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中国企业正大举并购欧洲企业

楼主: zxcvxx (zxcvxx)   2016-06-15 00:54:49
1.原文连结(必须检附):
http://bit.ly/260stH0
2.原文内容:
中国企业正大举并购欧洲企业
据金融数据公司Dealogic统计,中国大陆企业大举并购欧洲企业,2015年共有102家收购案
,2016年更是加速并购脚步,今年1至5月已达93家提出并购邀约。
其中,平均以每周一家的速度向德国公司提出并购邀约。德国之声报导,陆企正瞄准德国
“工业4.0”新一轮科技革命,并购德国科技公司借力融合发展“中国制造2025”走向智造
之路。
图一、中资企业在欧洲大肆收购之统计(2016年1-5月)
华尔街日报报导,今年以来截至5月中旬,累计陆企已向24家德国公司发出了收购提议,
提出了相当91亿美元的报价,远高于2014年全年收购28家德企,共计收购金额26亿美元
并购案的纪录。
事实上,根据统计,从今年初到目前为止,在不足六个月的时间内,中国投资者已经向
24家德国公司发出了收购提议,相当于以大约每周一家公司的速度收购德国公司。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交易包括:美的集团收购德国工业机器人及自动化生产设备制造商
库卡集团,持股比例或从13.5%提升至30%以上,成为库卡的第一大股东。
还有,福建投资公司FGC向德国气相沉积半导体磊晶设备厂爱思强提出收购要约,
中国化工收购德国先进的塑胶和橡胶处理设备生产商克劳斯玛菲集团,
长江三峡集团传出洽购德国北海的海上风力发电厂Meerwind以及北京控股收购德国
高科技癈弃物能源公司qEEW。
德国企业纷纷抛售企业资产
分析德国企业纷纷抛售企业资产原因,因德国中小企业多为家族企业,现也面临世代交替
之际。而根据德国University of Witten教授研究指出,在很多案例中,德国小孩子不愿
继承父亲的衣钵,因为他们看到了继承家业的代价。他们对人生有不同的想法。
所以,这些难以找到继承人的科技公司反成为中国的投资客在寻找的目标。
而中国的投资客之所以会受到德国中小企业的青睐,是因为中资企业依赖德国的劳工,
且经常仰赖现有的德国管理团队。还有,中国的投资客也比较愿意付出较高的价格。
中资并购欧洲企业 意在取得技术及品牌
分析中资愿意大笔撒钱并购欧洲企业之原因,基于取得先进技术、专利、品牌、服务及
通路。希望借重品牌号召力和技术,拓展全球市场。
日本家电品牌卖给台湾或中国企业
中国资金几乎瞄准全球知名或中小企业。近期,对日本家电品牌更是爱不释手。
每当日本企业出现经营问题,最先作为买方自告奋勇的总是中国企业,向陷入经营危机的
日本企业慷慨出资伸出援手。
过去,松下连2年陷入逾7000亿日圆的亏损后,2012年将旗下三洋电机的传统白色家电业务
卖给中国海尔。先锋也是一样,因大规模投资电视而陷入经营困难,2009年为获得资金,
将“Pioneer”品牌使用权有偿售予中国苏宁电器(现为苏宁云商集团)。
JVC建伍株式会社也是一样,在经营重建10年后,将“JVC”品牌卖给台湾企业。
买家认为收购日本家电业务是提高品牌号召力的捷径,但消费者眼睛是雪亮的,
现实 并非如此乐观。没有自主品牌的苏宁利用买来的“先锋”品牌,让名不见经传的
中国企业制造家电商品,然后贴上先锋品牌销售。如今先锋在中国被视为低阶品牌,
对于曾经是开创一个时代的“Pioneer(先锋)”企业的风采,情何以堪。
如今,“SANYO”、“Pioneer”和“JVC”后,“TOSHIBA”和“SHARP”等日本家电品牌
再次跨海而去,命运将取决于中国、台湾企业。
结语
没有自主品牌的中国企业利用“买来的品牌”,让名不见经传的中国企业制造商品,
然后贴上品牌销售。然而,品牌本来是企业注入自己的“灵魂”,与客户间建立信赖,
花很长时间才培育出来,企业品牌价值就在此。
由于品牌号召力没有提高,中国企业试图穿着他人的衣服参加比赛。从中短期来看,
这种交易对买卖双方都没有好处,必须长期才能使并购效益发酵,然而这种交易模式仍然
会再次出现。因为,中国企业在赌自己是“下一个联想”的成功模式。(620字;图1;表1)
表一、近期中资企业在德国大肆收购
表二、日本家电品牌卖给台湾或中国企业
3.心得/评论(必需填写):
这篇报导从品牌经营角度看中国式的企业收购发展隐忧
虽然有其缺点,但不可谓言,捧著钱去买技术、管理与品牌是挤进世界品牌最容易的捷径
然而这也只有中国企业能有这种本事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