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小观:未来一周,北极海冰?强冷气团?冬台共伴?

楼主: daron (一)   2018-12-25 11:38:24
天气小观:未来一周的事件,北极海冰?强烈冷气团?冬台共伴?
模式看来未来一周也太精采了,
1.北极海冰是否上演大惊奇?
2.强烈冷气团是否顺利达标?
3.热带性低气压成台还共伴?
1.首先,看北极海冰
目前北极海冰面积有两大块缺少海冰的海区:巴伦支海和鄂霍次克海,
导致海冰面积仍偏少。
模式预报,北极涡旋未来一周北极涡旋将全力支援巴伦支海和邻近的格陵兰海。
地面超级冷冻气团相继侵袭这两个海海域,
原本有北大西洋暖流的海域竟然准备挑战零下25~30度。
看来北极海冰面积可望明显增加。
此外,
惊奇不只,北极涡旋一周过后竟然变成"米老鼠"标志,
一个主中心两个副中心,
主中心在北极中心附近,可随时支援邻近北极的巴伦支海和邻近的格陵兰海。
副中心分别在白令海和哈德逊湾,
位于白令海的副中心可说身兼重任,
除了让白令海的海面温度降至"零下10度"以下,新增白令海的海冰面积。
同时副中心的西侧偏北西风气流让北极冷冻气团大量流入鄂霍次克海,
进补鄂霍次可海海冰。
而,位于哈德逊湾的副中心则加强海冰厚度,并挑战北美五大湖外,
同时也可以拓展巴芬湾海冰面积。
以上来看,北极海冰是否上演大惊奇,可望大幅增加挑战平均线?
2.
除了北极的大事纪外,东亚也有大事纪,尤其东亚南方-华南到台湾;
目前中亚脊的关系,西伯利亚冷高压正在堆积,
预料1060百帕以上的强烈冷高压不成问题,
甚至更强的超级冷高压1065百帕、1070百帕...等。
因此,一周后期东亚寒潮,冷气团侵袭台湾,
模式预报目前认为,西风槽挑战副高墙的关系,850帕3度线大约抵达台湾北部,
因此有机会达标强烈冷气团,
此外,
惊奇不只,中亚脊无法顺利形成阻塞高压,被西风带往东移,
因此,割离压低无法形成,但却带出西风南支槽跟着东移,
模式预报跨年后,水汽往台湾跑,地面东北季风+南支槽前的西风急流,
北部、东北部雨不停苦主外,有可能是湿冷跨年大惊奇了。
3.
如果湿冷跨年还不够惊奇,那么冬台共伴肯定神奇杰克OMG了。
位于菲律宾东南方的热带性低气压在副高有机会形成冬风帕布,
变成台风后的第二类不稳定CISK机制更强,与东北季风形成共伴效应的强降雨出现,
通过菲律宾后,就是惊奇的模式预报当帕布进入南海后,不排除冬台共伴的机会。
冬台共伴条件不如秋台共伴,
(1). 首先是冬台的维持,冬季的东北季风对台风有强大的破坏力
模式预报也认为帕布台风进入南海后将被东北季风摧残殆尽,
因此,冬台共伴的时间不会维持很久。
(2). 台湾受共伴效应影响下,太平洋高压、台风、西风槽的标准条件在冬季更难达成,
原因当然是副热带高压南移、大陆冷高压南下;
不过今年12月副高偏强,高压脊维持北纬18~20度,
导致台风水汽依高压西侧北上台湾。
当然,这季节副高往北拱带上水汽的情况也不像秋季容易维持,
因此,即便冬台共伴的时间也很短暂。
(3). 最后,当然就是地面冷高压,共伴效应需要的是东北季风,不是地面冷高压,
尽管两者正相关,大气环境配置却很有不同,
秋台共伴因为西风槽的关系,提供东北季风和台风外围环流共伴后的高空辐散,
冬季的西风槽相形之下成为配角,西风槽的地面锋面很快通过后,
主要的是槽后的西风带偏北气流对应地面冷高压南下的大气配置,
这种情况,已然不是共伴效应的大气配置。
不过因为,热带性低气压/冬台帕布进入南海后,
刚好是西风槽支槽东移至华南的大气配置,
槽前的西风急流带上热带性低气压/冬台帕布的大量水汽往台湾而来,
模式预报周日~周一的全台降雨,当然东北部是最大苦主,
因为东北季风迎风面,动力强迫水汽抬升+地形抬升水汽,雨势就要留意了。
这种情况(南西风槽、南台风、东副高)不是标准的共伴(北西风槽、南台风、东副高)
甚至不能称共伴,但肯定是季风辐合(东北季风和南方系统辐合)的例子。
不管是冬台共伴还是季风辐合,跨年前后降雨机率都非常高;
苦主_北北基宜不用说,其他地区也会降雨。
而,即便是冬台共伴的强降雨也维持不了太久,
帕布强度维持不了太久/副高北拱维持不了太久,
主要还是西风南支槽东移以及台风/热低当作马达抽吸南海水汽北上的降雨。
因此,周日~周一全台保暖带伞是外出必备了。
(以上供参囉)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