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录] 台湾史再解码:回顾军国主义半世纪(1930s-1980s)

楼主: CCY0927 (只是个暱称罢了)   2017-12-26 17:44:59
http://www.peoplenews.tw/news/e8435b4d-596d-4888-a282-a75364711def
台湾史再解码:回顾军国主义半世纪(1930s-1980s)
2017-12-26 16:00
李祯祥
文史工作者,台大中文系毕业,现就读政大台史所。曾任职《自由时代周刊》和《黑白新
闻周刊》。长期研究战后台湾人权和白色恐怖,旁及对台湾史的种种思考。本系列专栏文
章,都可视为作者的“台湾忏悔录”。
https://i.imgur.com/LBDGUZs.jpg
《阿兵哥3x1》纪录国军部队生活,收录近百张纪实照片。若在戒严时代,光是这张封面
就足以让它成为禁书。(图/杭大鹏提供)
2017年12月,台湾有两件军事相关的消息:其一,最后一批义务役男入伍,2018年以后常
备部队全面志愿化(募兵制),结束战后长达近70年的征兵制度;其二,第一本“军事人
文”题材的摄影集《阿兵哥3x1》出版,书中呈现大量“素颜军人”的照片,让人耳目一
新。这两则资讯有3个共同点:第一,它们的主角都是义务役;第二,它们的关键时间点
都落在1990年代;第三,它们在某种意义上,都是在“解构”某种影响台湾非常深远的“
军事典范”——在这个典范下,所有男性都要当兵(时间通常是两年,可长达3年),而
这个兵,号称“雄壮威武”,却没有个人的辨识度和主体性;它们只隶属于集体,而且有
很长的时间,以领袖和党国的意志为意志。
军事发炎史:战时体制长达半世纪
这背后,可拉出战后台湾格局超大、超复杂、也超离奇的军事统治史。如果把视野拉大,
甚至可连结到日治后期、1936年武官总督小林跻造上任后,在台湾推行的“皇民化运动”
。该运动的本质是洗脑、精神武装,目的则是“备战”,作为日治后期“战时体制”的一
环。
台湾从1936年进入战时体制,经过大东亚战争,战后由国民政府军事接管,二二八遭蒋军
屠杀清乡,1949年被陈诚下令军事戒严,一直到1991年结束“动员戡乱体制”为止,这55
年都是无缝接轨的战时体制,都受到战争的无间影响,不是作战,就是备战。这段期间,
也出现台湾史上最多的军事强人:小林跻造、长谷川清、安藤利吉、陈仪、陈诚、蒋介石
、蒋经国、郝柏村等。如果“军事统治”意味军人主政的话,那么从小林跻造上台(1936
)到蒋经国卒(1988),这52年台湾都处于军事统治之下。蒋经国是退伍军人,头衔是陆
军二级上将,而且重用警总;警总这一“军警特三合一怪物”全面深入国家机器,它的存
在就证明了台湾处于军事统治状态。
当然这段期间,从1944年日本军方在台湾实施征兵制以来(更早以前,1942年就已经施行
不太志愿的志愿兵制度了),一直到2017年征兵制走入历史(更精确的说,暂时走入历史
),扣除1945年8月终战到1949年12月中华民国政府开始征兵这4年4月的“例外期”,台
湾的征兵制长达69年之久。
这段期间,台湾兵的效忠对象也发生戏剧性的变化,从崇拜天皇到崇拜两蒋,从敬礼这面
太阳旗(日之丸)到敬礼另面太阳旗(青天白日),从站在日本的立场反对中华民国、到
站在中华民国的立场反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现在还有少数退将翻牌更快,已经站到中华人
民共和国的立场去了。然而,真正台湾兵应该效忠的对象——台湾,这么斩钉截铁、天经
地义的道理,并没有被突显出来。
台湾军国化:台湾形象就是军人形象
从1930年代后期到1980年代,是一段“军事全面形塑台湾”的历史。尤其戒严时代,台湾
表面上有一个文官体制,其实是听从和执行军事强人的发号司令;军方在内政事务全面攻
城掠地,就连相对上较自由的国际贸易,也要被课征劳军捐(1955-1989)。台湾从里到
外、从骨肉到精神,全部被雕塑成一个标准的职业军人样。如果把台湾拟人化,则它具有
一个职业军人所有的优点(坚毅、忍苦、效率等)、缺点(封闭、僵化、威权等)和习气
(固执保守、爱恨分明等)。
台湾被军人牢牢封印,就连思考都是军国主义式的思考。最经典的例子,就是为了坚持“
汉贼不两立”,不惜在外交上走零和路线,与世界各国断交,甚至丢掉联合国席位,遗害
至今。这种自杀式外交,和日本军方在二战后期喊出“一亿人玉碎”,心态如出一辙。要
说“军国主义”,蒋介石总统在台湾落实的程度,并不亚于昭和天皇在日本落实的程度,
只差没有对外发动战争——是不能也,非不为也。
简言之,那时台湾形象和军人形象密不可分,那是军人在台湾的全盛时代。然而这个全盛
时代,却在1990年代全面崩坏,期间发生多起重大事件,都使台湾一步步“脱军事化”。
其一是首位文人总统李登辉,在1990年“真除”后权力巩固,大力推动民主改革,军人主
政没了;其二是末代军事强人郝柏村,被巧妙地“阁揆释兵权”,军人干政也没了;其三
是1991年结束动员戡乱体制,将原本因为战争需要而过度扩张的军系势力,除国防所需外
,拔掉多余的插头;其四是1992年裁撤警备总部,将四处插旗捞界、包山包海都管的军系
势力,除国防所需外,拆掉多余的舞台;其五是1993年发生惊悚、荒诞、诡异超越好莱坞
等级的尹清枫命案,揭发军方的腐败面,军人形象跌落谷底。
其六是因应以上五点,以及整个大环境的大变局,从1997年起开始裁军。裁军计画长达20
年以上,从精实案(1997-2001)、精进案(2002-2011)、精粹案(2011-2014)到勇固
案(2015-2019),兵力从接近50万,精简到不足18万。这是台湾军力的大瘦身,但是否
过犹不及、勇固不成反而虚脱?不无疑虑。
体制大崩解:关键的1990年代
总之,1990年代是台湾史一个重要的分水岭。在1980年代狂飙冲撞之后,1990年代台湾无
论体制或典范,旧的都在瓦解崩坏;至于新的,依笔者观察,许多都和旧的“牵丝”或拉
扯,剪不断理还乱,或者说,台湾至今仍在脱胎换骨之中。
从这个脉络来看本文一开头提到的两则消息,解读就有趣了。其一,2017年12月入伍的末
代义务役,是1990年代开始推行的裁军计画的最后几哩路,也是长达近70年征兵制的落幕
式(也许是中场休息10分钟),这些役男亲身见证了历史;其二,2017年12月出版的这本
《阿兵哥3x1》,是1990年代军事大变局之下,纪录当时部队生态之作。3名作者田裕华、
杭大鹏、张良一,大学都修过摄影,都在1990年代入伍,分别在马祖、成功岭、龙潭当兵
;也都因工作机缘,取得少有的摄影权,并私下进行纪实摄影;后来成为报社同事,才知
道彼此都有这些压箱宝,乃促成此集的出版(主编为摄影名家张照堂,笔者当执行编辑)
。这本书纪录了1990年代大变局底下,阿兵哥的真实生活,呈现非官方视野的人文特色,
在台湾可能是空前之作。
有趣的是,这本书在理论上,似乎应该会“见证历史”,呈现1990年代军事大变局的若干
样貌,其实不然。本书比较适合作历史考据的,只有少数几张,例如:郝柏村当行政院长
时,穿了西装,以文人身分在成功岭校阅学生部队(杭大鹏摄),或一名阿兵哥秀出陆军
总司令李桢林(1993-1996在任)颁发的奖状和退伍令(田裕华摄)等,其他大部分作品
,都是记录部队的日常、军人的作息,看不出惊天动地的军事变化。这有点像作家沈从文
,虽然成名于中国兵荒马乱的1920-1930年代,但他的小说或散文并不怎么“见证历史”
,而是描写湘西的日常,小人物的作息,没有烟硝味。
然而仔细分析,无论这本摄影集,或沈从文的作品,又见证更深一层的历史。因为1990年
代的军事变局,受影响的主要是职业役军人,而非这本摄影集的主角——义务役军人;而
1920-1930年代的中国变局,受影响的主要是上层结构和城市,下层结构和乡村(如沈从
文笔下),要到中共赤化大陆后,才被彻底翻转。可见时代的变化有丰富的层次性,常常
在同一时空下,有大变、小变与不变,这才是历史的真相。
https://i.imgur.com/K0TSW5s.jpg
台湾虽然有一半人口当过兵,但在戒严年代,通常不会在媒体曝光;即使曝光,也是面目
模糊,而且出以集体效忠的形式。(图/杭大鹏提供)
从发炎到消肿:走出台湾的迷幻经验
再者,由于这本摄影集记录义务役军人、呈现生活百相,而且多张照片可以明显看出是乡
土味浓厚的台湾囝仔,这又跟大众媒体长期在党国操作下,所塑造的军人形象,产生高度
反差。有很长一段时间,台湾人透过媒体所认识的“标准”军人形象,其实是职业军官,
而且是缀以星徽勋章,打过东征北伐剿匪抗日的中国“革命军人”,那是台湾军事体系的
上层结构,只有他们才能以个人面目出现;下层结构的义务役军人,则是面目模糊,没有
个人,只有群体。
军教片分成两大系,一是“党国政治正确片”,一是“青春偶像搞笑片”,不是迎合政治
,就是迎合商业。这些形象都是被挑选或加工的,不是素颜军人。“素颜军人”和“加工
军人”的不同,在于前者是一个人、一般人;后者却是一个宣传工具、国家机器、媒体英
雄。
然而,占台湾一半人口的男性,都当过兵,都是义务役,也都是100%天然不加料的素颜军
人,却因不符合媒体标准,而被删汰过滤掉。这就形成:“符合大多数人生活经验的,不
会被大众认识;会被大众认识的,不符合大多数人生活经验”的吊诡现象;换言之,标准
并不写实,写实并不标准。这是军国、党国、大中国教育,带给台湾的各种迷幻经验之一
,也是台湾历史的妙不可言。
1990年代以后,台湾历史的大走向,基本上是走出迷幻丛林,回到真实世界,军人也从神
格、超人格还原成人格。台湾不再是“军事发炎人”,但台湾的“军事发言权”(军事需
要)仍然非常迫切,关心台湾者,必须正视这一点。民主化的台湾,不是把军事越削越弱
,军人越贬越低,而是基于军事专业和国防需要的立场,尊重并保障其应有的地位。这是
台湾在建立新典范、新体制时,应该拿捏的原则。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