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原文连结:
http://www.sdiscoverynews.com/world-news-event/1036-.html
2.内容:
近日,网络流传中共国务院关于加强大陆影子银行监管有关问题的通知“107号文”。若
被证实,这将是自中国影子银行(地下金融机构)问题以及金融风险日渐突出以来,中共当
局颁发的最高规格的相关监管规定,引发各界关注的同时。影子银行收紧,大陆房市泡沫
恐将出现。
此前,中国大陆一行三会(中央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没有一家监管部门认为
自己管理的业务属于影子银行的范畴。事实上,传统银行与影子银行之间的勾结不但导致
金融机构侵蚀实体经济利润的现状,也让地方债问题隐藏得更深。过高的融资成本直接导
致实体经济偿债能力不足,借新还旧推高了中国经济的整体杠杆率,高杠杆已成为中共现
政当局“深化经济改革”的一道难题。
《华尔街日报》(The Wall Street Journal)1月6日报导称,道琼斯金融通讯社所见的
文件——《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影子银行监管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办发107号)从五
个方面提出如何加强对影子银行监管,逐一落实各类影子银行主体的监督管理责任,建立
影子银行专项统计,明确信托公司不得开展非标准化理财资金池等具有影子银行特征的业
务。
文章称,该文件首次对影子银行做出了定性和分类,理清中国影子银行的概念,并明确影
子银行监管责任分工,以及各类金融机构的监管问题,并强调防范金融风险等与影子银行
相关的问题。
通知文件强调,当前中国影子银行风险存在复杂性、隐蔽性、脆弱性、突发性和传染性等
5大问题,防范金融风险成为该文件的“主调门”。
这是自2013年3月25日出台的银监会“8号文”对银行理财业务做出了规定之后,去年11月
市场流传甚广的“9号文”尚未出来,更高层面的监管文件——国务院的文件“107号文”
出现,凸显中共现政党局对中国金融业,尤其是隐藏在银行的表外业务的影子银行更为严
厉的检控措施出台。
近年来,在利润的驱动下,商业银行成为影子银行规模迅速扩张的最大推手。借助银信合
作等直接和间接的方式,商业银行将大量资产从表内转移到表外,在膨胀了信贷规模的同
时更是突破放贷的利率限制和行业限制,将大量资金腾挪到房地产等领域。同时,导致资
金成本超过实体经济投资回报率,资本不仅不愿意进入实体经济,反而大量地从实体经济
领域撤退。
据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估计,在2010-2012年期间,中国大陆影子银行的未偿付
贷款总额翻倍,至人民币36兆元(约合5.95兆美元)。
更为明显的是,经过几年的迅速扩张,至2012年底,作为影子银行缩影的中国信托业资产
规模已经达到7.47兆元,至2013年第3季度,已经超过10万亿元,增幅达36%,同比增幅更
是超过60%。其它诸如小额信贷、融资担保以及私募股权等领域更是鱼龙混杂,商业银行
更是通过这些渠道来大幅敛财。
中共审计署2013年12月31日发布的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中共各级地方政府债务
为人民币17.9兆元,其中43%来自非银行渠道。信托、证券、保险和租赁公司等影子银行
机构的贷款占地方政府债务的11%。
曾在中共央行总行和瑞士银行(UBS)担任要职的张化桥,在2013年5月出版了一本名为《
中国影子银行内幕:下一个次贷危机》(China's Shadow Banking: The Next Subprime
Crisis)的新书,揭露影子银行体制及其危机。暗示中国金融体系出了大问题,可能成为
下一场次贷危机埋下种子。
张化桥在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时曾表示,(大陆)影子银行的快速发展从一个侧面反
映出了正规银行体系的失败。六十年来,中国的“金融压迫”一直管制利率水平,利率水
平远低于通货膨胀。这导致了信贷的快速膨胀,银行被迫年复一年地快速增加贷款投放,
但好的放贷机会并没有这么快增长。因此,银行不得不降低放贷门槛,导致银行自身的次
级贷款增加。
张化桥表示,如果中国发生次债危机,房地产泡沫最有可能成为危机的起点,其次是地方
政府融资平台。
有信托类金融机构人士透露,目前市场上有90%的影子银行资金投向都是房地产或者与房
地产相关。
“107号文”出台后,以往信托赖以生存和壮大的“非标资金池业务”被叫停,显示出大
陆金融市场将发生强力地震。影子银行的好日子到头了,房地产泡沫也即将走向破灭。
3.心得/评论(必需填写):
现在中国大陆真是危机四伏
这个影子银行也就是地下金融机构问题严重
一旦泡沫化
新一轮的金融风暴就会来临
股市可能也会惨兮兮
而且冲击最大的恐怕会是
不断往中国大陆跑的台湾金融机构
没去的应该都没事
现在最好不要持有人民币
万一经济崩盘
人民币变成废纸就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