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标的] 中华电信-汇损个案讨论

楼主: kroll (BigBang)   2008-03-17 17:18:44
  关于中华电这次的财务操作,我们可以回顾一下P&G的故事。
1993左右,P&G与信孚银行(Bankers Trust, BT)也曾进行两个衍生性商品
交易(利率交换合约),结果是P&G在第一份合约签订后四个月内,出现 1.57亿
美元的隐含损失。重要的是,此次案件被视为一次重要的法院惯例。
通常公司会进行资产负债表外交易,目的是为了降低非营业风险或资金的
借入成本。也就是在公司的预期之下,降低资金风险的波动性以避免损失或由
此得利。
1993年,P&G与BT签订一份以美元计价的利率交换合约。P&G的目标是以此
合约来降低资金的借入成本,以此合约为低于商业本票利率40个基点的资金成
本。也就是P&G的财务部门预期美元利率水准会持续走低(不幸的是,自1994年
开始,美国进行紧缩的财政政策,连续调高7次利率。很多公司在这次挂点),
因此此次的利率交换合约,为五年期、名目本金1亿美金、P&G支付浮动利息给
BT,并自BT处得到固定利息。有趣的是,此次合约对 P&G而言,最多也只是省
下了40万美金的利息,但最后损失了1.57亿美金。而 P&G在1994年一整年的利
息费用约为5亿美金。
而P&G在1994年又签下了第二份,价值2亿马克的利率交换合约,这次改以
德国马克作为计价,而且P&G这次对马克殖利率的看法与第一份对美金殖利率
的看法还是相同...。详细内容我就不赘述了,主要来说就是P&G所签署的合约
中含有选择权的部位,但是这个部分所承受风险与其风险报酬是廉价的。
这次事件引发了P&G与BT两者的相互指控。P&G的财务部门当初签约所依据
的预估、市场资料、投资建议、风险追踪等~ 主要依赖BT所提供。这次的交易
内容相当复杂,P&G认为BT并没有讲清楚风险控管。因此P&G指控BT敲诈、误导
、侵权等罪名。但是BT认为合约中已经告知,而且银行也没有义务提供敏感性
分析的资料。双方最后以和解结束,P&G支付3,500万美金,并将其他衍生性金
融商品的所有权转让。
这件案例中有个重要争议 :"投资银行对于其客户是否具有忠实义务"。像
P&G这样的超级企业,也宣称不了解合约内容,因此需要交易对方的忠实对待。
但是如果投资银行不具要忠实义务,那么我们怎么相信他的道德跟揭露责任 ?
这样是否隐含诈欺的合理怀疑 ? 而美国法院提出的见解中,主张P&G与BT间并
不存在忠实义务关系,但没有解释所根据的事实。法院认为,对于这次粗略、
复杂而且不对等的合约,P&G应该自行承担责任。不过,经纪商仍然有揭露重要
资讯的法律责任
而对我们投资人来说,重要的是财报中对于衍生性交易的揭露,只有很少
的公司会揭露重要的讯息,大多数都避重就轻,很多公司会购入金融资产,但
是我们却看不到这些资产对于公司资金流动性、风险方面的影响。我们可以看
到中华电在这次事件中的后续消息。
工商时报 http://0rz.tw/973Ln
汇损风暴罗生门 中华电:合约不合理 被高盛诱导了
工商时报 http://0rz.tw/c73Jk
月底损失将升高到47亿 中华电三剧本解套
这次中华电愿意将整个交易结构揭露,算是值得赞扬的自省,但是也提醒
我们,当公司开始做一些不属本业的操作,真的就要小心了,就算财务长再厉
害也一样。特别是这次事件,处理层级只到处长层级,却产生如此后果。
作者: kanx (joke 版 赞!!!!!!!!!!!!!)   2008-03-17 17:20:00
衍生性商品接露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评价方法, 台湾很少有公ꔠ
作者: kanx (joke 版 赞!!!!!!!!!!!!!)   2008-03-17 17:21:00
司有能力, 评价自己所签订合约未来风险, 所以干脆只表外接露
作者: yongqing (yongqing)   2008-03-17 17:43:00
连P&G这间超超超保守的公司都发生过这种事 = =
作者: yongqing (yongqing)   2008-03-17 17:45:00
那表示不少公司都曾玩过这种金钱游戏了
作者: tooavg (WorkHard.)   2008-03-17 19:26:00
公司连未来风险都不会评价还敢签...
作者: u48652004 (寒流来了~)   2008-03-17 22:13:00
好分析^^
作者: zuan (Hello)   2008-03-17 22:27:00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