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zzahoward (Cheshire Cat)
2025-09-22 07:57:22身为汽车爱好者,这应该是在帮国组车厂开后门XDDD
※ 引述《HCYPMGO (黑白郎君)》之铭言:
: 简言之,经济部认为,全球电动车朝高度智慧化发展,台湾是ICT大国,在电动车供应链
: 已具备,且成本更有竞争力,将力推国内六大车厂由原本以组装燃油车为主力,转型为组
: 装电动车,且辅导方向必须绑定采用国内车用电子零组件。此举将使国产六家车厂及汽车
: 电子厂相互受惠。
一台BEV最重要的核心组件就是电池,大概40%吧
但由于电池技术目前就是对岸把持,各位可以去看看对岸每年出产多少电池论文
配合国家主导的电动车市场,除了CATL,BYD、Geely...等大车厂也都有很强的研发能量
同时布局速度也非常快
大家还在苦苦追求80/kWH的成本,CATL直接发表了钠离子电池25/kWH
而且明年就真的要推出实装的产品
也就是说,国组车很有可能进一步下降国产零组件的总价值比例
但问题其实更多的来自,台湾BEV目前几乎已经进入平稳成长期
不会像是23年以前随着Tesla一系列产品推出从蓝海市场开发暴增
因为台湾基础建设的问题
这边说的基础建设,其实反而公共基础建设比较次要
是私有住宅的基础建设是真的惨
BEV最理想的使用方式就是家里可以有Lv2 charger (大概就是5~7kw以上)
但台湾多数住宅别说电路支援,连停车位都没有
跑快充站是一种选择没错,但就算当前最先进的800V架构
你10%~80%也要20分钟上下,假如非常态性的出游中间补给其实都没太大问题
但每周通勤变成必须要的行程,除非你家住在超充站旁边,不然加油还是方便多了
所以这件事情衍伸到另外一个更大的民主问题: 土地开发
土地开发其实很简单,你台北市主要的住三容积率直接开到400%以上
居住正义、电动车、道路规划、绿地、防灾.....等就直接解决大半了
但这么大的供给量也会有很多人利益受损,这个就是另外一个层面的问题
我知道会有人跟我扯公共设施服务上限的问题
但我的建议是可以先想想既有公共设施限制从何而来
: 一位熟悉汽车产业人士表示,就像手机一样,汽车不再只是运输工具、油耗也不再只是购
: 车考量,而是智慧化、系统接口、座舱舒适、娱乐等多功能,都将改变汽车价值,台湾
: ICT产业都已跨足到车用电子,台湾供应链相对完整,借由电动车来推进智慧化,比日本
: 、欧洲更有条件。
我想这汽车产业人士想太多惹
以为汽车电子化以后就会变成长著四个轮子的iPad或laptop?
事实上近年来受益于老黄带来的AI浪潮,重点其实在于从0开始的底盘设计成本逐渐降低
过去车辆底盘设计是确立几个关键节点以后,确认安全性、操控性以及车体刚性
随后再将整个车体零件位置慢慢摆入
但今天随着电脑运算能力的加强,运算平台已经能够大幅度减少试错成本
设计人员甚至可以多数工作都在键盘上完成,而整体设计的思维也有所改变:
过去是硬点 (关键节点)封死以后再慢慢加上去
现在则是用加减法在每个接触点做调整
同时运算平台甚至可以在不同路况、轮胎...等去模拟NVH
然后达到最佳的Packaging (包装)设计,可以有大空间但又保持良好的重心平衡
这部分台湾几乎是没有基础,也没有人才,但和过去不同
以前一个底盘研发团队可能基本就是五六十人起跳,分门别类负责各自的领域
然后一个技术总监去整合这些东西,现在大概只要不到二十人就够了
小一点的车厂甚至只有10~15人
假如是提到"智慧"的概念,我想离台湾目前的产业状况就差更远了
汽车的UI/UX是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台湾强项是在半导体,完全扯不太上边
反而是对岸内卷淬炼出来的经验是另外一个等级XDDDD
假如单纯大沙发 (常常还不符合人体工学坐久了反而会腰痛)
大萤幕、大音响、大冰箱,那就是我们常常笑得对岸车,没基本的素养造出来的产品
但要打入真正的传统市场,其实在意的是更多细节
NVH怎么处理、电池放在底盘的布置要怎么让后座缺乏大腿支撑
线传方向盘要怎么样才能带给驾驶完整的回馈?
刹车你买iBooster和CRBS要怎么分配力道?
你要整合软件版本,如何在更新后重新验证ECU而不出错? 还是你要设计像Tesla架构?
如何让驾驶在底盘这么重的情况下去设计悬吊和车体依然不会感受笨重?
你要跟说台湾在这些方面比欧洲还有日本有优势,我是不知道这汽车产业人士要不要具名?
软件设计不行、底盘设计也不行优势到底在哪里啦 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