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小观:未来一周,北极许多地区跌破零下30度
以下白话说明:
北极冷冻气团持续滞留于北极地区,
模式预报,未来一周,北极涡旋百帕高度场强度有望达到14900米,成为超级北极涡旋,
而北极海许多地区开始挑战零下30度,目前看来有近一半地区会跌破零下30度。
北极海成为恐怖严寒的冰之国。
当北极大部分地区都跌破零下30度时,多数动物只有选择避寒。
除了少数耐寒零下80度的北极熊,零下100度的海豹、企鹅,和零下110度的北极鸭。
人类因为皮肤很敏感,人的皮肤接触冷空气在气温27度以下就会凉意,
有薄衣挡住,在气温19度以下,仍会感到凉意,
这都表示人体开始表现出热量负平衡的讯息。
当气温降到10度后,手的皮肤温度开始降低。
气温5度以下时,手会明显感到操作不灵活。
当气温降到零下5度以后,手指就会冻痛,
暴露在零下14度的低温下,手指和耳朵都会冻伤。
且在有风的情况下,人体的体感温度会比实际温度更低,
一旦体感温度过低,就会出现失温现象。
因此,保暖工作在严寒的天候中总是最优先的。
不过仍有许多耐寒比赛挑战零下10度、20度的。
这是因为人能够忍受的耐寒极限并不是取决于周围温度,
而是取决于能使体温保持不掉的能力。
人是恒温动物,人体的内部温度为37度,在正常情况下皮肤温度为33度,
由于热量从高温往低温传递,因此人体内部温度和皮肤温度这中间的4度温差,
使人体新陈代谢产生的热量能够往皮肤送,
在经过皮肤的辐射和流汗蒸发以及空气的对流将热量排出体外,送给周围环境。
因此,周围环境不能高于33度,人才会感到舒适。
但是如果过度寒冷下,体内热量透过表皮迅速流失,人体内部温度开始下降,
新陈代谢受到严重影响,以直肠温度为标准来看,
当直肠温度降到31~32度时,人体就会失去知觉。
所以耐寒就是身体内拥有足够的热量维持体内温度的能力。
对年轻人来说,新陈代谢较好,产生的热量多,因此耐寒能力比老年人来的强。
以一个健康的年轻人来说,
无风时,温度降到摄氏0度时,感到寒冷。(相当于洗0度的冷水澡会感到寒冷)
当周围出现强风时(6级风),温度降到25度时,就会感到寒冷。
(相当于冷气房,刮起强风时会感到寒冷)
而人类借由衣服科技的进步,适应寒冷天候的能力当然就更强。
尤其外套设计的进步,从前一件外套仅能够抵御20度的冷空气,
现在的一件外套就能抵御10度以下的冷空气,而且防水防风样样都具备。
因此面对零下30~40度的北极区,人类依旧有能力趴趴走。
但零下30度仍是极度严寒的天候,尤其对于居住在热带,亚热带地区的人是极度可怕的。
对于台湾来说,未来一周主要天气仍是以舒适为主,顶多微凉,
要到下周末才有较明显的冷空气南下,
届时温度看起来则是稍凉的16~17度,因此未来一周,没有冷气团影响台湾。
不过台湾温度上虽然偏向舒适,但天候上就不是偏向稳定,
这是因为未来一周有两波南支槽东移,连带西南风把水气带上来,全台降雨增多。
第一波降雨这两天,下一波再隔3天。
模式预报,
第一波西风南支槽影响,还有南方还有副高墙来挡,降雨强度有限。
第二波副高墙就无力了,在副高的西北侧还会出现喷流,降雨遍及全台,强度也较强。
另外整个未来一周亚洲大气情势来看,
冷高压中心在蒙古,而不是以西伯利亚贝加尔湖为主
最主要原因是西风带已经移北纬25度上下,加上青藏高原冷源加持,
以及北极冷气团堆积后,北极地面出现冷高压。
因此,地面冷高压从中亚移到蒙古发展,
而西伯利亚反而是介于北极高压与蒙古高压之间的低压区。
不过从中亚过来的高压,对冷气团路径来说属于最差的路径,
因此,爆发寒潮的机率也最低。
但这不能怪蒙古,蒙古和西伯利亚贝加尔湖都是冷高压发展的关键地,
要怪只能怪中亚这条西来的路径太差,冷气团受地形阻挡,要到蒙古堆积困难重重,
(以上供参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