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新闻] WSJ:风投世界大洗牌:亚洲与硅谷平分秋色

楼主: a1e (我上了贼船了囧)   2018-04-14 02:14:09
: 推 cubec : 中国人唸硅谷唸做 龟谷 04/13 23:52
: → cubec : 第一次听到这样唸满讶异的 04/13 23:53
大陆会念硅,台湾会唸硅是有历史典故的
http://www.ywpw.com/forums/history/p0/html/944.html
今天如还有人不识得硅字,必定是对近代科技进步从不关心的,甚至
是没有上过学的。硅是一种化学元素,在现代科技中硅及其化合物在
新型材料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半导体器材、光电转换元件、大型积
体电路、光纤、硅橡胶和石英振子等高科技设备的原料和玻璃、陶瓷
、水泥等硅酸盐工业的原料。硅是地壳里除氧之外最丰富的元素,主
要存在在地壳里,是多种岩石和泥沙的成份。现在按规定硅字念作gui。
但我国古代没有硅字。汉语中原先并没有这个词。我们的祖先既不知
道硅这种元素的存在也没有创造过硅字,康熙字典里就没有这个字。
汉字中的“硅”是民国早年创造的新字。当年西学东渐,西方的化学
知识传入中国,中国人才开始有了元素的概念。回头看看中国人在那
之前认识的元素,凑起来大概只有金、银、铜、铁、锡、铅、汞、碳(炭)
、硫、磷(燐)、砷(砒)十一种,而还没有元素的概念。西方文化
的东来,当年所谓元素和许多元素名称中国人都是第一次听说。当时
译名十分混乱,有些是借用日本人翻译的名称。因为日本向西方学习
起步比中国早,而早年清廷向日本派去过几批东洋留学生,是他们从
日本学回来的。譬如,氧先是被日本人译作酸素,那是德国人命的名
,因为绝大多数酸含有氧,今天德国人仍那样称呼。后来又用“养气”
来称呼氧,寓意是养活生命所需的气;氢被日本人译作水素,那也是
德国人命的名,后来又称做轻气,因为它比空气轻;氮先前被日本人
译作窒素,因为它会引起窒息,后又称淡气——冲淡空气中的氧气;
氯早先译作绿气,因为它是黄绿色的,等等。很不规范。并且与汉字
的特征不符。
汉字是单音字,并且单音成义。因此元素名称用汉字来表示应该只用
一个字就行。就如金、银、铜、铁、锡那样。当时大量的元素名和其
他化学术语正进入中国社会。一九三二年在南京刚成立的中国化学会
面临一项重大任务是把那些元素的名词按汉字的规译成中文,建立中
国人自己的化学词库。前辈们对这项任务十分认真,又因为他们那代
人的文学根底比现代人厚实得多,认识的字也多。当年许多科学家能
写诗填词和用文言文写很好的文章。把元素名从拉丁文译成中文,他
们考虑到只能用造新字的办法来解决。他们考虑的原则很完善。当时
要求创建的元素中文名,除了已为人们熟悉的如养气、轻气、淡气、绿气
等少数元素按当时读法改为氧、氢、氮、氯一个字之外,其余都用一个
新造的字来代表,但要求新字的构造,气体元素用气字头;在室温条件
下是液态的元素含水字(如溴、汞);固态非金属元素含石字旁(如碳、磷、硒、碘等)
;固态金属元素用金字旁(如钠、铝、锌、钡等)。并且要求新创的元
素名与拉丁名谐音,如有可能同时要求考虑会意。应该说,中国的元素
名是世界上最规范和完善的,见字就能知道它属哪一类,硅这种元素的
拉丁名是Silicium,元素符号是Si,当时把它设计为硅字,要求的读音是xi,
为的是与Si的音尽量接近。请注意:最初硅字并不念作gui而要求念作xi。
当年的学者考虑到硅是土壤的主要组成成分,土壤基本上就是混杂的硅酸盐
。他们想到的是菜畦(xi)的畦字。畦是土壤,正好是硅酸盐类组成的。
因此让硅读畦的音可以联想到土壤,兼有谐音和会意的意思。不过今天畦字
的字典注音改读qi了,那是后来发生了音变的缘故。
音变在汉语这种使用表意文字的语言中是经常发生的,因为汉字不是拼音
文字,当年对汉字的注音又不规范也不被人们重视,人们不是很注意别人
把同一个字读成有点差别的音,并且方言种类繁多,同一个字在不同的地
区或不同的年代会被念成不同的音,容易发生音变。使用拼音文字的语言
音变要少得多,因为如果发生音变就须改变文字的拼写。我注意到和以前
相比,在短短几十年中有好些字的读音现在变了。譬如大跃进运动开始时
,报纸上刚出现“大跃进”那名词,按原来的读法人们念成da-yao-jin
(跃字早年写作跃,念作yao)。城里那些平时不看报的人从广播里听见了
惶惶不安。经过了三反、五反、反胡风、肃反、反右派已经搞得人心惶惶
,又经历了“敲锣打鼓进入社会主义”好些人被搞穷了,还以为又在提什
么“打妖精”的新口号,担心又有什么灾难来临。后来广播里一下子把大
跃进改念成了da-yue-jin,许多原来认识跃字和跃字的人听见了感到很新
鲜;怀有恐惧的人们也才知道不是要打什么妖精。那其实可能就是一次有
意的音变。又如菜肴的肴字在解放前的读音是xiao,前几年我才注意到现
在念成了yao。扬州、镇江有名的肴肉,因为肴与硝同音,以前也写作硝肉
。现在变了,要称yao-rou。而混淆的淆字现仍念作xiao,那却是从肴字得
来的音。
硅(xi)字最初出现时发生的事是因为宣传不够,人们不知道该怎么念。
当时没有今天的拉丁拼音来注释汉字的读音,所用的汉字注音符号(一九一三年颁布)
没有认真推行,大多数知识份子都不熟悉。又因为读作xi的硅字当时实际
上只存在了两三年,也许还没有哪一本新编的字典来得及把它收进去。因
此对硅这个新字该怎么念许多人找不到根据。何况畦字可能原来就不是多
数人所熟悉的,把硅字要求按畦(xi)字念的用意更不是社会上多数人所
理解的。学者们搞得太文雅了,人们不领会他们造字的用意,没有按他们
的原意念作xi,而想当然地按圭、桂、闺等字的读音念成了gui。当年把硅
念作gui其实是念了别字。当年社会上多数人看见了也许就想当然地念成了gui。
主要是中学教师,尤其是教化学的教师当时自己没有弄清读法就教学生念
了别字,读成了gui,造成谬种流传。这使得那些当年造硅(xi)字的学者
们感到很遗憾了。
大约一九三五年前后,中国化学会再次集会时提到了这个问题,学者们按
照元素的中文名应与拉丁名谐音的原则决定Si这种元素的中文名仍应读作xi
,不过不再用人们看了要读错的硅字,因此又造了个新字“硅”(xi)。
这样就一目了然,人们一看都明白了。于是这种洋人教中国人知道的元素
来中国没有两三年就有了两个不同的写法,不过都要求念作xi。
我在初中开始学化学的年代是抗战时期,老师所教的已是硅字,当时硅酸盐
已写作硅酸盐。而在那之前,我从我的长辈,父亲的老朋友,也是我的老师
章尧谟先生所讲知道了硅早年有个字是硅,也读xi的音,后来因被人们误
读而改为硅字的经过。章先生是硅酸盐专家,曾当过中学校长、陶瓷厂厂长
,四川江津的陶瓷业就是他开创的——那时成渝铁路正在施工,铁路经过江津
,他在那一带炸山开路的路边碎石中见到了可用来生产瓷器的硅酸盐矿石,
就在那里建厂生产瓷器。那时抗战烽火刚起不久,由于战乱,我小学没有读完
,有些课程没有学完就准备考中学,1938年逃难到江津,萍水相逢般地遇见
章先生一家。那段时间父亲请他帮我补习功课,准备应考;理科的课程他都
能教,而主要是给我补习算术。一次去他厂里请他给我讲课,在他办公室的
书橱里见到几本硅酸盐工业的书,我问他硅是什么东西,那字怎么念,他给
我讲了这字已作废,应该念xi,但被念成了别字,现在改用硅字替代的经过
;同时教我认识了畦字。也许能把硅字(xi)的创造与畦字有联系,后来又
被硅字替代的经过说得清的人今天已不多了。章先生如果仍在,应是一百十几岁的人了。
一九四九年全国解放后,样样都要有个新的开始,以前国民党时期搞的那一
套科学名词、标准也都要重新审查厘定才算,这样革命才够彻底,也要求中
国人今后应以此为准。那也许意味着自然科学也有阶级性?于是一九五O年
初在北京召开各专业的专家会议,对以前国民党统制时期所制订的专业名词
重审。有几位元参加过那次化学名词审定会议的学者是我当年读书时的老师
和前辈。我当年在重庆大学上过化工系,那时的普通化学课老师郑兰华教授
曾应邀参加过那次会议。会后他给学生介绍过那次会上的情况。当时正是新
中国刚成立百废具兴之际。学者们受到主人的邀请和款待,大概出于感激,
多数学者都想尽量表现得积极些,要多献计献策,多贡献自己的学识和见解
,也想对自己被邀和受到的款待作为回报。也许因为那时刚解放不久,如果
发言不积极会被误解为不向党靠拢;而发言积极可能有利于自己的前途。因此
学者们真正做到了“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把能想到的问题都提出来了。可
能有人就有点“找些话来说”的味道。有人就掏古井似的想起了硅字有文章
可做。说是化学中音读作xi的词太多,譬如硅、锡、硒、酰、烯等,容易发
生混淆,说个硅酸钠可被误解为锡酸钠或硒酸钠……。何不仍用以前的硅(gui)
字而不要用硅字,这样可以减少些误会……。看来提这意见的那位先生还一
直以为硅字的念法应是作gui的,他也许还不知道那是念了别字。说化学里
读作xi的音的字太多,现实生活中是否会发生所想象的这类误解是另一回事
——其实化学中这些读作xi的字都是组成一定的词组用在一定的场合的,很
少会有可能发生如那位元先生想象的那种误解。在那次会上,这个意见经过
一番议论,没有人表示反对。那也许意味着中国早年第二代化学家和化学教
师中曾经把硅(xi)字念了别字的倒是多数?抑或有保留意见的人没有发言?
也可能那次会议上的学者们都有想要显得是拥护改革,有否定旧事物的精神
的?于是OK!竟然通过了。因此,硅字又被取消改回作硅,但规定按当年的
别字念法把硅念成了gui。后来中国科学院于一九五三年又对此项改动予以
正式肯定。我猜想郑兰华先生可能对硅字早先该怎么念也许并不清楚,他没
有提起硅字早先是怎么念的问题。他是美国留学回来的,平时上课所讲的化
学术语基本上都用英文,他只讲silicon和silicates之类。学者们一时的即
兴忘了这就破坏了前人制定的中文元素名与拉丁名谐音的原则。今天我们才
有可控硅、单晶硅、硅橡胶、硅酸盐、硅化木等名词。硅字成了所有元素名
称中唯一既非中国文字中原先就有的,或西学东渐后人们最初熟悉的,而又
不与拉丁名谐音的例外。而是按早年念成别字的“诨名”当作正式名在使用
的。成了中国化学史上的插曲。
Si(硅)被规定重新启用按早年读错了的别字gui念,当时参加审议化学名词
的专家学者或许有人会沾沾自喜地感到自己作出了重大贡献,解决了那个想
象中的化学中读作xi的音的字太多会发生误解的问题。但也许很难说得上那
有什么实际意义。因为实际上没有听说过化学中因读xi的字多而发生过什么
误解的事例。也许从未发生过这类想象的误解。今天化学里读作xi的字仍然
不少,不过只少了个硅字,如果真说是为了怕发生误解,那仍然没有彻底解
决问题。此外,医学界以前把石匠、开山工人和采矿工人肺部吸入岩石粉尘
(属硅酸盐)而发生的病,silicosis,称为矽肺。他们觉得改称为“矽肺”
那太别扭了。至今矽肺这个词在医学界仍继续通用。同时,电气工业中使用
的矽钢片也叫惯了,至今有不少人还那麽称呼。因此现在大陆上硅字在矽肺
和矽钢片两处仍通用。这样,Si这种元素在中国大陆有两个名称,硅和硅。
严格讲,仍不够彻底。硅字始创以来的经过大概是当年的前辈们都没有料到
的。而台湾对1950年在北京化学名词审定,并于一九五三年由中国科学院公
布的化学名词至今不予承认,因此也不承认硅字按当年读成别字的念法重新
启用。硅字在那边仍继续沿用。七十多年过去了,他们还没有体会到硅字的
读音会与锡、硒、酰、烯等发生混淆带来的麻烦。在台湾,我们称可控硅,
他们叫可控硅;我们叫硅橡胶,他们称硅橡胶;我们说硅酸盐,他们叫硅酸
盐;单晶硅他们叫单晶硅。在那边Silicium这种元素只有一个中文名还是硅
。今后Si的中文名如何统一,有待台湾与大陆统一后才能再议了。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