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capita (阿宗)》之铭言:
: 大学的时候,台湾第一个网站就在我身旁的 Sparc 主机诞生,那时正在和
: 另一个朋友讨论 X-window,没有意识到旁边正在发生有特殊意义的事情。
: Linus 想要写作业系统的时候,和他吵架的教授是我喜欢的作者,所以在
: 第一时间看到他们的争论,后来也下载了第一次发表的 Linux。
: 超过三十五年来,我跟着台湾和世界的脚步,见证许许多多的资讯世界的
: 最新发展,甚至我自己也该算是其中的一部分,很多台湾第一次的事情,
: 都有我的参与。
真羡慕你生在那个只要写个冒泡排序就可以进google的年代
: 第一个不对劲的东西,应该是 LeetCode, 这种类似 IOI 的校园式考题,
: 好像渐渐地改变人们对于技术能力的认知。
这样才不会有很多人卖老然后其实烂到的爆的人,在者
考题目是为了工程师的素质,你看一下FLAG大公司每年招多少人
唯有用刷题去区分工程师才是最快选择,不然一般面试你要怎么知道对方能力?
你问的线上问题他搞不好没碰过,用刷题就是唯一解
: 早在三十年前,这类的题目就在学生中流传,但有实务经验的人都知道,
: 那和真正的程式设计,不是一回事。其中最大的关键是,真实的电脑运算
: 不是在平坦的电子空间中运行的,光是暂存器、不同类别的内存和储存
: 媒介,就可以让我们花大量的精神去适应现实的硬件,甚至是每一年都有
: 不同的技术变化,花费时间讨论各种树状资料结构及相关算法,则是想要
: 靠 IOI 金牌保送大学的高中生课题,这从来就是两个不相干的世界。
经验当然重要,但你知不知道软件业最重要的叫作逻辑
一间正常的公司同是应该会很乐意把你经验不足的地方补齐
而且了解底层本来就是身为一个上进工程师该做的吧
没有资料结构跟算法你觉得你的经验能撑起挤K人数的服务器?
: 可是现在却不一样了,愈来愈多的公司考这类题目,有许多人就靠着这种
: 新科举制度而鲤鱼跃龙门,考得过就是十万美元年薪,于是他们就仿佛就
: 有了技术能力评断的话语权,特别是在学生时代经历过 IOI 或 ACM 竞赛
: 接着又刷题直接考上大公司的年轻人,更是不可一世。
刷题在湾区是15万起,然后美国学历才可以喔
ACM竞赛难度可能比你做过的项目还不容易,公司常有金牌实习生
说真的拉,99%一点就通,大部分自己看看源代码就OK了
比较不足的是经验的部分,就像你说的
IDE不太会设定需要老手帮他设定一下进进debug模式这样
: 这是技术开发者从来没有过的话语权丧失,我不太知道这是不是一个短期
: 现象,因为那些本身就不是依赖技术起家,只是靠着资本与高薪取得业界
: 地位的大型网络公司,似乎地位稳固,使得这个情况愈来愈严重。
: 另一个不对劲的东西,是 GitHub 的星星,似乎有愈来愈多的企业和个人,
: 被卷入这个不怎么客观的评价体系,这个开源社区已经愈来愈不像是独立
: 开发者参与的自由场域,而是组织之间争夺技术话语权、以及开发者争取
: 企业青睐的竞技场。
: 这部分我就不说得太多,多说多错,我甚至说不出怎样才对,但就是感觉
: 不对劲。
: 总体而言,虽然这也有可能只是我自己的中年危机,但我从来没有像现在
: 这样茫然过,过去的同学和朋友们,已经散布在范围很大的科技产业中,
: 少数还在开发软件的,也几乎都只为特定硬件开发专属系统了,好像只剩
: 一个在做手机 App 还算是纯软件业。
所以这就又回到最原始,什么能让工程师走更远的课题
喜欢纯技术的人后面大多时间都会去到算法的领域,更狂的走AI
写代码不就是要整节不要浪费太多空间跟时间吗
怎么专精一点浓缩成leetcode就开始喷了呢
有一个这么好判定的基准点怎么反倒更无力呢^^?
: 现在想开发技术当然也行,但得看你在 GitHub 有几颗星,而且没有台湾
: 公司,又或者什么都不要想,免费帮别人的公司添砖加瓦。
你找个时间去看一下github上面几个大宗框架你应该就知道原因了
看一下前端的最有感觉,很多台湾前端对算法可能比较没有关注
但vue的星星数不就暴增了,就是快好用简单
github上面没有大家想像的这么商业拉
很多屁孩学生会幻想在github上面写写项目就会被大公司找阿啥的
不要傻了,除非你是某几个大项目的共同作者才有可能
不然妳写的那些东西人资根本连看都不会看
然后如果你真的想要开发技术其实可以发一下PR
觉得人家给你认证太慢就开一个分支弄一套不就好,是在抱怨?
真的喜欢技术就自己干自己的,在乎那些星星干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