看到保留如此完美的古厝,真的很谢谢他们。
不过屋主还是有小小跟贼抱怨,一个人要管理这么大的空间真的很不容易,像前面这块草皮,他才刚除草不到三天,却遇到下雨,草又长了起来。他认为身为古蹟,若要给人参观,当然也要好的门面啊!只是文化部底下有这么多文化资产,要获得补助真的不大容易,只能再次感谢独自住在这边守护古厝的大哥了。问了一下位置,贼贼就骑上脚踏车离开吕家顶瓦厝,前进下一站“筱云山庄”。
前面有说过,顶瓦厝被两条二灌溉线包围着,在顶瓦厝旁边也是有一大片绿油油的稻田,一早骑脚踏车在这边,真是心情愉悦啊!只不过在乡间小路中迷了路,赶紧问在自家院子修剪花草的民宅先生,才找回大路一路骑向“筱云山庄”。要骑到山庄也没很难,就出了农田小巷在三社路左转,到了车潮比较大的大丰路后,往右瞧就是山庄的围墙了。山庄规模很大,所以还要骑一下,才会到山庄大门。
记得在离开吕家顶瓦厝前,固守在那的屋主跟我说,筱云山庄也是我们吕家迁出去的,不过没有我们顶瓦厝这么漂亮啦!是可以去看看啦,他的立面还满美的,这番话让贼觉得很有意思。他也告诉贼筱云山庄现在还在整修,不知道可不可以进去参观。真正看到前院的两层楼式大门楼,真的会被它的气势震慑,贼应该还没有看过有二层门楼的古厝吧!上面的装饰也很细致
走进山庄,门前就有告示说里面仍在整修,贼依然偷偷跑了几张。里面就是施工的样态,有趣的是,山庄内部传来阿爆 Vavayan.女人专辑中的“ lzuwa有”,这是一首带有雷鬼风格的原住民语歌曲。在古宅中听这首歌,虽然矛盾但却很有开趴的风情,不过这应该是工人们在整修时的娱乐吧!也是辛苦这些端午连假,还要赶工进行古蹟修复的工作者。
在不打扰整修,以及不被工人发现的情况,贼就顺手拍了几张照片,山庄的范围真的颇大,是二进六户龙的平面,而且山庄范围内有不同时期的建筑存在。因为贼没有真正参观山庄内部,无法说明内部到底有多精彩,这只能等未来修复好在预约参观了。接下来就先以山庄历史的部分来说,而山庄的故事要延续前面的吕家顶瓦厝。筱云山庄建于同治五年(1866年),大概晚了顶瓦厝四十年,吕家才兴建这座山庄。
顶瓦厝的兴筑是在第三代吕世芳,而筱云山庄的筑造则是在第四代吕炳南。当时,吕炳南为照顾他的母亲,让她晚年能够尽享欢愉,而在原古厝附近兴建了一座山庄。吕炳南对地方文化也有不少建树,他于咸丰五年(1855年)担任中和季首事,并于同年创文英社。而在同治八年(1869年)他也开创了文英书院,并于光绪三年(1877年)聘请吴子光为西席,孕育了不少台湾文人,像施士浩、丘逢甲、林文钦、蔡时超,以及吕家第五代的举人吕汝修。
吕炳南借由经商往来中国与台湾的机会蒐集书籍,在书院内的书斋“筱云轩”,据说是清代海东最大私人藏书之地。也因吕家好结文人雅士,山庄(特别是筱云轩)成为地方名闻遐迩之地。筱云山庄早于顶瓦厝,于民国八十八年(1999年)被列为市定古蹟,这当然是因为它杰出的建筑美学和工法,以及吕嘉对大丰原地区开发的重要性。
山庄也曾被建筑教授傅朝钦列为台湾十大民居之一,这是因为在山庄内可以看到跨越清朝、日治、战后三种不同时期的建筑。透过这些时期的创建、增建、修改,可以探究不同时期的材料、建筑工法,见证了台湾多时代的营建史。
筱云山庄的组成包括笃庆堂、门楼、迎宾楼、筱云轩、笃庆堂南侧日治洋风建筑、北侧日治洋风建筑(两栋)、南侧近代建筑,有些建筑甚至未能明确定期。贼贼在围墙外就有偷喵到日式建筑,里面好像还有住人。那为什么山庄会新建日式建筑呢?因为在日本治理时期,吕家与日本政府还是维持良好的关系,这也成为筱云山庄营造后续发展的基础。
吕家原本存在的儒(汉学)教育也转型为日式近代教育,经济发展也因与日方友好,而能延续农地经营,成为神冈地区最大地主,而这些友好其实也反映在日式洋风建筑的兴建,和原建筑的增修上。当时在做文资登录时,一开始仅登录清代建筑部分,后来又将南庭洋风日治建筑(筱云别馆)划入古蹟范围。最后则是在民国九十九年(2010年)将北庭的日式建筑划入古蹟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