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IBIZA (温一壶月光作酒)》之铭言:
: ※ 引述《dream1124 ()》之铭言:
: : 以下恕删
: 不好意思, 我只能说你这篇根本在鬼扯, 你应该连CPI调查项目都没看过吧
: CPI调查项目并不会特别选择接近原物料状态的商品
不好意思,我也觉得你很急着想扣帽子
我从头到尾都没用过“原物料”这个词,
你该不会以为我在讲钢筋水泥木材之类的东西?
: 而是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商品
: 昨天同一串文章的推文里面, 我有列CPI权重的调整方式
: 基本就是从八种不同类型的销售管道去调查各种商品的实际销售金额比例
: (百货公司、超市、量贩、便利商店、市场、特定商店、其他实体商店、网络商店)
: 然后再依地区、台湾家庭消费结构、季节去调整权重
: 以食物类18个子类别来讲
: 原型食物只有六类, 加工或烹调后的有13类(谷类是原型跟加工在同一类)
: 打开加工类别, 从香肠、贡丸到方便面罐头到面包蛋糕到咸酥鸡、餐厅料理
: 饮料从牛奶茶叶矿泉水包装饮料到外面咖啡厅的咖啡手摇饮都有
: 哪有什么特别选择接近原物料的事情
对,对,我说的就是这些。
讲面包、蛋糕、咸酥鸡、餐厅还贴近一些人的生活,但其他部分呢?
https://nstatdb.dgbas.gov.tw/dgbasAll/webMain.aspx?sys=100&funid=dgmaine
里面一大堆东西还要再加工才会使用,
这样我就想问 ── 在专业分工的时代,你餐餐备这些料自己煮吗?
还是你叫外送买外食居多?
你每周跑当地最大的批发早市捡便宜的菜吗? 还是常常只能其他时段买超市商品?
所以我说当大家不是过 30 年前凡事自给自足时代则指标意义有限,这又有什么问题?
当然,指标不是为我量身订作的,但这样我提议将大家按收入、地区,
甚至是成家与否分成数个群体,然后为这些群体设计物价指标,
别像现在主要就依所得和高龄两组分析,这有什么问题?
北漂未婚独居年轻人的消费型态就不会跟老台北市家庭一样啊~
当大家的消费型态只被统整成少数几个指标时,那决策者当然也是动不动就开地图砲啊~
: 我是不太懂一堆人既然对CPI有看法
: 为什么不去看看主计处的物价专区, 里面钜细靡遗一堆资料
: 而是要用个人的想像来胡说八道?
我也是不太懂为什么这么急着想像别人在讲原物料。
一样的话我原封不动还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