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台新彰银合并案岂能无限期拖延不决

楼主: JamesSoong (Amari Cooper!!)   2013-08-05 06:34:19
1.原文连结: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社论-台新彰银合并案岂能无限期拖延不决-20130805000024-260202
2.内容:
社论-台新彰银合并案岂能无限期拖延不决
工商时报
台新银行与彰化银行的合并案,已经歹戏拖棚满八年。最近台新银行方面已经等得不耐烦
要“逼婚”,甚至愿意从“娶亲”改为“下嫁”-亦即合并后的存续银行即使是彰化银行
,台新银行也愿意。然而,身为双方“家长”的财政部与台新金控却缺乏互信,前者认为
这是“木马屠城计”-觊觎彰银财产的阴谋,后者则责怪财政部拿了“聘金”362亿元,不
但迟迟不让彰银嫁过来,甚至连台新银要“委曲求全”下嫁彰银都不肯接受。
其实,财政部所能控制的股份小于台新金控,而且财政部也不再是金融机构主管机关,因
此论实力、论权力、论当年缘由,财政部都很难理直气壮。然而论形势,金融主管机关金
管会系出财政部,台新银与彰化银要结为连理,金管会不点头的机会很大;再加上反对这
桩婚事的财政部次长曾铭宗已经高升为金管会主委,在形势比人强的情况下,台新银行别
说娶亲,连下嫁的机会都十分渺茫了。
客观来说,彰银与台新银“成婚”,对二者而言应有规模经济。目前彰银、台新银的资产
总额分别为1.62兆元及1.1兆元,排名国银第9名和第13名,两者的分行数都未挤进国银前
十名。但若两家银行合并,资产总额可达2.72兆元,仅次于台银的4兆及合库的2.83兆元,
排名居国银第三名;分行数更可一举达到278家,仅次于合库的292家,跃居国银第二名。
因此,“两小”若能“无猜”,其实对整体金融环境的改善,应有相当的助益。
再从历史缘由来说,2005年7月财政部拍卖彰银22.5%的持股,被台新金以每股26.12元击
败每股出价仅21元的新加坡淡马锡公司,“半路杀出程咬金”,把原先为淡马锡公司量身
订作的游戏规则照单全收。虽然也背了一大笔的债,然而台新金控的如意算盘是,依照“
淡马锡条款”,取得22.5%的得标者,财政部将协助取得多数董事席次和经营权;而且,
依照金管会的监理架构,单一金控下只能有一个银行,则未来台新银与彰银必然合并。如
此,台新金虽“以小吃大”且背负巨债,若台新银能与彰银合并,不论那家银行为存续银
行,未来实质上是以彰银为还债主体。因此,“开奖”后淡马锡徒呼负负,财政部则懊恼
不已,金融同业乃嫉妒又羡慕。
近八年多来财政部也算履行字面上的承诺,让台新金控“取得彰银多数董事席次和经营权
”,但对于两家银行合并则“歹戏拖棚”,置之不理。依照金控法,同一人或同一关系人
取得一银行过半数的董事席次,就对该银行有控制力,台新银取得彰银多数董事席次及经
营权,对彰银有控制力,则彰银为台新金控的子公司乃为不争事实。但八年来金管会任凭
同一金控公司架构下有两家银行,而且母子公司分别在证交所挂牌上市,也是金融监理的
一绝。依照金管会的规定,同一金控下只有金控母公司得以挂牌上市,因此台新金控标得
彰银持股后,金融业者“八年来目睹之怪现象”,让业者对金融监理的“弹性”瞠目结舌

台新银与彰化银迟迟不能成婚,又没有分手,对于彰化银行及台新金控的股东都造成伤害
。日前台新金股东会通过小股东临时动议,要对财政部阻挠合并案采取法律行动;接着在
彰银常董会中,又通过研议彰银并入台新银可行性之提案。八月初的董事会,公股董事认
定,台新银与彰银合并的“研究案”与“成立专案小组案”,两案都不成立;台新金董事
则认为,议事程序完备,相关提案都合法有效。公股与民股激烈攻防,双方之对立情况升
温。
台新银与彰银迟迟不能成婚,另一个重要因素在于员工的意愿。台新银行已经有并购大安
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的经验,员工大致而言“处变不惊”,而且合并后被裁员的大都为被
并购机构的员工,因此台新银行员工大都“老神在在”。相反地,彰化银行工会自始表示
反对,彰银工会还另外提出反对理由说,台新金控在民国95年发行的140亿元丁种特别股,
利率高达6.5%,民国105年即将到期,彰银若并购台新银,岂不是等于要帮台新金偿还债
务?
一个拖了八年的案子,金管会迄今若仍有特殊考量,以致无法搞定,只能一再提醒双方要
遵守相关法令规定;或先以重罚台新金控,作为拖延台新金控送件申请的缓兵之计,此均
非上策。本案牵涉到财政部的国家法益考量、金管会的监理效能、两个金融机构股东与员
工的权益,甚至两家银行能否合并,将牵动整个银行产业的竞争态势。在金管会无作为或
难有作为时,本案之处理层级实应升高至府院层次,对双方或分或合,应早日作出原则性
的指示,让金管会与财政部有所依循,遵示办理。若连这个案子悬宕八年都还持续无解,
外资与国人岂会相信:台湾金融产业未来还有发展可能?
3.心得/评论:
每天搞那么多批评富邦的新闻
把工商时报搞成富邦时报
最后还不是又绕回来帮台新护航(工商高层和台新的关系 可洽丁万鸣)
这种办报态度 很难不让人相信国内舆论对蔡老板中资的批评质疑
但是吃相过度丑陋 历史经验就是会受到反噬
古有明训 吃紧弄破碗
作者: neverever116   2013-08-05 15:44:00
怎可能两小无猜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