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w: [专访] 上万遗骨身世之谜?解析清朝治理台湾的心

楼主: Aotearoa (长白云之乡)   2023-11-19 20:15:26
※ [本文转录自 historia 看板 #1bMVmhnD ]
https://research.sinica.edu.tw/chih-ming-ka/ 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
上万遗骨身世之谜?解析清朝治理台湾的心机布局—专访柯志明
揭开无主骨骸的身世之谜
1999年9月21日,台湾发生芮氏规模7.3强震,近11万户房屋全倒或半倒,其中位于台中东
势的保安祠瞬间倒塌,高达两万具无主骨骸散落一地。不禁令人好奇,葬身此地的究竟是
何方神圣?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专访院内社会学研究所柯志明特聘研究员,为我们揭
晓骨骸主人的真实身分,竟与清治时期三大民变之一的林爽文事件有关,一段因官府分化
手段而生的历史悲剧就此真相大白。
https://i.imgur.com/vrCAcpM.jpg
921大地震造成台中东势保安祠倒塌,高达两万具无主骨骸散落一地,
葬身此地的究竟是何方神圣?
图|陈玉峰
惊天大震!震出上万具无主骨骸
1999年9月21日,夜幕下一阵地动山摇,仿佛每一寸土地都在颤抖。921大地震,是台湾二
战后最严重的震灾,伤亡枕藉、无数建筑倒塌。
在倾倒的建物当中,台中东势保安祠的颓圮,震出了令人惊骇的悬念:祠堂倒塌后随之散
落的竟是多达两万具的人骨遗骸。
这些沉寂两百多年的骨骸,究竟是何方神圣?为何同葬于此?种种谜团在学者的抽丝剥茧
下,一段血泪交织的台湾史随着骨骸重见天日。
1910年,今丰势路一带在兴建台车轨道时,意外挖掘出大量骨骸,当地仕绅、善心人士分
摊捐款,就地于1911年建成万善祠(无缘塔)收容祭祀。
1924年,为了兴建东势公会堂等公有设施,筹划将该处新旧发掘的骨骸迁往一公里外的东
势本街万善祠(百姓公庙)。1926年,百姓公庙扩建完成更名为保安祠,一直存续至921地
震前。
现今仍有耆老记得当年半夜牛车搬迁骨骸的情景:“夜静更深牛铃声声响,本街户户门窗
紧紧闭”。
这群人的生命在残酷的时代下葬送,而921地震宛如天意,让他们重新被世人铭记。
https://i.imgur.com/QoJfgHF.jpg
本图参考生态学者陈玉峰绘制的东势保安祠平面图重绘,可见骨骸及祠堂内陈设的
相对位置。保安祠遭921地震震毁,目前先民遗骨已迁至东势万善祠大众爷庙奉祀。
图|研之有物(资料来源|陈玉峰)
整起事件起初是由生态学者陈玉峰注意到,深觉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因而开始进行文献搜
集与耆老访谈,撰写成〈东势保安祠考〉一文。
这篇文章保存了许多重要史料,也在国立自然科学博物馆何传坤研究员的协助下,针对头
骨做形态测量统计分析,发现其主要群体与“福建汉人”相近。但这篇文章尚无法回答一
个关键问题:为什么在以客家人为主的聚落内,会出现如此巨量的福建汉人遗骨?
这个谜团在中研院社会学研究所柯志明特聘研究员的研究中获得解答。柯志明在探讨“清
代台湾社会动乱”议题时,针对三大民变之一的“林爽文事件”,从宫廷文献推断,林爽
文部众在清军、义民联手清勦,穷途末路之际,应该就是在台中东势四角林大安溪谷一带
被泰雅族人所围歼,但此推论却苦无坚实的证据。
此时,柯志明偶然读到了〈东势保安祠考〉后豁然开朗!再经一番考究,终于串起各个失
落的环节。
https://i.imgur.com/bZGiPj1.jpg
中研院社会学研究所柯志明特聘研究员,
解开了台中东势保安祠两万多具无主骨骸的身世之谜。
图|研之有物
林爽文事件深层起因:利用内在矛盾的心机布局
林爽文事件发生在清乾隆51年(1787年1月16日),表面上,看似是帮会不满官府统治(或
欺压)而起事造反,率领武力攻占城池、杀害官员。
林爽文从台中近山起事,势力一度掌控几乎整个台湾西部,招致清廷下重手镇压平乱。但
若更深一层剖析就会发现,事件背后其实深埋著各种复杂因素,包括人群之间的对立冲突
,以及统治权力的介入操弄。
[要理解清代民变的脉络,清廷在台湾实施的“三层制”治理策略是核心关键!]
所谓的“三层制”,就是清廷在乾隆中叶(约1760年代)建立的“三层式族群空间体制”
,在土地上划下界线,把在台湾生活的人群切割分治。
三层制的最外层沿海平原是从大陆来台开垦的汉人,内陆山区则是当时被称为“生番”的
高山原住民族。两者之间沿山地带,夹着汉化较深、官府控制程度较高的平埔族“熟番”
。为了因应边界(隘口)防守人力不足的问题,官府遂动员熟番负责守隘、护卫军工匠等
任务。
清廷治台初期经历一波内乱洗礼后,地方势力成了北京朝廷的心头大患。为了避免移垦汉
人在台湾势力坐大,清廷采取“分而治之”策略,设下诸多管理规范。三层制在建立之初
,便是要让汉人和原住民势力彼此牵制,用人群间的“内在矛盾”施行国家权力的统治。
https://i.imgur.com/T9IGDTo.jpg
三层制划下的地界经过多次变迁。自康熙61年立下界碑到19世纪的隘线可发现,
汉人势力逐渐往山区逼近,导致熟番与生番的土地逐渐限缩。为了保有辛苦开发
的土地田产,原住民族与汉人之间的冲突随处可见,也成为清廷用来牵制管理人
群的手段。
图|研之有物(资料来源|柯志明)
沿山私垦势力崛起!拥武自重成清廷眼中大患
三层制的区隔措施主要是“挑沟筑牛”用“土牛沟”划下地界,禁止汉人越界到原住民土
地开垦,并把居间的沿山地带划为专属熟番的夹心层。
然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一来,土牛仅是高约2公尺多的土堆,原本就没有阻隔效果;
二来,忙于守隘的熟番需要劳动力帮忙耕作收租作为口粮、汉人移民则需要土地收益维生
,双方一拍即合,守边者公然“监守自盗”;三来,不少汉人会假藉军工匠名义出界,伺
机开垦界外土地。
https://i.imgur.com/rd9Whla.jpg
漳州(红)、泉州(紫)、客家(蓝)社群,
在东势角、朴仔篱界外私垦的相关位置图。
图|研之有物(资料来源|柯志明)
这群游走在界线内外的汉人,在无政府的三不管地带,为了获利和安全考量,往往会自我
武装,久而久之发展出类似帮会的“准军事组织”,在利益发生冲突时也常透过武力解决

林爽文部众就是这种情势下的产物,这股新兴的沿山界外私垦势力逐渐壮大,也埋下日后
失控的种子。
“划界迁民”政策变调,埋下官民冲突导火线
林爽文事件从规模与期程来看,称得上是清代台湾最大的民变,在民间小说中,这段历史
总被描写成“天地会反贼对抗朝廷”,但实际上,清廷自己却把整起事件归因于“划界迁
民”政策的失败。
乾隆皇帝自己的检讨是这样的:
自近年杨景素议立界限之后,将界外良田美产转畀生番;
生番不事耕种,内地无业游民窃渡偷垦,地方官诿之界外,不复稽察。
于是,奸匪尤易藏匿。(钦定平定台湾纪略:53)
原来在林爽文事件以前,不少汉人钻法令漏洞越界私垦,不只成为税赋黑数,也常因利益
纠纷而引发冲突,清廷从经济与社会治安两方面来考量,终于不得不开放界外准垦。原本
“地下经济”的瞬间合法,却严重冲击私垦势力的既得利益。
要知道,这群人一直都在法外灰色地带讨生活,不熟悉体制内的游戏规则,原本缺席的国
家势力一旦介入,私垦势力当然无法和那些与官方关系良好、有财有势的传统精英抗衡。
“这就是乾隆皇帝所谓的‘弄兵之渐’!”柯志明说:“民间力量对于国家的介入感到忌
讳,而国家又将这些民间力量视为威胁。当政府试图解散这些组织,甚至捕杀领袖时,武
力冲突成为必然。”
最终,清廷三管齐下,除了调动六万正规军外,更利用人群之间的矛盾(包括闽粤、漳泉
、汉人与熟番之间的嫌隙)组织义民部队,并征召私垦势力的天敌生番,合力把林爽文部
众打得逃窜界外。
最后逃亡至东势角的大批林军被官兵、生番联手击杀,饿死或体力耗尽落河溺毙的也不在
少数,死亡人数约有七千多人。若再加上当地战乱中丧生的平民百姓,以及后续戴潮春
事件的牺牲者,合计高达万余人。至此,台中东势保安祠的枯骨身分终于水落石出。
https://i.imgur.com/SzptOcQ.jpg
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藏福康安《平定台湾得胜图进呈副本》,
呈现东势角四角林勦灭林爽文部众的情形。
此画未见清军战阵杀伐,但见大安溪河边、河中散落无数无头尸体,
以及山上生番手提头颅。
图|Harvard–Yenching Library
清廷分化操作过头!19世纪台湾史满纸斑驳血泪
柯志明指出,在林爽文事件平定后,清廷对于利用台湾社会内部矛盾施行统治的手段,变
本加厉。
在乾隆后期至嘉庆年间,建立了“权变部署”的统治原则。在几个“秘密奏折”中,可以
窥见清廷官方的态度:
台湾地方向分漳、泉、粤三庄,伊等类聚群分,遇有事端,彼此转得互为牵制。
……该处民情不睦,亦只可听其自然,……此意该镇道惟当默存诸心,又不可使
漳、泉人知觉,转启朋比为奸也。
设使三籍联为一气,于海外要地,转非所宜。犹幸党类区分,各不相下,遇有莠民
滋事,其异籍之人,必为义民,与之树敌。
奏折中的内容用白话来说大意是:
台湾人民自行分群、彼此斗争,虽然应禁止过分的仇杀相攻,
但没必要消弭敌对态势,发生事端时才能让各势力相互牵制。
此计谋不要让人民知道,以免他们团结起来。
柯志明认为,相对于三层制属于“常态体制”,这种仰赖汉人社会内部矛盾加以分化离间
的手段,可称为“权变部署”,两者相互搭配使用就是“兼用经权”。
“从不让百姓知道看来,清廷统治者很清楚,权变部署属于‘不得已’的非常手段,并非
稳定可靠的治理机制。”柯志明接着补充,“然而,他们对于纵容及操弄仇恨所造成的恶
性循环严重性,却没有足够警觉。”
惨痛的代价很快就降临,台湾汉人社群间的分类械斗越演越烈,民间武力也逐渐失控,甚
至演变成叛乱,1862年爆发的戴潮春事件便是血淋淋的例证。
血流成河的案例充斥19世纪的台湾,“不只是漳、泉、客在打,最后一个个庄头都变成碉
堡。这是个以邻为壑的社会,甚至连亲戚之间也可以分属不同阵营、自相残杀!”柯志明
语气透露对过往历史的深刻遗憾。
以史为镜:反思台湾多元族群社会现况
https://i.imgur.com/NykF74M.jpg
柯志明撰写的〈祭林爽文军成仁义冢文〉,告慰死者在天之灵,
感谢冥冥中的因缘巧合,让他得以还原历史真相。
图|柯志明
在完成巨作《熟番与奸民:清代台湾的治理部署与抗争政治》后,柯志明献书还愿并特别
写了一篇祭文,在骨骸长眠之地恭敬朗读,既告慰死者在天之灵、也感谢冥冥中的因缘巧
合,让他得以还原历史真相。然而,即便历史真相已明,我们又能否真正记取历史教训?
以史为镜,我们可以审视自己所处的时空情境。柯志明认为,在三层制的演变过程中,给
我们最大的启示,就是要认清台湾社会与国家权力之间的关系。
清治时期,国家权力自外于社会之上;走到现在民主社会,国家和社会的利益虽然较为一
致,但国家权力依旧可能以更幽微、难以察觉的方式对社会进行分而治之,作为现代公民
,仍须保持警醒。
不要被分化离间,就是要凝聚对于土地的感情。从阿富汗及
乌俄战争我们不难学到一件事:最强大的武器不是导弹潜艇
,而是人民保卫家园的决心。──柯志明
https://i.imgur.com/SIddY8N.jpg
柯志明与新作《熟番与奸民:清代台湾的治理部署与抗争政治》
图|研之有物
Q:老师似乎喜欢用“说故事”的方式来进行研究?您的研究仿佛大时代剧本,读时有如
在看一出出精彩大戏。
柯:其实我最初并不是用“叙事”作为研究方法,我一开始是采用社会科学方法,做了很
多统计图表,用概念及量化的方式找答案。但在撰写《番头家:清代台湾族群政治与
熟番地权》一书的过程中,我发现叙事和社会科学方法可以相互为用。
叙事可以丰富化社会科学的解释,而社会科学可以分析性地发展对叙事的理解,也就
是说,坚实的证明与清晰的概念能帮忙讲出更好的故事,形成解释愈多、理解愈深的
正向循环。
Q:采用这种“说故事”的研究方法,是否也影响了您的学术志业?
柯:以我个人的学术志业来说,是要探究台湾社会真实存在、被赋予的意义,透过说出我
们自己的故事,来回答我们是谁。
使用叙事方法有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了解、并找到自己。在面对真实的历史后,
重构自己的故事,才能实际面对、并解决问题。
https://i.imgur.com/rN7VZyF.jpg
柯志明长年以社会科学方法从事研究,善用历史地图与卫星影像套叠,
考释事件发生地与演变历程。近年更尝试以叙事方法带领读者探讨历史真相、
重构自己的故事。
图|研之有物
2023-10-31
采访撰文|黄楷元
责任编辑|田偲妤
美术设计|蔡宛洁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