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中国财富模式正在发生质变

楼主: Blackrice (国际情势)   2014-02-08 22:43:09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b377290101cdjb.html
中国财富模式正在发生质变
张庭宾
在2013年的最后几天里,余额宝的年化收益率达到了6.7%,成为2013年影响中国人财富生
活的重大事件。
  在过去的一年中,最能代表中国工业经济基本面的螺纹钢期货指数下跌了10.58%;股
市的表现也好不到哪里去,上证指数下跌了7.57%(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标准普尔指
数上涨了29.6%,日经指数上涨了53.9%);债券也颇为低迷,国债期货从2013年9月6日上
市时的94.84跌到了年底收盘的91.848,跌去了3.15%。黄金下跌了28%。楼市上半年气势
如虹,但下半年呈强弩之末,一线城市的新房房价虽仍在上涨,但二手房价出现疲态,特
别是大面积豪宅有价无市,二三线城市房价不少已出现拐点。
  唯一具有较强财富增值效应的是银行短期理财产品,从去年初常规年化收益率
4%~4.5%上升到了年底的5%左右,甚至更高。百度理财产品“百发”曾一度号称8%的年化
收益率,受到银监会警告。余额宝在年底再次流动性紧张时,年化收益率达到了6.7%。
  笔者发现,2000年以来,中国的财富效应呈现了如下波次:2005年以前是“世界工厂
”和外贸创富的高峰期,之后随着人民币升值开始走下坡路;2006~2007年是股市财富高
峰期;2011年创业板火爆,成为PE、VC财富高峰期;2012年中国商业银行利润达到峰值,
而随着利率市场化和流动性紧张盛极而衰;2013年,中国楼市财富效应很可能是达到峰顶
了。2014年,很可能是中国经济的另一大泡沫—短期理财产品达到峰值。
  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明显看到一个中国经济“由实转虚”的轨迹,即财富由创办实业
—投机获利—放贷食利。这意味着中国实业生存之越来越艰难,成本越来越高。过去8年
来,人民币升值36%,土地成本、劳动力价格、税负、资金使用成本都越来越高,而大多
数工业产成品的价格反而因为产能过剩、过度竞争而呈现价格下跌。
  在这个“由实转虚”的背后,不难看到的是国际热钱在中国攫取利润,引领中国投资
节奏的过程。上世纪90年代中期到2005年,人民币比较廉价,是外商以美元直接投资工商
业并获利的时期;2005年7月人民币开始升值,恰逢中国股权分置改革、与国际接轨,股
改红利和热钱涌入掀起了一个A股超级大牛市,至2007年10月,不仅释放了昔日红利,而
且透支了未来至少10年的空间,股市从此一蹶不振;2011年创业板使不少外资PE、VC功成
身退;2012年,国际投行轮番减持中资银行股份,一个重要标志是2013年5月,高盛清空
了中国工商银行H股股票,以37.8亿元投资赚取了72.6亿美元的纯利润;国际热钱还先通
过信托等、后通过短期理财产品的方式助长中国楼市泡沫。
  短期理财产品泡沫膨胀并不是一个好消息。这意味着商业银行将步实业之艰难后尘,
而实业将更雪上加霜。随着利率市场化、流动性紧张推动的利率上升,企业融资成本势必
继续上升。利率市场化极大地压缩了商业银行的利润,余额宝这样针对中小存款的理财产
品,则使银行彻底失去了在存款端的议价能力;在贷款端,对于优质企业的恶性竞争必然
使贷款利率下降,而如果商业银行将损失向弱势中小企业转嫁,则会加速它们的破产倒闭
,变成涸泽而渔。
  短期理财产品对于热钱而说,是最后的获利安全的投资方式。假如人民币从升值转向
贬值,热钱可以快速变现,在人民币最贵时兑换成美元离开中国。如果热钱大规模流出中
国,则意味着中国经济更大探底的来临。
  在这种大背景下,中国人过去传统的单边做多—低买高卖(无论是在实业、股市还是
楼市)的创富模式,都已经或正在走向尽头。短期理财产品很可能是最后一个。
  笔者以为,中国人要想保住自己过去30年来辛苦积累起来的财富,必须在财富思维上
发生根本性的变化:1.由“单边做多”转向“做多”和“做空”两手都要硬的双边操作;
2.由“鸡蛋都放在人民币一个篮子”中,转向资产的全球、全品种配置;3.由过去主要依
赖政府配置资源获得财富,转向依靠具有国际投资能力的专家发现和获取财富。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