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读大安 老照片看移民史
http://udn.com/NEWS/DOMESTIC/DOM2/8714386.shtml
【联合报╱记者黄福其/台北报导】
http://uc.udn.com.tw/NEWS/MEDIA/8714386-3442550.jpg?sn=14016518467001
群英里的“成功新村”(左)在民国73年改建为“成功国宅”(右),呈现城市发展的变
化关系。图/大安区公所提供
http://uc.udn.com.tw/NEWS/MEDIA/8714386-3442548.jpg?sn=14016518467001
通化街有“台北客家大街”的别名;图为民国57年时所拍摄的相片。图/大安区公所提供
大安区公所正举办“走读大安文化节”,借由蒐集老照片,诉说大安区的开发今昔,29日
将在大安森林公园发表成果;整理出部分老照片,就见证大安区的移民文化。
大安区长苏素珍说,大安区被视为北市首善之区,外界印象多是充满知识分子、豪宅、高
官。其实早期大安区(大安庄)是北市“边城(城外的聚落)”,吸引大量外地移民进住
从事新事物、新建设,成就今日特色及繁华,衍生移民文化。
文史工作者李颖杰说,最早进台北地区开发的客家人拓垦了大安庄、古亭庄,并凿通雾里
薛圳及大坪林圳,其首领并在新店溪畔建立“公馆”当作管理拓垦事务的总部,这就是今
日“公馆”地名的由来。
民国42年罗斯路拓宽,当时市长高玉树把罗斯路居民安置通化街,以致南昌街、通化街许
多客家人移居通化街一带的通化里、临江里。
目前通化街客家人比率虽不若当年高,但相较其他地区仍较集中,因此有“台北客庄”、
“台北客家大街”别名;通化街福德宫(伯公庙)就是当地客家人的信仰中心。
另一个移民文化则是眷村。二次大战后,大量外省移民被国府安置大安区,出现许多眷村
,例如群英里的成功新村、义村里的正义新村、大安森林公园前身的建华与岳庐新村。
群英里长石忠胜说,成功新村是孙立人当陆军总司令时在民国40年11月2日所建,没有竹
篱笆,一开门就是花园及大片空地,是首屈一指的眷村。
73年建为两千多户集合住宅的成功国宅,有中庭、广场、花园、游戏场、邮局、警局、超
市等机关及设施,空间分布完全是移民社区的族聚,包含同乡同族的农业结构、军种的政
治体结构,呈现城市发展的变化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