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中美之争:电动汽车比亚迪的尴尬“美国梦”

楼主: laptic (无明)   2020-01-06 23:54:19
1.原文连结:
※过长无法点击者必须缩网址
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world-50978389
2.原文内容:
冯兆音/BBC 中文驻美记者 发自兰卡斯特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t745YS-b6k
https://i.imgur.com/Wp4XgNw.jpg
中美之间的角力日益激化,引发两国在众多领域面临“脱钩”的忧虑。最近被卷入这场大
国较量的,是中国电动车制造商比亚迪位于美国加州的工厂。
“这些是薪水优厚、有工会保障、蓝领、制造业的美国就业岗位,已经没有很多人在创造
这样的工作了。”公司职员杰姆(Jim Skeen)慷慨激昂,一连用了好几个形容词。他所
在的这座加州工厂里,几百名美国工人正忙碌著,厂房上空挂著好几面巨型美国国旗。
https://i.imgur.com/Kguumwd.jpg
乍看之下,特朗普“让制造业重返美国”的愿景似乎成真了。
不过,令人意外的是,这其实是一家中国企业。并且,它最近成为了中美关系日趋紧张的
晴雨表。
总部位于中国深圳的比亚迪,是世界上最大的电动车生产商之一。2013年,公司在离洛杉
矶约一小时车程的兰卡斯特设厂,目前已向全美各地供应数百辆电动大巴。工厂雇用约
800名美国工人,70%的生产材料来自美国本土,符合特朗普政府“美国优先”的号召。
https://i.imgur.com/7UAwv8w.jpg
公司职员杰姆说,比亚迪的到来帮助振兴了兰卡斯特的经济。
曾是地方报社记者的杰姆记得,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他报道了一家又一家工厂倒闭的故事
。当这家中国企业落地兰卡斯特、向他开出高薪时,他毫不犹豫加入了在他看来会改变这
座工业式微城市的比亚迪。
金融危机时,兰卡斯特失业率一度高达17%,如今回落到3.7%,犯罪率也大幅下降。“比
亚迪对兰卡斯特和这里的居民来说,都是件好事,”兰卡斯特的副市长克里斯(Marvin
Crist)对BBC说。
“间谍巴士”?
比亚迪在兰卡斯特深受欢迎,然而,远在美国另一端的华盛顿却有不同观点。
寄望打开美国市场的比亚迪巴士,可能很快要踩下刹车——美国国会12月底通过《国防授
权法案》,并经总统签署生效。法案禁止使用政府资金购买中国公司制造的火车、地铁、
巴士等公共交通设施,但缓至两年后开始执行,以求平稳过渡。
比亚迪在美国的主要客户是地方政府,禁令一旦执行,将重创位于兰卡斯特的工厂。同样
面对未知前景的还有中国中车集团。这家中国央企在芝加哥与马萨诸塞州建厂,主要生产
地铁列车。
美国下禁令的理由,一部分源自对“间谍列车、巴士”的担忧。法案的支持者称,中国品
牌的公共交通工具可能被中国政府用作情报收集,用于记录出行情报、窃听乘客,甚至可
改变交通灯号。
相关禁令虽推迟两年执行,但有一则条文马上生效:美国首都华盛顿不得采用中国品牌的
地铁列车。华盛顿地铁设有五角大楼一站,当局担心列车将记录来往乘客。这些隐忧是否
合理、交通工具是否比在中国制造的手机、电脑等构成更大的国家安全隐忧,仍未有定论

杰姆则形容,用大巴收集情报的指控“荒谬”。“我们在这里造电池、电动大巴和卡车。
如果中国想要收集美国的情报,比起利用大巴车,他们有其他更好的办法。”
支持封禁比亚迪的美国制造业同盟会长保罗(Scott Paul)表示,比亚迪高层与中国共产
党有诸多联系,公司是政府的“臂膀”。
比亚迪是在香港和深圳上市的私营企业,“股神”巴菲特持有近10%的股权。不过,华盛
顿日渐认为,在中国不存在真正的私企,任何大型企业都需要跟政府保有密切关系、听命
于党。
梦想,还是噩梦?
“(比亚迪)是一个绝佳范例,一家真诚的中国公司带着中国科技来美国投资、创造美国
就业,而不是把美国科技带到海外去,”杰姆说。
然而,“真诚”并非美国企业通常用来形容中国公司的字眼。近年来,美方指控中方通过
强制技术转移、偷窃知识产权、限制市场准入、为中国企业提供政府补贴等方式,导致不
公平竞争。
比亚迪的反对者说,这家中国公司在用类似的手法来保有竞争优势。他们指出,比亚迪在
中国接收政府补贴,到美国建厂又享受本地税收优惠,雨露均沾、好处占尽,这对其在美
国的竞争对手并不公平。
比亚迪的英文名是“打造你的梦想”(Build Your Dream,简称BYD),但反对者说,它
将为美国企业带来一场噩梦。
美国制造业同盟会长保罗早前在国会作证时表示,中车和比亚迪的确为美国创造了就业,
但长期而言,它们将对美国公共交通制造业带来“系统性的毁灭伤害”。
另一种保护主义的说法是,用美国纳税人的钱来资助中国企业并不明智,这会巩固中方的
行业优势地位,伤害本土厂商。美国铁路安全联盟的副会长奥尔森(Erik Olson)说,国
企中车集团在美国建厂,挣美国纳税人的钱并“送回共产主义中国”,步步实现“中国制
造2025” 的野心。
对于工人丹尼尔(Daniel Alvarez)来说,他的确在这里实现了扭转人生的梦想。
第一次见到丹尼尔的人,可能会因他满脸的刺青而一愣。“你看我的样子就知道,我曾有
很艰难的过去,”丹尼尔笑说。他曾锒铛入狱,出狱后求职处处碰壁,但比亚迪给了他一
个改变人生的机会。在他眼中,比亚迪是一个模范雇主。跟同在美设厂的中国企业福耀玻
璃不同的是,工会获准在此运作。
三年内,丹尼尔在生产线每一环都待过,从普通工人逐步晋升到经理。“我很享受从大巴
骨架开始搭起,一步步看着它成为成品,送达客户,”他说:“我们在改变未来,从一部
部巴士开始。”
不过,这些大巴绝非毫无瑕疵,根据媒体报道,多辆交付的车辆存在安全隐患,例如门突
然自动打开、无法刹车等等。《洛杉矶时报》早前指出,大巴达不到公司宣传的标凖,接
受维修的次数甚至比一些旧车都要多。比亚迪向洛杉矶政府交付的头五辆大巴,不到五个
月就报废了。
但兰卡斯特的副市长克里斯说,比亚迪的技术是行业内领先的,工厂还提振了本地就业。
“它不仅仅是一家中国公司,这也是一家美国公司。这些大巴由美国人制造、供美国人搭
乘。”
工厂里一些细节体现出比亚迪的“中国根”,接待处挂著中国结,工厂墙上贴著中英双语
的海报,偶尔会见到几名来自中国的员工在厂区穿梭。不过,BBC获准采访的公司员工,
全都是美国人。毕竟,这家工厂即将遭到限制的部分原因,在于它身上的中国标签。
https://i.imgur.com/iuIIyqv.jpg
中资企业在美国遇困
咨询公司欧亚集团分析地缘科技的特廖洛(Paul Triolo)对BBC表示,中国制造企业选择
在美国建厂是种相对新的现象,挑战了美国企业在中国制造产品的传统认知。
这些公司原本期望通过本土制造来降低成本、打开美国市场,也切实为地方经济带来好处
,但在美中关系冰冻三尺之际,它们的地位日渐尴尬。
跟华为类似,比亚迪因其中国出身而在美国饱受争议。某程度上,它们在为中国企业过去
被美国视作不公平的商贸行为付上代价。
“在重大基础设施行业的中国公司,例如电信与交通,都可能在某个时刻被中国政府利用
来做不当行为。” 特廖洛预期,华盛顿会继续严格审视在美活跃的中国企业,社交媒体
抖音的海外版本TikTok、中国无人机公司大疆(DJI)可能首当其冲。
这些趋势在最新通过的《国防授权法案》中已有体现,法案禁止国防部购买大疆的无人机
,并对将华为移出制裁性的“实体清单”设置了更高门槛。
特廖洛说,中美达成第一阶段贸易协议,双边关系暂时停止恶化,但科技上的角力与猜忌
,不会因此而中止。在谈判中,中国可能逐步移除美国政府不赞同的贸易政策,但目前的
迹象似乎指向两国在逐步有序脱钩的未来,甚至导向更激烈的碰撞。
北京和华盛顿似乎离兰卡斯特很远,但在大国角力下,受伤的往往是经济基础相对脆弱的
小城镇。美国应全面防备中国的威胁,还是抓住其带来的经济红利?在这个鱼与熊掌不能
兼得的问题上,联邦政府的政策目标与地方的经济需求常常不相匹配。
代表加州的民主党众议员沃特斯(Maxine Waters)对BBC说,在两国经济紧密联系的情况
下,总统将中国设为贸易战敌人,并没有理清美国现实可行的利益。“我们希望总统体现
更令人信服的领导力,而不是为求在政治上得分。”
丹尼尔希望华盛顿的政策制定者能到工厂来亲身看看,想象一下禁令可能给这里800名员
工带来的沉重打击。杰姆则寄望,11月的美国大选能够扭转工厂的困境。
“我们会用力反抗,力求撤销禁令。”杰姆说,“到时华盛顿会有一批新玩家,任何事情
都可能发生。”
特廖洛却认为,如果新政府上台,也许会对商界更为体贴,但总体上不会对中国太过客气

“因为贸易冲突深层次的因素,就是中国科技的崛起。”
3.心得/评论:
※必需填写满20字
大概上,本篇文章从中国公司比亚迪(BYD) 的情境,看透中美贸易战之中的政治角力之程
度。不过,这场战役会否在第一阶段协议签署后缓和下来,短期内恐怕难以测度……
作者: Sugimoto5566 (马丁)   2020-01-07 01:21:00
老巴的王牌持股
作者: henryyeh0731 (台中都咪Juicy)   2020-01-07 09:20:00
美资在中国设厂要合资,中资在美国可以独资,呵呵来了来了,报复的话你跟对方有什么差别之术www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