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MacBookAir12 (New Mac Water)》之铭言:
我发现很多人对Rapidus了解不深,所以来发表一点自己的看法,
如果你深挖一层可以发现,日本Rapidus从一开始就没有打算要挑战台积电、三星、Intel
Rapidus所谓的量产并非一般大众认知的大量生产,
而是选择某些特定利基市场的多样化、小规模批量生产的模式,
因而其经营模式与其他三大厂商并不相同。 [1]
这个策略有点像是联电。面对中国的成熟制程产能高速扩张,
联电选择专注在特殊制程类似。[2]
Rapidus就像是在2nm先进制程这个领域的联电,专注在特定利基市场做特殊制程。
可能是因为很多新闻标题都说Rapidus要挑战台积电的关系,
让人误以为Rapidus就是为了干掉台积电而存在的。
其实Rapidus和台积电之间,打从一开始不存在直接竞争关系。
Rapidus为什么要专注在2nm的特殊制程?
因为台积电太贵,如果你不是大客户,量不够大,钱给的不够多,
台积电就不愿意特别为你拉一条产线。
所以不管是先进制程或是成熟制程,总是会有特定利基市场小规模批量生产的需求。
台积电、三星、Intel家大业大,专攻2nm先进制程大规模量产的项目很合理,
当联电决定不进军先进制程,再加上中国因为拿不到EUV,先进制程被卡脖子,
此时在2nm的特殊制程,反而有空间让Rapidus进来玩。
Rapidus为什么选择2nm?
为了闪避成熟制程过度激烈竞争的问题。
因为从建厂、安装设备、试产到最后的量产,往往会花上数年。
如果一开始Rapidus打算从成熟制程40nm、28nm、...一路开始慢慢往先进制程来做,
那将会面对中国的成熟制程产能高速扩张,这样反而赚不到钱,
倒不如一开始就专注在先进制程。
2nm良率问题,Rapidus要怎么解决?
大规模量产良率比较难提升的原因在于:
由于一次处理大量晶圆,难以对每片晶圆进行独立的精确控制,
一旦批次中有晶圆出现问题,可能会影响整个批次的良率。
而且在同一个腔室中处理多片晶圆,交叉污染的风险相对较高。
新制程的验证和导入需要更长的周期,因为每次测试都需要处理一个完整的批次。
Rapidus 计划将单晶圆方法应用于所有制程步骤,
这种方法能精确控制每次操作,根据单片晶圆的条件或结果进行具体调整。
由于每片晶圆都是独立处理的,工程师可以即时微调参数,提早检测异常,
并迅速应用校正,无需等待整个组合测试的完成。
此外,这种方法更适合监控和优化制造条件的 AI 算法。
用于持续制程改进以降低缺陷密度和提高良率。[3]
讲白话一点就是,你一次做100片,良率要90%很困难,
但是如果一次只做1片,良率要90%就相对简单很多。
Rapidus会成功吗?
这取决于你对成功的定义是什么,
如果你觉得他需要干掉台积电、三星或Intel才叫做成功,
那Rapidus当然不可能成功,因为他的目标就不是要和其他三大厂商直接竞争。
但如果成功的定义是像Rapidus在访谈中提到的:
‘提升量产规模与良率,树立业绩进而吸引民间资金,摆脱对政府的依赖’[4]
我其实满看好Rapidus取得成功。
Reference:
[1] https://technews.tw/2025/02/07/rapidus-2nm-2/
[2] https://reurl.cc/nY54X8
[3] https://reurl.cc/2Qoyvm
[4] https://reurl.cc/0Wxln6
你有想过工程师们从头到尾盯,并调整参数,人力成本加机台闲置并维护成本要多少?摊提成本百年都不会回本,有些机台动不停,一天产能就好几千万,一个新产品可能要调2-3天参数,这个制程步骤才能产出,从晶圆厂玩到封装测试,几十个站别,小量产你IC一颗想卖几百万吗?光让机台日夜动不停,一片就要90万,你小量产一片不用上千万吗?我们以前接特别件大客户也是3-5倍价,没有单试一下就上千万,你能试几次,还是给生手试,是机台制程参数产品或人为,工程师们出个报告钱照收,你没单说不定连报告也不出给你
作者: HinaGikuYanG (HaruKaze) 2025-07-19 16:39:00
就跟日足一样,1.20年后突然就吓死市场的成长计画
阿...所以你想说他的每道黄光都会rework补到最好囉?
作者: WSY000000000 2025-07-19 17:41:00
我只听说日本政府要GG去谈北海道厂,然后GG熊本就开始延迟了。
作者: snoopy790428 (snoopy) 2025-07-20 18:39:00
同机台也很难随便切去run不同产品吧 太唬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