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转录自 Gossiping 看板 #1P182Tqe ]
作者: Tukhachevsky (总参谋部舰种观测组组长) 看板: Gossiping
标题: Re: [FB] 侯汉廷【陈仪真的运米赴陆吗?】
时间: Sat Apr 29 20:01:27 2017
※ 引述《tigertanktwo (tigertanktwo)》之铭言:
: ※ 引述《Tukhachevsky (总参谋部舰种观测组组长)》之铭言:
其实你所引用的论文,你超译的部分还满多的
对被引用者而言其实颇不尊重
: 没错,当然是要算在ROC/KMT/蒋匪介石头上。
: ↑这就是标准的作文式写法,其实只要贴出1946年后的资料,你就立刻自爆了。
: (你的原文写得太跳TONE了,这两句话明明是在说台湾的恶性通膨,你却把他们放去中国
: 的物价通膨段,我只好“帮”你搬上来免得你自我断章取义)
: http://i.imgur.com/W26lTPA.jpg
我们讨论的是一个很混乱的时空,所以有些基本事实我们得先厘清
1. 日本直到1930年代以前,日圆兑美元的汇率为2:1(金本位时代,比值固定)
当时建造,最近话题还满热的嘉南大圳,当年的造价是5500万日币,换算约2750万美元。 日本当时建造的战舰长门,一艘最后造价约4400万日圆。换言之,嘉南大圳其实就是那个年代的前瞻建设计画。这个占年度日本总预算3%的巨大建设,说真的要不是华盛顿击沉了一堆战舰,否则还真挪不出预算来盖。也能理解为何总督府一开始兴趣缺缺的原因。
2.1930年代中以后,由于调低货币的含金量,日圆兑美元的汇率降低为3.5:1
当时建造的战舰大和,造价约等于1.5亿日圆,换言之等于是长门的近两倍造价了,
超战舰对于日本政府的预算负担如此沈重可见一番。
3.日本政府在禁止日圆兑换黄金后,这段时间要讨论日圆与美元的汇率其实是很困难的。
等到战后,我们只能用战后初期的汇率,约15:1来讨论当时的日圆价值。
4. 在1949年盟总(GHQ)公布道奇线,日圆兑美元汇率定为360:1后,在采用类似休克疗法
的金融处理后,日本本土的通膨终于得到抑制。否则在1948年时,日圆兑美元的汇率在
黑市间一度爬升到600:1。
现在我们分段来看被你超译的吴聪敏教授论文:
: 你ROC/KMT在1946年以后的货币发行量和趸售物价指数,根本没把台湾总督府放在眼里。
: 且货币发行量和趸售物价指数是同时成比例的飙涨,你放了多少货币,就引发多大的
: 物价飙升。
: 非常明显,单就货币发行量来看,这个和日治时期的台湾总督府缺乏足够关联性。
: 1945年~1950年底,台湾的趸售物价指数可是上升了218455.7倍哪
: 我们只要再看货币发行的“原因”,便可知道责任在ROC或日本
: http://i.imgur.com/l9Lx1mc.jpg
: 台银正式移交给ROC的日期是1946年5月20日,资产负债中的“其他资产”余额暴增到
: 1968百万圆,里面台银对台湾省公库垫款是776.6百万圆,对日本国库垫付款则只有445.4
: 百万圆。
: 至5月底,便可知货币发行原因是台湾省政府的财政恶化,因为台湾省公库透支“又”
: 暴增到1308.7百万圆,这已经不再是日本问题。
: 若根据ROC台湾省政府主计处,那么1946~1950每年都有财政盈余,那为何还有恶性通膨?
: 因为ROC人的低能财政统计,根本就没有反映出省库的现金流量,这就是你最爱用的ROC
: 的统计功力,各方面都只有一个“烂”字,这还只是冰山一角。
吴师论文第一部分:试图讨论日治末期到1945年底的货币发行超量原因(P.6)
他归纳了三点
1.1940年到1945年8月之间, 台银购入巨额的日本政府公债,
2. 1945年8月至12月之间, 台银对日本国库提供巨额垫款,
3, 1945年8月至12月之间, 台银对保险业提供巨额放款。
关于第一点 吴师论文提到:1945年8月13日, 台银将省内总行之証券645.99百万圆,
悉数运 往东京分行。(P.5)。这近6.5亿战争公债或强迫储蓄的发行,最后几乎都转嫁到
台湾人民上。无论是政府提供的各种奖励或者强迫购买战争债卷(日本一共在台湾发了20亿
战争债卷+8亿强迫储蓄)。
因此,这6.5亿等同日本政府赖帐,我们先把这记上一笔。
(这些战争公债的价值非常繁杂,日本人从昭和十四年就开始出售公债,这段时间日元的
币值其实是在不断下降中的,这些债卷的价值要怎样计算是很大的工程,这边先用肯定低
估的,把战争初期与战后的日圆价值视为相同来考量)
第二点,在论文提到,台银对日本国库垫款到1945/12,是4.22亿(P.6)
第三点,在注释8提到,台湾的战争保费收入,1945年是860万元,但赔偿金额高达7亿多。
日治时代的保险从事业者几乎都是日本业者,因此这段又等于战后日本赖帐。
(根据(日)生命保险协会 昭和生命保险史料第五卷 P.50-51的资讯
1945/8时,在台湾的日本各保险公司的有效保单,价值约10亿日圆,其中台湾人占了件数
的70%,金额占总数的64%,约6.5亿日圆)
三点总计,日本总赖帐金额约18亿,而吴师提到的1946年初到年中对台湾省公库垫款数字
为7.7亿(P.6)
至少到1946年中以前,台湾的货币乱发始作俑者到底是谁,你所引的资料完全在打你自己
的脸。
p.s:吴师注释7中提到:台银对日本债权在1945年底是30.38亿,这与日本在台湾出售的
公债与强迫储蓄总额约28亿的数字非常接近。如果采用这数字来估计,那么谁搞通货乱
发,导致战后物价为了追上货币发行量,产生暴涨。这责任比恐怕对你更不利。
顺带一提,根据早就提过的论文 张建俅《二次大战台湾遭受战害之研究》,张文中估计
二战台湾工业损失复原金额为32亿。或者该说,大约等于至少新盖ㄧ座嘉南大圳了。
日本人赖掉了相当于整个台湾战后工业重建经费,这点不用记在日本人头上吗?
接着我们来看战后初期(依照吴师的定义,这初期要到1950年韩战爆发)的台银货币供给量
增加的原因,他给了四点:
1.1946年上半, 台银对省公库垫款,
2. 1946年下半至1948年之间, 台银对公营企业放款,
3.1948年8月到10月底, 上海热钱流入,
4.1948年11月至1950年底, 对中央政府军政机关垫借。
在当时很混乱的状况下,这个时间点持续太长,比方1946年上半年货币增发的主因是对省
公库垫款、1946上半到1948对公营企业放款,1948年8月19日宣布金圆券政策与锁死法币
与台币的固定汇率,导致上海热钱涌入。再到1948/12以后,大批国民党军队与中央政府
撤退到台湾,台银必须支付庞大的军费与行政费用等等。这段时间实在持续太长,因此在
这里,个人决定改用学界一般通说台湾战后通膨的分期来讨论:
学界一般把战后台湾通膨分成三期(刘进庆)
第一期是从战争结束到金圆券发行(1948/8/19)
第二期是从金圆券发行到新台币发行(1949/6)
第三期是从新台币发行直到美援抵达
吴师把这么一大段时间都放在一起说其实是有点粗糙的。我们现在来一段一段看:
第一段时间很明显战争刚结束直到国民政府发现法币实在是守不住一个对美元的固定汇率
,决定改采金圆券为止。这段期间台湾的通货膨胀率我们分别与中国大陆与当时的亚洲各
国来进行比较:
基于“没有人是孤岛”这个原则,再根据日本在战争末期在亚洲各地滥发通货的状况,
如果与台湾滥发通货状况差不多的地区,战后也发生了恶性通货膨胀。
那么,问题就不单单只是国民党的无能与贪腐,而是更深层的结构问题:日本的大东亚战
争到底对整个亚洲造成了多大的伤害:
我们来看看日本人是怎样描述自己国内的战后通膨的:
另一方面,主要受到财政赤字导致的资金供给激增,产生了据日本银行物价统计
(1934-1936年平均基准)达战前200-250倍(1949年)的恶性通货膨胀
(石井宽治、原朗、武田晴人编,《日本经济史》4战时‧战后期(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
,2007),页176。)
另外,东京的物价指数,如下所示:(昭和9-11年=100) 数字取总平均值
昭和 6 74.8
7 83.0
8 95.1
9 97.0
10 99.4
11 100.6
12 125.8
13 132.7
14 146.6
15 164.1
16 175.0
17 191.2
18 204.6
19 231.9
20 350.3
21 1627.1
22 4815.2
23 12692.6
24 20876.4
25 24690.3
26 34253.1
资料来源:东京商工会议所编,《统计より见た战后日本经济の变貌》调查资料127号。
1956年7月。
我们再看一个数据:日本与美英法义四国相比的战后物价比值
(1937=100,此指批发物价,意大利是1938=100)
42 45 46 47 48
日 150 270 1250 3720 9850
美 114 123 140 176 191
英 147 155 161 176 202
法 226 421 728 1110 1920
义 152 2060 2850 5160 5440
.戦后复兴期め金融构造(1) 一 戦后 インフレ”シ ョンとそめ対策 铃木恒一 表13
因此,我们看到,即使是在采用了新圆切替、企业重整法、存款监管、战时补偿特别税与
趋近于均贫卡使用的财产税实施下,还有从1946-1949有约19.5亿美元援助的日本本国,
都为了偿还到战争尾声时,占国民生产毛额270%的债务与为了填补财政赤字而发行的货币
,发生了恶性通货膨胀。这还不考虑我们一般所采用的是法定价格的通膨值,在黑市的
通货膨胀数值还要高得多(从江户到平成:解密日本经济发展之路 大野健一著 P.131)。
http://imgur.com/a/udrZu
那么,台湾呢? 就算不考虑来接受的中国因素,台湾能自外于战后的恶性通膨吗?
我们来看战时也被日本军政统治的亚洲其他各国
根据每日新闻社在终战70周年特辑中提到:
https://mainichi.jp/feature/afterwar70/pacificwar/data7.html
日本在占领区的货币滥发
http://imgur.com/a/jJ9c2
日本占领区内各都市的通货膨胀
http://imgur.com/a/6euls
在图上我们可以看到,仰光在战争末期,通货膨胀率已经冲到了原先的1800倍。
其他地区也有类似的现象
更绝的是,日本大藏省在9/16就宣布战争时期印的军票与钞票现在一率不予承认,无效化
无价值化并且禁止交易与授与。吃干抹净后拍拍屁股走人不认帐,把问题丢给亚洲各国人
民自己去解决。
在每日新闻社的报导里,更直接用:“留给亚洲各国人民的纸垃圾”、“蝗军”
来称呼日军在二战中的破坏。
在牛津大学的Gregg Huff教授与学习院大学的真嶋史叙教授合著的
FINANCING JAPAN’S WORLD WAR II OCCUPATION OF SOUTHEAST ASIA中提到
我们看看东南亚各国在战争末期的状况:
http://imgur.com/a/puRz6
原来缅甸通膨上升到1942年的1800倍还不是最恐怖的,马来亚上升到战前的11000倍。
然后这两个地方在战争末期的平均每月的通膨率则是炸到天际。缅甸还可以理解:
1945年3月以后,缅甸精华区沦为战场。可是,马来亚呢?马来亚在1942年以后可没有
大规模陆战欧。
http://imgur.com/a/lIfT1
泰国从1941年的相对值102掉到90,GDP一下少了10%,印尼从110掉到88,印支因为日本从
1941年就开始占领更是一路从1941年的97一路掉到84,这些都很明显与日本的占领政策与
军费支出有关。然后这些国家在46-49年间全数面临着生产力低落的状态。
原表没有台湾,但根据最原始的同一份资料来源,台湾的比值如下
40 103
41 110
42 115
43 77
44 53
45 57
46 62
47 69
48 72
49 72
由上表来看,台湾的表现并不算差。
至于与台湾处于类似状况,甚至是由美军接管的韩国了,根据同一份原始资料,
韩国的数值如下:
40 99
41 99
42 97
43 97
44 91
45 42
46 42
47 44
48 47
49 50
根据经济学公式:MV=PY
M=货币供给的增长速度
V=货币流动的速度
P=物价
Y=产出
如果把这四个值同时微分我们得到
dM+dV=dP+dY
或者改写为:dM+dV-dY=dP
如果dM值很大, dV值却很小(因为战争导致分配系统与市场遭到破坏), dY値也很小
(因为战争导致产能衰退),dP值还不飞天?这也就是战后一切物价爆冲的起因。
至于东南亚国家中最特殊的菲律宾,根据估计,战争结束时的总产能已经锐减到1940年的
30%,而农业水平在1946年时只剩下1940年的59.4%,一直到1949年才恢复到1940年的94.1%
。制造业在1946年更只剩17.9%! 到1949年也只回升到战前的80.9%,矿业更一度惨到只剩
下战前的1.2%,战争结束后的四年也还尚未回升到战前的30%。
自然,菲律宾面对的是可怕的通货膨涨。若以1942年的通膨指数为1,当美军登陆仁牙因
湾时,通膨指数上升到了120.00。
(资料来源:The Philippine Economy During the Japanese Occupation 1941-1945)
为何菲律宾能够逃脱战后的恐怖通膨?因为就在战争结束后不久的1946年,美国众议员
C. Jasper Bell提出了所谓的贝尔法案,只要菲律宾批准此法案:提供美国产品输入到
菲律宾时的优惠关税、披索与美元的汇率固定为2:1、货币转移无限制、与美国公民与法人
在菲律宾享有等同于菲律宾公民与法人的自然资源权利,美国就提供8亿美元的二战重建
基金。在菲律宾从美国独立前两天的1946年7月2号,菲律宾国会批准了此一提议。
如果妳说国民党无能,弄不到相当于每年5000万美元的美援给台湾(日本每年约五亿美元,
考量人口比值)与美国专家的指导。没错,这点上国民党无能!不过葛超智就能给台湾人
这些?C. Jasper Bell可是资深众议员(1948年未连任是因为主动退休,交棒给同为民主党
的新任众议员),葛超智又是什么地位?
如果你说国民党无能,没有像日本一样的魄力搞新圆切替、存款监管、战时补偿特别税与
财产税。没错,这点上国民党没有魄力,做不到日本做的,无能! 但你确定真的要这样
干吗?
如果你说国民党无能,使用的官僚机构贪污腐败,人谋不赃。没错,这点的确是事实。
然而,同期的东南亚国家一样全部一起下水,不管是要打内战的,还是国王稳坐王位的,
都一样面临一样的问题—恶性通膨。
回到最原始问题,战后通膨开第一枪的到底是谁?战后整个亚洲人民的物价暴涨恶梦是谁
造成的?以上说明已经非常明白地指出,就算没有国民党的“劫收”地区,就连先进程度
最高的日本都面临恐怖的恶性通膨。因此,始作俑者无疑是大日本帝国发动的大东亚战争
。
: 日治时期,台银的放款对象以民营企业为主。
^^^^^^^^^^^^^^^^^^^^^^^^^^^^^^^^^^^^^^^^^^
是日资还是台资要搞清楚欧。
: ROC窃台后,因为ROC搜刮全台91.%↑资本额在20万以上的企业,去合并成“给外省人饭碗
: ”的国营事业,同时还压制台湾人的民营企业,所以战后台银的放款对象都以国营事业
: 为主。
: 比方说,1947年底台银的放款,民营企业只占0.64%,1948年底是1.35%,
: 1949年则是8.09%。
: 可得知,这个阶段台银的放款和通货发行以国营事业为主,也是台湾恶性通膨的主因。
: 阿,这个放款低不只是因为民营企业少而已喔,还包括他们把放款当作打垮“硕果仅存”
: 的劣等人种台湾企业的手段“之一”
: 三民主义就是都要搞“给外省人饭碗”的国营事业,孙文自己说民生主义就是共产主义
: ,当年对台湾的大掠夺就是根据三民主义啦,联考会考喔!
“除了糖业之外,殖民政府抑制本地现代工业兴起是普遍性的政策。在1923年之前,殖民
政府在政策上禁止台人成立现代公司,即禁止台人独资成立株式会社....。因此台人的工
业活动并非是在现代化工业部门,而主要是经营小规模的传统手工业工厂,并非多是非公
司形式,即个人或合股形式的单位。例如在1935年,台湾的工厂总数为6750家,其中属于
现代股份有限公司者仅有223家,其中绝大多数为日资企业...。若依据1929年资料,在涵
盖所有业别的股份有限公司的总投资额中,台资所占比例为19.8%,但在现代工业的部门
中则台资只占8.4%。再者,虽然台资企业数目众多,但他们的资本总额相对相当微小;
在1929年所有企业的总资本额中,股份有限公司所占比例已达92%,亦即为数众多的台资
企业多聚集于产业资本份额只达8%的非股份公司部门。”(瞿书P.70)
“日资企业较优异的生产力,及殖民政府偏袒日资企业的政策,都在压抑本地企业的兴起
。而既然日殖时期日现代工业是日资飞地,在1945年日本投降时,这些现代工业的主要构
成部分,包括资本的管理、技术、行销的组织能力,就随着三十多万的日本人的策离而消
失,也就谈不上日殖现代工业“自然延续”的可能...。如前述,日殖前期的米糖产业既
缺乏国际竞争力且高度依赖日本市场,因此在战后调整困难中就难以通过国际市场的考验
。而日殖后期发展的军需工业虽然为台湾开启了化学工业的生产,却主要受到军事而非市
场因素考量所左右。”(瞿书P.74)
“在处理企业方面,共拨交了494企业单位给政府机构,包括18家国营,42家国省合营,
323家省营,92家县市合营,19家国民党省党部;此外,其原先准备公开标售价让的共有
484家企业,但结束时实际售出仅有132家。” (瞿书 P.189)
在瞿书P.345中,有台湾战后早期公民营工厂数目及业别
我们看到,即使是在1947年,民营工厂的数量就已经占总家数的九成以上。诚然,这些所
谓的民营工厂多半集中在食品业,也就是简易的家庭式工厂。然而在其他方面,民营工厂
的数量也都不在少数。你不能武断地说,国民政府秉持三民主义,来台后有意地抑制民营
工厂的规模。这种情事反而在日本统治下的台湾才是实际存在的。
事实上,很多这种论述都很明显忽略了国民政府本身意识型态中存在的左派性格,以及
台湾国营事业与国民政府在中国时期的渊源。
http://imgur.com/a/4XURq
http://imgur.com/a/7MdQl
另外,我们来看跟台湾类似,战后从日本脱离而出接受美国接管的韩国。以下还是引用
瞿书P.353
“战后韩国的日产先是由美军当局接管,工业资产部份(共3551单位)在拍卖了少数
(513单位)之后,于1948年交给李承晚政府处理,当时无论美军当局或李承晚政府,
因追随美式资本主义模式,又缺乏自身组织能力(如资委会)与发展取向,故都将接收日产
私有化,同时也都是以极低价格售出(低价出售可解决民间无力接受的可行性问题),因为
造就了韩国战后第一批财阀...。这也促使日后朴正熙时代的发展模式高度倚赖财阀。”
瞿书P.366
“在现代工业部门中,依据表2.3,在1941年依资本额计算,大型日资占到总额的三分之
二,中小型日资占23.5%,而台资只占8.2%。因此如表4.2所呈现,资委会接收的十大公司
的资本额占日产拨交给公营企业的67.7%....。中小型日资被归并为台湾工矿与农林公司.
..,而资本额占到拨交公营的总资本额的20%。此外,到了1947年日产处理委员会结束工
作时,准备标售与价让的中小企业单位共484单位,实际只售出132单位,有些单位陆续标
售出去,也有些许久未完成售出。未及标售的企业单位其价值仅约拨交公营的总资本额的
一成。”
: “台糖”又占了台银放款的最大宗
: 1945年11月~1946年3月,是营运仍由日本人负责的“监理时期”,此时台银对台糖的
: 放款是3.07亿元,大概占了台银放款余额的21.4%。
: 但是到了同年(1946)年底,台糖的欠款却暴增到21亿元,仅一间公司就占了台银放款余额的
: 35%之高。
回到台湾身上,如果采用学界一般通说的战后通膨分期,吴师所归纳出的四个导致通货膨
胀的要素中,其中第一与第二点属于第一期。
之前已经提过,相较于前个半年的垫付日本薪资、保险与无法兑现的债权而言,第一点
台银对省公库垫款并不是最重要的因素。我们来看吴师提到的第二点:1946年下半至1948
年之间, 台银对公营企业放款,导致货币供给量增加。吴师在这边提出的例子是:台糖是
台银最主要的放款对象之一。而在1946/3监理阶段结束时,台糖已经积欠台银3.07亿台币
。而到了1946年底,台银借款达到了21亿,是总放款数的35%。
这边要先澄清一个点,吴师在这边的说明说服力略有不足。当我们在探讨战后这几年的
通货膨胀/放款/货币发行量时,通常的举例模式是以年为单位,比方46年年底、47年年
底等。吴师这边举了一个46年3月,监理阶段结束,然后是46年底的数字。接着就跳到
已经进行货币改革,四万块换一块过程结束后的1949年底。从1946年年底到1949年年底
时间还有三年,在这三年间台糖与台银间的借贷关系是否能用上述数字来代表,这是很有
疑问的。
同时,1946年3月,监理阶段结束,台糖欠台银3亿元。而到了1946年底,台糖欠台银的金
额达到21亿元。乍看之下非常惊人。然而,我们都知道在这段时间内,无论是亚洲各国所
使用的哪一种货币,其币值都在快速下跌。以日圆为例,战后初期,日圆兑美元的汇率约
为15:1,但到了46年年底,当时的汇率只剩下60:1。因此,如果不先将币值进行换算讨论
,直接拿数字讨论略有武断之嫌。
我非常明了吴师的苦衷,在这一段混乱的时间内,要能判断台币的币值是很困难的。然而
,你整段讨论中完全无视币值的差异,直接拿数字来做比较,更代表你完全不懂当时的社
会环境。
接着我们要试图回答一个问题,吴老师在提供的数字中,并未给出台糖在47、48两年年底
对台银的欠款。那么,台银在这段期间内对其他公营企业的放款的目的是?在这里我们要
引入一个新的概念,那就是台湾战后的贸易。
1945年以前,台湾的糖业主要是以销售到日本为其主要市场。在这里我引用一段话作为日
治时期台湾糖业的注脚:“台湾的米与糖在过去与现在都缺乏国际竞争力....。台湾的糖
输出到日本是出口到到一个关税保护的“国内市场”,因此台湾糖业类似日本为节省外汇
的进口替代产业,而米的出口则是补充日本市场协助维持低米价....。殖民时期的台湾与
韩国的出口几乎完全以日本为对象,并且包含各种直接间接的补贴与关税保护...。日本
殖民统治确实带来了台湾农业生产的现代化改革,也在农村建立了诸多现代化的软硬件基
础建设,只是到了战后台湾米糖失去了市场并且缺乏竞争力,实难以“自然延续”更无法
带动工业化....。”
(台湾战后经济发展的源起:后进发展的为何与如何,瞿婉文著 P.65-67。
以下改用瞿书代称,不另说明)
然而,二战之后台糖丧失了日本市场。然而却意外打开了一个新的市场:上海。
这里我们要引用东京大学社会科学研究所的现代中国研究观点论文集第八卷:
中华民国经济と台湾 1945-1949。
这本论文集主要探讨的是二战后,台湾在中华民国这个架构下,在整个市场中所扮演的角
色为何?在这短短的四年中,台湾为何后来与中国大陆走向不同的道路。
根据日本关西大学的木越义则教授在他的《戦后初期中国の広域市场圏の再统合》一文中
提到:战后台湾被编入上海经济圈中。上海在二战前与华北的经济活动,战后消失了。而
上海在战前与长江中游地区与广东西江流域的交易结构,战后也锐减。取而代之的是台湾
的被编入,与香港澳门角色的提升。(P.32-34)
这个事实或许可以这样理解,台湾除了取代西江流域的糖供应链外,战前与战争中作为日
本帝国与中国间的窗口。有大量台湾人士到了被日军控制下的上海,与上海的财经界人士
有了人脉交流。这些人脉在战争结束后,成为了台湾与上海间贸易的管道。
http://imgur.com/a/YAoam
接着,我们来看同篇论文集中的另一篇论文,由大阪产业大学的凑照宏教授与东京大学的
加岛润教授所写的《中华民国経済における上海・台湾间贸易》
根据此篇论文,台湾虽然在1946年时主要是以输出为主(推测,应该就是那所谓的15万顿
糖),但到了1947年,台湾的输入有显著的增加,跟输出值处在统一个数量级上了。台湾
输出糖跟其他物资到上海,主要换得上海的棉纱回台湾,而台湾甚至在全中国输入的棉
布量中占有重要地位。过去日治时代,台湾主要由日本进口的棉布,如今改为上海进口。
沪台两边的交易模式,其实正如同十年前日台两边的交易模式一样,这其实是个互利的商
业模式,跟传统部分台湾观点认为台湾出口到上海,最终一无所得其实是相反的。有趣的
是,相较于1946-48,占平均输出85%,但也占平均输入约90%的中国大陆而言。台湾在
1948年开始,重建了输日市场,在48年占所有输出的8%强。然而,日本所占台湾的输入比
例却是在0-1%间打转。究竟是哪一方贸易才是较无所得呢?(P.50,53,54)
两位教授用这段话作为他们在整篇文章中的结语:像这样战后初期台湾与大陆的贸易关系
,为两者的历史所形成的产业结构所规定的,但另一方面虽然是具有互补性的部分,但也
有无法完全互补的地方。像这样两者间的差距,如果长期持续进行贸易的话,或许有填补
的可能。但是,现实却是两岸间因国共对峙的政治局势的发生,两者间的经济关系全面展
开后不久就被迫分断了(P.59)。
回到台糖的身上,台糖不仅身兼台银放款的主要对象,同时也是台湾出口的主要来源。
研究台糖的资本结构对于研究台银的放款状况也是能从侧面观察的理解。在同一本论文集
中,凑照宏教授再度分析了台糖的产业结构,以下数字从金圆券発行と両岸経済一文中引
用:
http://imgur.com/a/ntDCB
我们从台糖公司的资本结构中,可以看出比吴师文中更多的资讯。所谓1946年底,台糖大
举向台银借款到21亿,而在资本结构中可以看出来,当时台糖的流动负债大约是33亿。这
其中包括了战争后抢修台糖所有的各种设备,需要银行融资。台糖如占台湾工业的1/4以
上价值。那么,价值近30亿的台糖,遭受战害的损失可能相当于总体战害的1/4 。战害维
修加上新设备的扩充与种植甘蔗需要的即期资金,这在向台银借贷的18亿也就没那么难以
想像,或者不可饶恕了。
http://imgur.com/a/fmRUL
: 细究台糖借款原因
: 1945年台湾制糖业的存糖有34万7286公吨,到了“监理阶段”(战后仍由日本人管理的
: 时间) 后莫名消失到剩下17万3262公吨
: 又经过“疏开糖”、“改装溢数”等奇怪损失,只剩下15万公吨。
: 请问这19万7286公吨的钜额损失是怎么消失的?
: 你不是很大声的说“这么大量要消失比如运出台湾一定会有纪录”?
: 去找出来阿,不然你就是大嘴而已,找不出来你就给我把话吞回去,我知道你找不出来,
至于糖业的掠夺,我手上并没有数据。不过根据你同样引用的苏瑶崇的
《战后台湾米荒问题新探(1945-1946)》一文中提及,战后10月,日人与中国前进指挥所
、美军联络组的联席会议上,日人建议中国政府不要归还农民已经收购的米粮,尚未征购
的米持续补实,不得有妨碍米的征收运输的行为;希望第一线负责收购米的职员与警察得
到公权力的保护,并希望中国官员一同参与收购米粮的提议看来:当时尚统治台湾的日本
总督府已经感受到了台人不再信任日本官吏与拒绝征收的迹象,甚至遭到了武力威胁因而
希望公权力的保护与中国官员参与收购工作。而在中国接收单位来到后,第十方面军参谋
长谏山春树中将与中方代表的第一次谈话中,也隐含此一意味:“台湾治安问题,迄今尚
无暴动事件发生。惟自战争结束后,台湾已为贵国管制,一般人民对警察干涉管理,业有
置诸不理者。尤以乡村间时有加害警察事项发生,集中一处之移交军火,已有被窃事项。
故为增强治安效能起见,拟于各地增派宪兵...。”
我认为这不会只单单发生在米粮征收,而糖业也不会例外。至于这造成了多少的影响,没
有数据下我还真不敢说。
: 因为ROC的统计和纪录就是这么不堪用,只有你会当圣经拜而已。
: 仅存的15万吨糖价值约13.26亿元,本来应该是台糖1946年度的营运资金,却被蒋匪介石
: 的ROC下令全部上缴中央,到上海贩售。
: (1947年228之后蒋匪介石才在台湾人的228处理委员会要求下,把15万吨糖的钱还给台银
: ,但因恶性物价通膨,台银实际拿到的价值低很多)
: 15万吨存糖被ROC抢去中国的结果,是台糖只好向台银借钱度日。
: ROC人接管“之前”(1946年3月前),台糖的欠款只有3.07亿元,只占台银放款余额
: 的21.4%。
: ROC人接管“之后”,1946年底台糖欠款暴增为21亿元,占台银放款余额的35%之高
: 到了1949年底,台糖公司的总负债高达“新台币”8000万元 (四万块换一块钱之后,之前
: 是旧台币),仅一间公司而已,就吃掉台银对企业放款余额的50%。
: http://i.imgur.com/Pb9w1yv.jpg
: 请问这原因和你写作文的“日本人是恶性通膨原因”关联性在哪?
: ‧1946年上半,台银对省公库垫款,
: ‧1946年下半至1948年之间,台银对公营企业放款,
: ‧1948年8月到10月底,上海热钱流入,
: ‧1948年11月至1950年底,对中央政府军政机关垫借
: 本段财经部分参考资料“主要”为台大经济系教授吴聪敏所著之《台湾战后恶性通膨》
: ,非财经部分也皆为其他论文或书籍。
到了这里,我们已经解决吴师文中,战后滥发通货的四点原因中的前两点,接下来是第三
点:金圆券的发行。
其实这点我个人是站在吴师立场的:就是金圆券的发行,不管国民政府最初安的是怎样的
心态,这都导致了上海热钱涌进台湾,导致原先控制比大陆要好的通膨率一夕间失控,更
导致了第二年六月间必须采取四万块换一块的新台币发行。
然而,在探讨金圆券之前,我们必须先讨论法币。
法币的崩溃与金圆券的施行,这是个很复杂的历史议题。绝对不是你所引用的书或文章三
言两语所能简略带过的。要讨论法币的崩溃前,我们得先回顾法币的形成。跟传统认为的
不一样的是,法币的成形其实是中国因应经济大恐慌的一种政策。
1934年美国白银法案的通过,使得中国自1931年以来的经济不景气更为严重。不仅造成白
银外流,同时银元升值造成物价紧缩,对外出口萎缩。然而白银购买政策,也是中国货币
改革的契机,一口气解决尾大不掉的银本位制度,改以法币为财政与货币关系解套。
在这里我们先要叉题,谈一下经济大恐慌对中国的影响。
在20世纪初,世界以金本位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中,中国是唯一实施银本位的国家。因此
,中国也易受国际市场上白银价格波动的影响,却无法控制白银的价格与进口量。当时中
国境内的外商银行经常使用伦敦的白银期货来抵付中国市场的交易,结果是将中国经济同
伦敦金融市场紧密联系。当经济大恐慌来到,多数国家放弃金本位让货币贬值以应付危机
时,仍坚持银本位的中国就会陷入白银贬值,白银外流,贸易逆差与通货紧缩的危机中。
因此,中国必须建立一种与银本位脱钩,与外币挂钩的新货币。
在大萧条中,中国面对的危机主要有上海的纺织业困难,导致金融业过度放贷;以及房地
产投资与泡沫化:在1924-1929年间,上海的房地产总值增加了20亿两,由于大量的白银
流入,热钱涌到到房地产业。而当过度膨胀的地价面对白银外流后,上海的房地产市场
崩溃了。并且银行拒绝放款并要求返还本金,并出售无法还款的抵押品,导致更严重的
恶性循环。
在中国的货币改革过程中,英美日三国介入最深。为了维护直到1948年还是远东最大的
自由市场的上海,英国是首先愿意提供援助,也支持中国进行货币改革。然而在日本制肘
下,英国未能成功。而美国则在这之后,由财政部与白宫联合主导对华政策,中美双方签
订白银协定。让中国集中保存的白银得以换取美元外汇与物资,在充裕的外汇储备下,汇
率得以保持稳定,法币的可兑换性得以实现,增强了人们对新货币的信心,中国经济也逐
步复苏。法币的诞生,让中国历史上出现第一次由政府掌控货币供应的情况,国民政府在
货币与金融体系中的地位大大提升。然而也从此刻开始,国民政府在财政与货币政策上
必须仰赖美国。
法币的发行,不仅达到垄断货币发行以进行经济统治,对外也解决了汇价过高的问题
(资料来源:中国币制改革国际因素之探讨(1934-1936) 许哲玮著
大萧条时期的中国:市场、国家与世界经济 城山智子著)
我们可以说,战前,法币的发行保证其实是由英美两国共同保障的,法币的货币改革是得
到了英美两国的支持。然而,战后法币的大靠山之一的英国自身难保,而相较于战前的罗
斯福总统,杜鲁门总统对于援助蒋介石的中华民国政府兴趣较为缺缺。因此,法币失去了
靠山。同时又因为战争期间的通货发行的太快,导致法币战后也陷入了严重的贬值中。而
相对于日圆还能免强守住一个还过得去的兑换美元的比例下,法币却一落千丈,不停的贬
值下。使得国民政府必须另寻管道,寻找另一个可能的与美元联系的手段,那就是金圆券
。
金圆券的发行,代表着中国试图回到金本位体系下,与国际金融接轨。除了重新恢复货币
的含金量外,国民政府也试图出售有能力获得外汇的公营企业股份,希望能够取得资金。
在这里,国民政府选择了台糖作为出售官股的五家公营企业之一,主因是1948年9月,
美国援华法案中的工业部门补助款,包含了台糖有关。而台糖能够获选为美援工业计划中
的一份子,主因是在出口上具有重要地位有关。
又为了确保金圆券的成功,就要以具备能换取美金能力的台糖公司官股作为发行准备
这里我们还是直接引用凑照宏教授的金圆券発行と両岸経済一文:
“出售国营事业股票之举未能成功,故于11月6日中止(出售公股)。值得注目的是表4-8
所示,从10月下旬台糖公司的股票卖出数增加,特别是在上海市场的卖出数增加。而在充
作金圆券发行准备的国营事业资产之中,10月22日时卖出最多的则是中纺公司的31105股。
然而,从此之后该公司股票的出售却没有进展,11月6日时只卖出了36980股。就如之前所
述,1948年10月起出现大规模的大陆资金流向台湾,10月25日,为防止台湾物价暴涨而限
制金圆券与台币的兑换。除了对台币的交换限制之外,地理上处于国共内战影响之外的台
湾的地域特点而成为游资喜好的流向地,这点也该加以理解吧。”(P.99)
最后,凑教授认为:币制改革成败与否在于内战进度与美援是否到位,但1948年内战局势
恶化,导致游资大量进入台湾,助长恶性通膨。
这才是一整段的历史背景。
回到战后中国的货币问题。平心而论,蒋介石面对的问题是二战后各国领袖中最复杂的。
没有人有像他一样战前本国精华区几乎丢光,战争时期所控制的人口大概只占原来的1/3
左右。或许法国的领袖必须从零开始,然而,全部都丢光在重建也比得收战争期间无论是
自己还是另一方争雄的政府滥发通货的烂摊子好。所以,蒋介石炸掉了。或者说他没有不
炸的理由。然而,客观评价蒋介石的过与功,而非不管三七二十一,把错误都推到他头上
,不管屎不是他拉的,才是正确的态度。
简单来说,国民政府在中国大陆的财政上是:“成也非金本位,败也非金本位。”
: 严家淦也曾经对美国驻台副领事George H. Kerr说过,他对付恶性通膨的方式,
: 就是印钞、印钞、再印钞。《Formosa Betrayed》
: 你不是很大声的说这些都是日本人害的?
回到最原始问题,战后的恶性通货膨涨到底谁是始作俑者?我们在这里并未强调国民政府
没有责任。金圆券的发行导致台币被热钱灌爆,国民政府都必须付最主要的责任。然而,
如果当没有被国民党所谓劫收的地区都面临恶性通膨的困局,而这些区域的共同点都是战
争期间遭到日军占领过。那么,我们必须说,始作俑者自然就是日本人发动的大东亚战争
。
: ROC抢劫中国案例2
: 战后ROC要接收“沦陷区”时,得要处理双方的货币问题,国统区使用法币,沦陷区使用
: 中储劵。
: 市场上的物价比例计算,两者的币值大约是1:30~1:50,当时的沦陷区含扩了中国经济
: 最精华的地区。
: 可是,ROC在1945年9月27日,公布的法币与沦陷区货币兑换率,却是....1:200!
: 结果?
: 国统区官员和民众欣喜若狂,大量涌入沦陷区包括上海搜刮物资,沦陷区居民则欲哭无泪
: ,立刻破产。
: 沦陷区经济陷入混乱,物价一日三迁,绝大多数沦陷区民众,和台湾人一样,本来拥护
中储券跟法币的兑换是个很大的历史课题,又因为所处的环境时空相当复杂导致研究容易
失焦。当时可不是像我们今日这样,央行有外汇控管,所以早一天换钱跟晚一天换钱差异
不大。那个年代,特别是在战争末期,一日数变下。拿着几个月前的数据,指称这是劫收
是有很大的问题的。特别是在,帐面上中储券跟法币只能用重庆上海两地的物价比来做联
系,自然很多人指称认为国民政府进行了劫收。而周佛海的那段中储券其实有发行准备的
自白更容易让人误信,而忘了实际动笔去算一下周佛海声称的数字有多不切实际。而在8
月中以后,当日本照会盟国即将无条件投降后,中储券随即失去信用。而迟到9月27日,
财政部才宣布中储券与法币比值为200:1。在这段时间内,每分每秒都在变动的中储券价格
,真的能用8月初日本投降前夕的价格来计算吗?
但是,中储券真的跟法币没有联系吗?其实是有的,我们可以从一个小地方的蛛丝马迹来
判断中储券与法币的真实汇率—邮政。
1940年,汪精卫成立南京国民政府了以后,由于种种因素,一时之间并未把控制力伸到尚
处于蒋介石国民政府的邮政系统内。而在日后汪精卫政府想要将控制力伸到南京国民政府
统治区内的邮政时,重庆的策略是:伪政权手伸到哪里,我们就从哪里撤退。为了维持邮
政系统,加上其他许多因素。直到汪精卫本人死后,南京国民政府才企图把影响力伸到控
制区内的邮政系统。因此,我们可以从邮资上判断中储券与法币的实际兑换价格,特别是
在中国在战争中,有大量亲人分处于南京与重庆(甚至是延安)控制区,书信鱼雁往返下。
邮局又不是做慈善事业的,自然必须反应出真实兑换比。
我们从几封书信中可得知当时的情形:
“我们寄封信伪币壹万多元,老币七、八十元。家乡的物价也几度的高跌,亦有那些发国
难财的,自和平空气实现,物价狂跌弄得走头无路,亦有自杀不少,有的倒闭。”
“和平后币制之谣说很多,有1元法币换新币200元者,为正当一些,有240-250元换法币
1元者,甚至谣说以三、四百至千元不一定,故人心不安。”
资料来源:关山万里情—家书中的战时生活(1937-1945)国史馆学术集刊第17期
: 日本二战最大的罪孽,就是没把ROC抹除阿,让他们危害两岸人民
http://imgur.com/a/mHRuy
: : 战后粮荒问题的根本来源只有一个:日本的大东亚战争。
: 你拼命引用的《日本据台末期战争动员体系之研究》是完成于1991年,写于白色恐怖时
: 期的古早味论文,看到“日据”就知道很符合ROC/KMT的政治宣传调调。
: 可能你喜欢LAG的滋味,不喜欢更新资料,可是我们喜欢新的。
: 本段资料来源《战后台湾米荒问题新探(1945-1946)》 @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B
: Y 苏瑶崇 (写于2014年底)
: 1.米谷管制的解除
: 2.米食的需求量与不足量
: 很清廉只是笨一样,与现实极度格格不入,无纪录的原因可以有很多种)
: 3.从民间抢米去封存
: 4.不只封存极度过量稻米,还从民间抢米
你前文不是说中国政府从台湾盗运米去中国大陆吗?
至于说道你引用的苏瑶崇的《战后台湾米荒问题新探(1945-1946)》一文中,你又犯了
超译的毛病,这样对苏教授是非常不尊重的。
苏教授在一文中提到:“关于 1946 年“米荒”原因,当时流言盛传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
(以下简称“长官公署”)不顾缺粮问题将大批米粮运往中国。也有研究推给一个早
已不存在的总督府,说这是分配米粮给日侨与日军所致。近年研究则无视长
官公署的问题与错误,而过言其解决缺粮之努力与成效。这些误解原因,或
因未利用原始资料研究,或是忽略长官公署政策上的错误所致。”
(中研院近史所研究丛刊第86期 P.96,以下直接引页数不加说明)
所以苏教授在破题就已经预先驳斥了所谓将大批米粮运往中国的说法,而苏教授在
接下来也陆续提到驳斥这些传言的证据:
“当时民间广泛流传新政府无视米粮不足问题,将大量台米运往中国销售。
粮荒问题是战后台湾善救工作之开端,是以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台湾分署相
关史料中,与此问题有很多记载,正可探究此项传闻是否属实...。上述这些资料都反映
出,无论来自行总购粮接济中国粮荒之议,或来自联勤总部要求援助军食,结果都因台湾
本身粮食不足,遭到长官公署拒绝。
是以,若就上述资料而论,长官公署运输大量米粮到中国而导致台湾米荒之说,应该仅是
“传闻”,并非事实”(P.105. 111.)
“但是否另有个别官员盗卖米粮至中国之事呢?若与“台湾米价全中国最
贵”的纪录对照,此事也难以成立。有很多资料都提到当时台湾米价全中国最
贵,如《台湾政治现状报告书》、〈旅沪福建台湾各团体为驳斥陈仪关于台
湾现况谈话致各报书〉、〈台湾锄奸团团长丘侠呈蒋介石函件〉等...。在台湾米价最贵情况下,如果官商出口米到中国贩卖,将是产地价格比市场价格更贵,加上实际的管销、运费等成本,其获利可说微乎其微,远远
不如留在台湾出售之所得。所以官商私自出口米粮之事,应该也是传闻多于事实。”
(P.111.112)
“但若假设陈仪政府非用于谋取暴利,那另外的可能就是“充实军粮”。若
如前述论证,1946 年时既无粮食输出的纪录,下半年也无“出售”的事实,
由此可知1946 年下半年至1947 年长官公署改制为止,陈仪政府在台湾囤积了
相当可观数量的“军用米粮”。显然陈仪政府把这些米粮当作是“军事物资”,
是以越多越好,以作为他未来进一步发展的政治资源或向蒋介石邀功的业绩。”(P.130)
这段苏教授的看法正如我前文所指出,陈仪的心态其实就是山大王心态,要将台湾变成他
的半独立地盘。因此除了囤积米粮外,早早送走了非属他系统的第62军,已经被土木系渗
透逐渐迈向半中央化的第70军日后也被请走。这点跟卫立煌在辽沈会战前的心态非常接近
。然而,不管陈仪的心态是怎样,也不管陈仪在不在乎台湾街上有多少饿殍。苏教授文章
都指出:目前并没有证据落实时人的指控—陈仪将大量米粮运往中国,导致台湾产生粮荒
。真正的问题是在陈仪政府,或者背后的中华民国政府还处于中世纪时代,对于米量征收
只会田赋征实,没有能力进行细节的规划与管理。加上陈仪所使用的公务体系人谋不赃、
问题丛生。所以米荒才引爆。
: ROC的统计功力完全是低能儿等级,这些都不是特例。
: 而且这已经不是他们要不要造假的问题了,是他们想正确统计,也会算错的问题,
: 落后国家没办法,无解。
http://imgur.com/a/v0bTT
照你的说法,这个国家的出版品也不可信了。
: 你一直牵拖给美军轰炸,其实,到底是ROC统治下1945~1949的经济大毁灭,还是1945
: 的轰炸伤害大,根本没人知道
: 举个例子1939年日治时代台湾糖产量140万公吨,到了ROC窃台后,1946年产量8万公吨,
: 到了1947年却暴减60%↓,只有3万吨
: 请问1947年台湾有没有空袭?没!
: 那造成60%↓暴减的原因是啥?
: ANS: 1946年还有日本技师再帮台湾糖业,1947年完全由你的ROC好厉害的“外省人才”
: 接管。
我是不知道你拿1947年的糖产量来说嘴的用意何在啦,甘蔗的生长期是18个月诶。
1947年生产的糖可能是1945年种植的甘蔗提炼出来的,产量降到历史低点不意外啊。
而后,在第二年的产量马上冲回26万顿。你要引用数据麻烦也引用完整一些。
http://imgur.com/a/Xr9cI
: 再举个ROC统计资料都很烂的例子
: “有关于台湾战后初期经济的研究文献不多;战乱期间不仅统计资料少,品质亦多不佳
: ,这都加深了研究的困难” 《1945-1949年国民政府对台湾的经济政策》 BY 吴聪敏
: 以下是ROC两个不同单位对“同一笔”接收款项的纪载:
: 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1946,页 13)列出警备总司令所接收之“主要粮秣”,米为
: 1,736,633吨;面包(面粉?)有380,748吨。
: 台湾省警备总司令部(n.d.,页 11),则列出接收“面包”为580,748吨。(面包还是面粉?
: )(1946,页591-92)详列陆军所接收之粮秣,其中糙米只有1,019公吨,精米有515公吨。
: 数字完全不一样,这就是ROC统计功力和资料可信度。
最后,有些话想说。
一篇良好的文章,必须回答对手或编辑的每一个问题,就算这个数据自己不喜欢,也要
试图提出这个数据整合到自己的论述中,或者提出为何这个数据不可信的原因。
如果只因为这个数字是某某人做的,就直接先判定不可信。并且试图送帽子给对手,
那只不过是把历史变成制造修理业而已,这样对讨论对手、阅读者、其实都是不敬的。
某位老师跟在下家中都有228受难者。不管怎样就先送对手帽子戴其实是非常不妥的行为
以后没有特别因素,对此一系列文章,恕不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