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台湾岸里熟番建醮意义考察-兼论内部关系与社会阶层现象〉阅读心得
岸里这个地名对我来说算是熟悉的,因为家住大雅,到过去繁华的台中县政府所在地丰原
;神冈“岸里”区域是交通必须要道,而且那边也有一个岸里国小并去过里面。所以一开
始就以为这是在讲家乡附近地域的历史,因而选择了这篇论文来写历史学方法的心得报告
。
摘要:
建醮、普渡是台湾汉人的重要民俗活动,然而在令人在意的是19世纪的熟蕃也有建醮,固
然受汉人的影响,但本身的部落民俗传统也杂揉在其中,不像是单纯的汉人建醮。本文受
岸里大社所遗留下来的文书,以及受“清帝国”介入岸里行政社群的形成与社会生活实况
的厘清。与汉人不同的特色有:(1)在岸里公馆举办建醮活动。(2)建醮选择不是汉人的天
公、三界公生日,以及土地公头牙之后(非汉人于收割农闲之时)。(3)礁域与岸里行政社
群为主(4)经费由捐款而来,而不像汉人收丁口钱。
由岸里大社举办,各部落菁英主导的建醮活动,显示其统合在岸里行政社群下的跨部族关
系。而在建醮捐款中,以“社”为捐款方式,个人捐款也冠上“社”名。一则说明各单一
部族认同仍高于政治作用力之下的新关系,一则显示番屯计画施行后的跨部落结构亦未取
代单一部落的关系;宗教事务,主要由各部落具有功名及(曾)担任过部落公职的社人出任
,颇类似于汉人社会的仕绅阶级,说明岸里社会已有明显的社会阶层化现象。
本文得以一窥岸里大社改宗西方基督教信仰前,接受汉人民间俗信的面貌及其如何增加、
如何揉合传统文化因子的现象。也可考察岸里行政社群的内部关系及部落社会阶层化现象
。
心得:
文中一开始读到的“岸里”是指称现今台中后里一带,离神冈距离颇远,令我十分困惑,
而后提到的文中提到的“岸里大社”也与我熟悉的神冈、丰原交界的“大社”概念范围是
大相迳庭的,有受冲击及开眼界获得新知识;而直到阅读到后面,才逐渐得到一些相关解
答:“至迟1790年代(清乾隆五十五年)已出现岸里大社(Radhodpuru;今台中市神冈区岸
里、大社两里)”……页98。但文中出现也只出现一行文字带过而已,显然不是这篇论文
所要探讨的重点,但却是我比较想再多深入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