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 冬季最后一波强冷?! 看数据背后之盲点...

楼主: dunking (冷锋过境)   2018-12-19 13:25:39
由于对于贾博士的发言看法比较多...
所以干脆就另开一篇文来讨论一下对于这些数据的看法
新闻: 下一波冷空气这时来! 贾新兴:恐是冬季最后一波
http://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2645992
(来源: 自由时报
备注: 由于取图引用还是经过本人同意比较好,所以直接放上新闻连结,数据大家
就直接去贾博士的脸书看就行)
季内震荡指标: https://imgur.com/D1kE1zS.jpg
(来源: daculaweather)
虽然贾博士的发言看起来很惊悚,但放上来的数据仍然具有参考性,就看我们对于
这些数据应该做出什么样的解读...
首先先针对对贾博士的解读,针对数据提出一些盲点:
盲点1: 黑色虚线方框标准不一,首先在明年1/1之前黑色虚框的范围在
18~21这个区间,但放在1月上旬标准却提高到21~24,所以黑色虚框的标准是平均值
的概念? 每个月的标准不同? 假如1月上旬的冬季季风指标红色粗线的值,是以黑色
虚框18~21的标准来看,是否可解读为这段时间冬季季风偏强?
盲点2: 做出预报的时间点,我们都晓得气象预报短期之内通常精确度越
高,长期预报的精确度较低,假如这份冬季季风指标预报做出的时间点是最近几天,
那不就代表对于12月下旬和1月上旬的掌握度较好,但1月中旬后掌握度较差?
盲点3: 多家模式预报彼此离散程度大,这份季风指标预测很明显看到是
多个模式预测跑出来的结果,红色粗线的部分可能是平均预报,也可能是决定性预
报,但很显然的看到每段时间数据的离散程度不同,很明显的12月下旬离散程度最
小,1月上旬的次之,1月中旬之后数据的离散程度最大,虽然可能多数
模式指标走到比较偏低的部分,但离散程度大也同时代表预报上精确度不够,仍有
其技术极限...
盲点4: 冬季季风指标预报和季内震荡预报的搭配程度,脸书的原文提到
冬季季风指标配合季内震荡相位预报有不错的搭配程度,但MJO相位预测却仅仅只有
两周左右的时间,那么1月之后的季风指标预报并无法和MJO相位预测搭配说明,除非
有搭配其他参数说明指标低的原因,不然有说服力不足的问题。
然而这份数据仍然有参考价值,在我的个人解读,我的看法会是:
未来两个月冬季季风指标偏低,暖冬机率偏高,期间偶有冷气团等级以上之
冷空气南下影响。 针对这样的预报,必须以红色粗线的决定性预报为主轴,在
相对多数模式预测指数偏低的考量下,不能排除相对少数模式预测指数偏高,冬季
季风偏强的可能性。
事实上我们所碰到的暖冬,状况也是如此:
2009~2010年为中太圣婴暖冬(以1971~2000年为标准),台北在1~2月受冷气团等级以上
冷空气影响天数为25天,2016~2017年的无寒流暖冬(以1981~2010年为标准)
,台北在1~2月受其影响的天数为20天。
作者: aabaabaabaab (simon0823)   2018-12-19 16:22:00
请问d大 有关mjo和冬季气候的关联?今年有机会挑战平均温最高的一年吗?
作者: MarcusWright (Marcus Wright)   2018-12-21 15:01:00
这报ec把下周冷空气大幅弱化了(哭哭)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