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心得] 立刻改善财务的投资策略,有人用过吗?

楼主: stasis (流雨风雪)   2017-06-01 14:19:09
※ 引述《Zcould (夜火千影)》之铭言:
: 听我朋友讲一个投资策略,他说用了之后可以立刻改善财务状况,人人有效
: 我说这策略会很难做到吗? 他说做法很简单但很难做到,我说这什么鬼策略?
: 他说: 你每做一笔交易就记录一次,这辈子只能用20次,用完就不能再交易。
: 我说那我没机会了,一百辈子都被我用完了,问他说这策略是你想的吗?
: 他说这是书上看来的,书名"穷查理的普通常识",这策略是蒙格转述巴菲特
: 的演讲内容,我看巴菲特自己也没做到。
: 请问版上有人这辈子目前交易在20笔以下吗?绩效如何呀?
建议看下面这篇,理论上投资时抱持每笔交易都极端珍贵的心态,在决策时会更谨慎。
不过我也不考虑这样做就是,因为我不相信自己的眼光,分散投资比较睡得着。
什么是巴菲特的打洞卡投资概念 from 股感
http://0rz.tw/osLaK
John Hempton (经营对冲基金并有个名为Bronte Capital的部落格) 上周末在投资哲学
中发布了篇有趣的文章。他提到许多专业资金管理社群中的人。他的主要论点是:许多
巴菲特追随者高唱使用打洞方式 (punch card approach) 的投资理念,但真正的实行
者少之又少。
以下是巴菲特解释对打洞哲学的解释
我总是告诉商学院的学生,当他们离开学校,他们的打洞卡上有 20 个洞。每当他们做
了一个投资决定,他们就用掉一个洞。因为他们不可能在一生中达成 20 个超棒的投资
决定。他们可能因为三个、五个或七个决定致富,但不可能每天找到一个。
很难描述这个概念有多么的重要和有价值。这就是我试图聚焦,也是我每年试图更好的
项目。
但 Hempton 提出了一个很好的重点:许多人都谈论这件事,但仅有极少数的人如此实
行。他对于人们为什么不遵循这种稳健方式的推论是,客户不太可能买单。如果你一、
两年只提到一档股票,而你的投资组合有七或八档股票,客户可能会因为难以察觉变化
而觉得你很懒怠。
交易活动能够让客户觉得你正在努力做事。然而,交易活动总是与投资表现呈现相反的
关系。运用打洞表的投资理念挑选好标的后,能耐心等待的经理人表现才会最好。
对交易活动的偏见
但人性是很难克服的,因此这种投资方式难以实行。但实行这种方法的少数人中,如:
经营 Punch Card 基金的 Norbert Lou 就已经建立了打败大盘的优异纪录。Norbert
Lou 目前的投资组合仅有三支股票,而且他现在极少进行新的投资。
Hempton 提到即便是巴菲特的两位经理人 — Todd Combs 和 Ted Weschler,也非真的
遵循 punch card approach。我不清楚 Combs,但我想 Hempton 对 Weschler 的看法
是错的。Weschler 以集中火力在少数几档股票,并持有数年闻名。在替巴菲特工作以
前,他的基金就达到年化报酬率 25%,且他多数的报酬来自其基金终生持有的少数部位。
事实上,Weschler 的投资表现多数能归于两档投资上:DaVita 与 WR Grace。你或许
会争论说,那两档投资大部分是在他去波克夏以后的事。但根据这篇文章,他仍然以个
人名义大量持有 WR Grace,而且他在 2000 年时仅以 2 美元买进。
确实有少数人付诸行动,但我想 Hempton 对多数经理人有投资偏见的这个说法是正确
的。多数经理人甚至可能没有意识到这种偏见。他们直觉的想向客户传达他们认真工
作的讯息,且客户唯一能测量工作进度的方法就是看投资组合中的变动。
一些投资经理人怕他们的客户有以下想法:
许多交易活动:经理人应该要忙于寻找标的。
自从上一季,投资组合就没有变化:这家伙过去三个月都在干麻?我为何要花钱雇用
他?
另外,通常在一段时间的不佳投资表现后,你很难继续实行这个方法。但就像 Hempton
所说,这个方法能够收获很多:
多数时候我就只是无所事事。所以,在个股表现不佳时,客户可能会问我,过去一年
我都在干麻,我就会回答像:
1. 读了 57 本书。
2. 读了近 200 份财务报表。
3. 与近 70 个管理团队开会讨论。
4. 拜访意大利、英国、德国、法国、日本等。
这是很好的观点,如此的工作量在未来一定会产出量化结果,但不会在这季就有成果
展现给客户看。 投资组合中没有变化并不代表没有研究或学习进行。不论我是否买
卖,每天都试图更进步。事实上,身为一位投资人,我觉得自己有进步的时候都是在
当我远离电脑萤幕,沈浸在思考中、阅读书籍或与比我更熟知某像产业的人互动时。
幸运的,我碰巧能遇上不会对我设限太多的客户,也因此能毫无压力的构思,也更能
每天做研究,等待机会,也就是说,我能更聚焦在好的想法,年年精进。
观念的重要性
此处重要的是概念,而非实际的出击次数。巴菲特虽以 20 为例,但他多年来也做了
超过百项投资。他在股东会上曾说,他的合伙人在 1956 到 1969 年间做了 400 项
投资。但他也说过,其中的多数投资都是小投资,对其回报率没有太大的作用。他多
数的回报率多是源于少数精心挑选、并重压的标的,其中最有名的就是 1960 年代的
美国运通 (American Express),他投入 40% 的资产。
巴菲特的关键不是平均打击率,而是长打率。他在重压的部位总是全垒打。1970、
1978 年代,当他经营稍大的投资组合时,他的概念造就了他的投资组合。从巴菲特
1977 年的持股可见,其将 24% 的资产投入 GEICO、18% 投入Washington Post。巴
菲特投资组合的 2/3 集中在五档个股上。在这个时间点上,他充分实施打洞投资法,
可能是因为他发现他的投资表现是由少数几档优秀个股撑起。
再一次强调的是,没有一个固定的数字。我认为关键是重点:没有这么多优秀的杰出
标的,每天、每周、每月甚至每年都能找到优秀标的的这个想法太过不切实际。优秀
的标的很少,需要耐心等待,一旦遇到,就要充分利用。
说时容易,做时难,尤其当整个生态存在偏见时。
总结
我真的很喜欢 Hempton 对自身投资哲学的内省,以及他真诚的观察。奇怪的地方是,
他似乎暗指打洞方式是最稳健的,但他自身却不实行它。这让我感到困惑。若非他无
法摆脱他所提到的偏见,就是他认为他可以建立一个更大的资产规模。我只是用他的
推理来做猜测,也许我错了,他并不认为打洞方式是最好的。
但我认为辨别出过度活动 (over-activity) 偏见是最重要的一仗。如果你作为一位投
资经理人,即将透过密集的交易证明自己的存在,那你至少有机会提防这个偏见。那
些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这件事的人就没有这个机会了。Hempton 显然不是后者。他知道
自己有这个倾向,因此我们可以推测他会提防这个偏见,并采取更好的方法。
不论如何,这都是篇有趣的评论,我深感认同。实行在罕见时刻对少数优质企业标的
出手的投资管理策略是个很棒的方式,但这并非惯例,因此很难实际执行。我希望能
在这方面更精进。
《Base Hit Investing》授权转载
==
话说股感的选文水准真的不错 值得固定追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