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风从何处来》的剧评 by郭强生

楼主: tekamolo (征求暱称)   2016-11-07 18:05:08
http://talks.taishinart.org.tw/juries/kjs/2016091001
大步迈进现代剧场的唐美云歌仔戏《风从何处来》
郭强生 | 发表时间:2016/09/10 05:37 | 最后修订时间:2016/09/19 11:18
唐美云歌仔戏团最新制作《风从何处来》,光从剧名的口语现代,就已让人感受
得出剧团在打破传统窠臼上的企图心。这些年来唐美云歌仔戏团的蒸蒸日上有目共睹,虽
面对明华园天团早已在广大戏迷心中奠立的地位,却仍能一步步建立起属于自己的风格。
就以这出《风从何处来》为例,在传统戏曲如何融合现代剧场的尝试上,编剧、导演与演
员都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这出由陈健星原创编剧的作品,虽采用了所谓“剧中剧”的结构形式,但在导演
戴君芳纯熟的剧场调度下,颠覆了我们对传统歌仔戏的预期,后设性的内涵与互文解构的
手法,或许并非老一辈习惯直线叙事的观众所能接受,但从剧本的改革出发,确实会让新
一代观众眼睛为之一亮。不再只是锣鼓场面,没有王公将相与才子佳人,也不再取材耳熟
能详的民间故事,以简单的忠孝节义、善恶终有报为主旨。全剧在叙事上的精心设计,果
然如一道久违的清风。我甚至觉得,这可以是一个改编成电影的绝佳题材。
故事的第一层讲的是“双凤班”应邀在六祖惠能的诞辰日,于惠国寺演出《受钵
记》,排练过程波折不断。故事第二层,谁是幕后资助人?何以指明要由“双凤班”头牌
小生凤笙演出神秀,而非主角惠能?而“双凤班”为何如今只剩单凤独挑?青梅竹马的同
门师妹,小旦江山秀何以成为挑起继承戏班重任的“师娘”?剧团内部的恩怨浮上台面,
为故事增添了悬疑性。第三层则是惠能与神秀当年为了衣钵传承,同门失和的记事/剧本
,直指向真实/再现/虚构错综的戏剧本质。第四层,也就是情节的主干,委屈演出神秀一
角的凤笙,在演出中回忆起与师兄凤萧的往事。戏班虽名为双凤,但凤笙自知在老班主的
心中份量不如凤萧,一心想要超越的他,犯下了让戏班几乎面临瓦解的错误。而这段往事
,无疑呼应了神秀与惠能争夺衣钵的故事。
一般来说,“戏中戏”的设计是为了强化或暗喻舞台上现实角色的处境。但在这
出剧中,“双凤班”的恩怨往事却是为了阐述这桩六祖受钵的公案,甚至意图为神秀做一
些翻案文章,这就让“戏中戏”的功能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
排练过程中演员对角色的讨论,到了舞台上的凤笙,再进入历史中的神秀,三者
来回切换,导演的处理清楚明快,出入其间游刃有余,不但在歌仔戏台上罕见,就算是电
影剪接要能如此流畅亦属不易。这样的手法让我想起了由哈洛品特(Harold Pinter)为
电影《法国中尉的女人》操刀的剧本,借由演出电影《法国中的尉女人》的两位男女演员
在拍戏过程中的坠入情网,反过来提供了诠释《法国中尉的女人》中不伦之恋的视角,谁
是谁的戏中戏?迂回中松动了传统的认知,《风从何处来》颇有异曲同工之处。
为了实现这样创新的叙事手法,舞台与服装设计也有了不同于以往的表现。亭台
楼阁式的风景挂幕换成了写意极简风的几何现条组合,“戏中戏”的戏服穿着与演员在“
生活中”的穿着也有了巧妙的分隔。将现代剧场语言最成功融入的一段,莫过于由凤笙演
出的神秀,与凤笙之潜意识,两者渐合为一,神秀/凤笙打坐入梦,见惠能将衣钵留下而
去,衣钵却如千斤沉重无法移动,这时凤萧出现,将衣钵轻易取走,随即转切散戏卸装。
由后设走向解构,将禅宗公案、现实人性、舞台符号、文本互涉化为一念间,扼要又灵活
的手法另人惊艳。
唐美云、小咪与许秀年三位主要演员的表现不在话下。小咪的嗓音高亢醇厚又苍
猷有劲,非年轻演员所能及。而最抢眼的莫过于演出“师娘”的许秀年,当年楚楚动人的
小旦如今以精干、独立的女强人形象登场,依然魅力无法挡。名角儿毕竟是名角儿,光听
三人的唱功也很过瘾。作曲姬禹丞与编曲姬禹安的音乐表现有时更像是电影式的配乐,颇
能带动故事的流转,并且整合了故事的层叠翻转。
《风从何处来》是歌仔戏的突破之作,在所谓的“前卫剧场”常流于晦涩沉溺的
年代,这出戏在叙事美学上的破格显得清新又顺口,呈现了高度的专业水准。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