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浅见,整理得可能不是很清晰完整,还请大家多多指正。
说穿了,中国现在只是在复制台湾先前经济起飞的模式而已,
wyytwo大说的低价、样式多、抄袭,此外还有代工,这条致富之路台湾早就走过,
但是,当年没有网络的媒介,当年中国社会也还没有足够的消费力,
所以台湾缔造出来的经济奇蹟没能达到像淘宝这样全球瞩目的巨大规模。
今日反过来,中国产业较晚熟,但地大人多,国家资本主义化,
搭上全球化与网络的顺风车,以及自己内需市场也达到一定水准,
更不用说台湾、东亚甚至全球其他国家社会的消费力,整个推波助澜。
所以台湾有些产业的问题是:习惯用低价粗制仿造的模式争取市场,
而现在中国 (或其他人力与原物料更便宜的国家)
用更低价、更大量、生产更快速的能力取代了台湾。
买他国大量生产的便宜货就是伤害本土产业结构的原罪吗?
我认为问题没这么简单。
社会够富裕的话,的确较容易提升生活品味,也会提升对商品的品质要求。
例如,愿意多花钱在休闲活动上,买高单价的功能型自行车与相关配备等等。
台湾有些产业已经成功转型为高品质高单价的代表,就像自行车。
但不是每种产业都很顺利。
我认为最难顺利转型的应该是集中在民生用品这块,
因为需求量大又可能容易耗损,所得一般的人可能很难负担得起高品质的消费。
再加上现在台湾社会M形化严重,贫富差距拉大,国民平均所得又无法拉高,
在经济条件不够好的情况下,怎么可能要求一般大众优先选择高品质高单价的产品?
我们怎么可以要求月入30K以下的人跟月入60K以上的人有同样的消费水平?
另外,前面也已经有板友指出,很多商品的原料或零件也不是在台湾生产,
我们要怎样界定MIT?
比如说,我很愿意支持台湾的服装设计师,我有购买一些独立设计小品牌的产品,
但是她们可能基于设计理念,并未使用台湾本地生产的布料,
只是在台湾本地工厂或工坊制作完成。
或者更现实的是,因为她们少量制作,需求量少,
无法请台湾的纺织厂专门生产她们想要的布料样式,所以只能找现成的。
所以我只是支持了台湾的设计创意,却没有支持到台湾的纺织业。
因为成本问题,台湾本地产业能供应的原料或零件种类,
无法多样化到可以因应各种制作需求。
所以能够强求贯彻吗?能够指责这些品牌没有爱台湾吗?
这些独立设计品牌的确也在往高品质的商业模式走,
所以她们的确还是在帮台湾品牌形象打基础啊。
然后,HTC一开始也致力于高品质路线,也有在台设厂,
但老板自称是中国人,HTC是中国品牌。
那它到底是算台湾品牌,还是只是表面上是,心里其实跟魏家一样并不认同台湾?
我们该怎么看待它?
再者,顶新事件也指出,就算是台湾制造台湾品牌,也会有黑心商品。
黑心商人不是中国独有,也不是华人独有,全世界都会有。
(请参考前阵子的大众汽车排气造假事件)
把中国仿制韩牌日牌的低成本衣服批来当成正韩正日货抬价贩售的台湾商人也是有。
台湾制造跟良心事业目前还不是等义词。
不只是食安问题,消费其实还牵涉到许多社会正义的争议,
最常见的就是劳工权益问题与环境生态问题。
反过来说,中国制造也不完全是粗制滥造或黑心商品 (虽然可能目前比例还是偏高),
也是会有注重原创或高品质的品牌存在,
或者像是台湾团队设计监制、中国生产制造这样的合作模式。
我猜想大多数买淘宝的人还是基于经济考量,以及一点点心理因素 (譬如冲动购物),
加上可能对生产、消费、商业模式与全球经济、环境问题的关联不是那么了解,
才对自己的消费行为没那么在意,没那么严肃以对。
而且事实上,要透过购买行为来改变世界也可能只是第一步,
需要非常多非常多的人一起踏出这个第一步,才有可能开始改变世界。
我觉得更重要的是要多去理解背后环环相扣的世界,
那才会帮助我们做出相较之下比较正确的抉择,
否则我们可能会误买了包装成好东西的黑心商品,反而违背了我们的初衷。
所以简而言之,除了设立购物平台之外,有充分的资讯和相关知识与教育管道,
可能都会更有助于提升爱用MIT或优良产品的意识。
※ 引述《wyytwo (平安喜乐)》之铭言:
: 其实说穿了
: 他们低价 样式多 又不顾面子到处抄袭
: 大量倾销 钱压的低 又带风向
: 我也不是没眼睛 难道看不出中国淘宝乐不就在一股风气吗
: 我们台湾人比较没那股狠劲
: 说难听就是竞争力不足
: 但是我们人少走我们的路
: 我们有我们坚持的价值 是中国怎么学都学不来的
: 我买东西有我的坚持 虽然我也不是一定要台湾品牌
: 但不知道为什么 我一点都不想买淘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