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大补帖:台湾公私领域性别区隔的转变
台湾立报 2012-07-12
http://www.wretch.cc/blog/wagnerw/13632189
■王 日告 安
2012年2月过年方过,娱乐圈传出“帽子歌后”凤飞飞辞世的消息,
令人非常不舍。她15岁出道当歌星,一再地努力、经历挫折,凡事用
心造就她的成就。27岁于演艺事业高峰时,因为结婚而淡出歌坛,再
出现歌坛,竟是因丈夫事业遇到困难,为家庭经济而复出,最后在大
家心中留下专业、认真、杰出的表演形象。
这样的形象,似乎与该世代女性的故事相当接近,有多少女性原本在
自己的领域努力、投入、发光发热,但根深蒂固妻职、母职“相夫教
子”的刻板印象,却影响台湾女性甚深。一旦家中男性在职场失势,
与职场早有断层、脱离外出工作许久的女性,这时好像不得不坚强,
又得一肩扛起经济责任。至今仍不免听到一些女性演艺人员,期待嫁
作人妇后从演艺圈淡出,但也开始有像张小燕、陶子、小S等典范,
让我们看到女性可以继续在擅长领域发展的实例。
从这些例子,让我重新省思关于家务、职场性别分工的角色期待,似
乎真的需要更多思考,不同性别对于家务与职场的投入需要更有弹性
。当性别界线越僵硬,女性要重返职场需要很大的勇气,男性回到家
庭持掌家务也得承受很大的心理压力。负担家务与经济责任,不应再
连结为单一性别的任务,皆是每个人、每种性别应有的责任。
女性追求高学历、高成就至今依然承受不少压力,一旦异性恋女性学
历太高就会令人担心“嫁不出去”,或给男方很大压力。1971年当时
台湾社会正讨论是否应让女孩上大学,吕秀莲自美国唸完硕士返台后
,社会舆论正讨论是否要将宝贵资源浪费在女孩身上,因为一般认为
女孩嫁人后即会放弃工作,改当家庭主妇。
根据行政院主计处2012性别图像统计,2010年统计发现,25至39岁的
女性受高等教育的人数较男性更多,甚至25至29岁受高等教育的女性
人数已高过男性8%(女性67.5%、男性59.6%),显然台湾10年来
,高等教育的普及,女性是最大的受惠者。“女生不必有太高的学位
”的观念似乎该化成灰了。
再仔细看2010年大专校院学生的性别结构,无论在医药卫生、人文及
艺术、教育、服务、社会科学、商业、法律,女学生占该领域的人数
已远超过男学生19%至52%;但在科学领域女学生仍只占3成4、工程
领域仅占1成3,台湾社会虽然一直在放宽对女性的限制,但掌握台湾
经济命脉的科技工程领域对女性来说依然有一个很大的、难以进入的
门槛,背后“科技领域性别议题”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大。
从近年来大专学生性别分布的数据看来,女性除了科学工程领域难以
进入之外,女性有更多、更广的选择,反而男性求学与就业领域的选
择僵化受限,令我担心台湾社会仍对男性的阳刚表现仍有僵化的期待
。而高等教育入学率男性比率不断下滑,更忧心男性的教育与平衡发
展,需要有更多的性别观点的男孩教育研究与关注。
相较于1970年代,固然台湾对于女性受教育、进入职场的想法已有偌
大转变,男女性别分工、公私领域界线的模糊,对平等性别关系的发
展十分重要,但也不能忽略男性受教育时,可能受哪些传统阳刚文化
的限制。
(好性会觉音青年性别工作室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