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产品经理(PM)海外求职经验分享

楼主: annedoo (萧安)   2019-07-06 23:13:54
产品经理海外求职攻略:履历、面试、实作流程大公开!
https://pse.is/JLT6H
过去一年内,我投递了超过一百封履历,面谈了三十多间海内外公司,主要为台湾、新加坡的产品团队,以及不知道为何辗转面试到的曼谷、东京、杜拜团队。
谁适合看这篇文章:
- 已有产品经验想要往海外发展的 PM 求职者
- 想要优化自身 PM 招募流程的团队
这篇会以新加坡的 PM 求职经历为主,是我第一次尝试海外求职。当时选择新加坡的主要原因为许多台湾朋友在当地工作,在跟朋友聊天与进行简单的市场研究后,我的想法是:
1. 新加坡对于外籍人士的工作签证与法规相对友善且完整,许多公司对于 relocate 的流程也已经很有经验;
2. 软件业、金融业在东南亚蓬勃发展,该地区有各种待解的困难问题,而新加坡是其中一个重要据点与人才汇集地,好像很好玩,职缺也多;
3. 中文、英文都通,华人也多,自认为比较不会被当成外来人(毕竟是第一次海外求职会怕嘛!)
走了一遭发现因为 (1)(2) 的缘故,亚洲各地、甚至世界各地的人都对于加入新加坡的团队很有兴趣,虽然公司与职缺很多,但是求职市场相对的也非常竞争呢!尤其是 PM 的职缺与工程师职缺比起来相对少,能够拿到 Offer 其实不是那么容易的!
求职管道
我在新加坡求职时最常用 Indeed、LinkedIn 来搜寻职缺。Indeed 是一个职缺的搜寻引擎,可以切换至不同国家与地区查看;LinkedIn 中则可以将自己的 location 改为想要求职的目的地(例如:新加坡),不但可以看到当地的职缺,也能吸引当地猎人头、招募人员的联系。
若已有明确的公司、团队想要加入,则建议用内推的方式来提高成功机会:
LinkedIn 上寻找目前在该公司内工作的成员帮忙内推
PTT—Oversea_Job 版
XChange(新加坡分社分享)
半路出家软件工程师在硅谷:内推资源
1. 履历审查
在投递履历前后,建议事先了解团队、产品、产业的状态,依照公司特性来修改履历与面试强调的重点。
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拆解职缺的 Job Description 找出自己相对应的优势,也可以上 Glassdoor、Indeed、公司的 Career Page & Blog、媒体报导来蒐集资讯,或是看看该公司其他招募中的职缺与其工作内容为何来拼凑团队样貌。
另一个准备履历的方式是,上网找出已经在该公司该职位上的 PM、或同产业类似产品的 PM,看看他们的 LinkedIn Profile 是如何写的,不但可以更加了解这个职位的潜在工作内容,也能作为修改履历重点的灵感来源。
若有认识公司内部或是相关产业的朋友更好,多多跟已经在该公司或产业内工作的人请教是最有效率的方法。
2. HR 面试
时间:15–30分钟
若顺利通过履历审查,下个关卡通常是 HR 线上电话/视讯面试,重点着重在过去经验、人格特质、英文程度,以及基本资料如预期薪资与待遇、最快可上工日期。别以为 HR 只会问过去经验而已,专门招募产品人才的 HR 也是会问上专业题目的!
这个关卡的目的除了初步确认面试者的沟通能力(英文、逻辑)、经验与专业能力外,在较大的公司中可能会面临到不同产品团队同时在找人的状况,因此此时也是 HR 蒐集资讯来挑选合适的团队进行下一轮面试的重要关卡。
我遇过不只一次最后被安排面试的产品团队并非我一开始投递的职缺,甚至被转去面试不同国家地区的产品团队,或是同时面试同公司中两个不同产品团队的经验。
有些公司特别在意“文化契合度”,这部分可以上公司网站的 Career Page 看看公司在乎的团队成员特质。
3. PM 面试
时间:45–90分钟
承上,如果确定有进到 PM 面试的关卡,可事先询问 HR 这次面试的面试官姓名、职位、所属团队,然后自己再上 Google、LinkedIn 搜寻一下他的背景、待过的公司、在这间公司待了多久、目前主要的工作内容、有没有发表过什么文章等等,了解对话的对象,以及准备面试结束后可以询问的问题。
面试关卡除了聊聊过去经验外,最重要的是了解面试者身为 PM 的专业能力、核心工作方法,与实际情境的演练。
过去经验&个人特质
- 最值得分享/印象深刻/成功/失败的经验
- 在 XXX 团队中遇过最大的挑战
- 与团队(工程师/设计师)、主管、其他团队意见不合的经验
- 最喜欢/最讨厌的工作内容
- 你的主管/团队成员会如何形容你
- 建议先简单介绍自己负责产品的内容、使用者与商业模式,以及团队工作方式,帮助对方进入状况。你不主动说,对方也还是会问,毕竟若过去负责的产品并不是国际化、有知名度的产品,对方通常不会知道;若是产品的商业模式、使用者很特别,就更需要多花点时间解释一番。
回答问题时也可以多多善用 STAR 法则—— 情境 Situation、任务 Task、行动 Action、结果 Result 来清楚的架构想要传达的内容。
对方可能会问到非常细节的内容,也会问你当时为何这么做,所以面试前记得仔细回想(写下来更好)并准备多个案例来作为分享内容。最常被追问的问题是:“如果重来一次,你会怎么做?你觉得哪边可以做得更好?”因此除了清楚传达当时的做法外,也可以想想重来一次如何改进。
专业能力&工作方法
- 定义问题、分析需求、设计产品、优先级排序、上线策略、验证指标
- 团队合作、工作流程
这不是情境题,因此以过去的经验佐证才有说服力,面试官也才能从中了解你的决策脉络。再次发现常被追问的问题:“你觉得这个方法好吗?如果重来一次你会尝试其他做法吗?”
实地演练情境题
这部分也是为围绕在上一题的工作流程、问题分析、功能发想、排序、上线策略与验证指标等 PM 核心能力,只是会用假设的情境题来看看面试者如何从头思考与发想,并以一连串的追问与互动来深入问题核心。
- 请设计 XX 产品(给特定使用者)
- 很多使用者提出 XX 问题,你接下来会如何处理?
- 团队目标是提升 XX 指标数据,你接下来会如何进行?
- XXX 数据下降,你如何找出问题来源?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有哪些?
- 请分享一个喜欢/不喜欢的产品,他有哪些问题,你如何改善?
总而言之,良好的互动与沟通也是面试的一部分,随时询问面试官问题与回馈,他也会不吝啬的进行讨论、给些建议或疯狂追问问题,或在觉得不合理时直接提出疑问,这种类型的面试中会学到非常多东西!
重点不只是发想的答案本身,更是做事情的流程、逻辑、脉络,每个问题都没有标准答案,所以可以在回答的一开始先说明自己预计进行的工作方法与阶段,再分步骤说明做法以及内容为何。
4. 作业关卡(Product Challenge)
时间:3–7天
在我面试的新加坡团队中,超过一半的团队在面试完后有 Product Challenge 的回家作业关卡,通常会提供 3–7 天的准备时间,且要产出文件或简报。
虽然对方会说 3–6 小时内可以完成,但实际上都会做超久(将近10小时)(也可能是我太没效率),对于一边工作一边找工作、或是同时投很多公司的求职者来说负担很大,很痛苦!且有些问题我认为在面试关卡明明也能够测试出来啊!
但从公司角度,也许就是希望看见求职者实际工作的内容与成果;同时,求职者也可以了解这个团队的做事风格,以及未来可能会负责的专案样貌。所以如果写一写发现真的对这个产品题目没有感觉,也许可以再多想两分钟。
通常题目与上述面试情境题大同小异,最大的差异为通常会以该团队正在进行的产品为基础来出题目。好的题目除了提供基本资讯以外,也会告诉你这份文件、简报的用途为何—— 报告给PM主管以寻求资源,还是跟设计师工程师沟通的详细文件,因此选择对的沟通载具也很重要。
文件/简报内容通常包含:
- 工作流程
- 产业研究、市场研究、使用者研究
- 目标问题与需求分析
- 解法(优先排序、时程、指标)
- 其他想法,例如:若多了 XX 资讯会对决策或设计更有帮助、想问的问题、对产业或产品前景的想法
有些团队会在寄出作业题目后开启一个 Slack Channel 来让面试者互动或问问题,若你想要先缴交一份 beta 版本请对方看过给回馈再继续进行也是可以的;若没有的话,遇到问题也可以寄信询问团队,毕竟好的沟通也是这个流程的一部分。(良好的沟通就是PM工作的一部分嘛~)
若作业缴交后有幸通过关卡,通常团队会邀请你跟他们进行简报,参与者除了 PM 外也可能会有设计师、工程师、资料团队、营运团队等等。
在跟团队进行简报时要说明脉络,而非只是分享解法—— 我曾经被提醒说我现场分享的内容在简报里都有,希望可以听到更多我架构这个解法的过程。此外,事先也要预想 Q&A 会被问到的问题,或是想想自己可以针对这个题目多问团队些什么。
我通常会使用线上编辑工具 Google Document、Presentation 来制作我的文件或简报,其中一个好处就是交作业后可以请对方先留 comment 在上面,另一方面缴交后如果有新的想法还可以偷改(好孩子不要学),口头进行简报时也可以确保所有人聚焦在同一份最新版本的文件上。
5. 最终关卡
时间:45–60分钟
最终关卡每个公司状况都差非常多,可能是跟团队(包含工程师、设计师)聊聊天,或是与经理人、创办人、执行长谈谈公司文化与了解公司策略与方展方向,通常这个关卡比较像是互相观察和交流,最重要的不是被问问题,而是问对方问题来更了解这是不是个你未来真的有兴趣加入的产品团队。
虽然是海外求职,但并不是每个公司都会有 Onsite Interview 的安排,有可能线上搞定一切就送 Offer 直接叫你过去。但毕竟是移居海外,若有机会先到当地看看当然是更好,我在投递新加坡工作的过程中刚就去了一趟新加坡参加 Mind The Product Conference 顺便体验一周的新加坡在地生活。
另一种极端的最终关卡是进行为期一到两周的 Onsite Project 来全方位互相观察专业能力与团队文化契合度,通常为人数本身较精简、招募较谨慎的团队才会这样进行,海外招募/求职的成本对双方来说都不低,但要双方都有意愿一起工作一小段时间也是不容易!
台湾少部分团队如 Cardinal Blue (PicCollage) 针对工程师、设计师有这样的机制,我自己则曾经飞到日本东京进行 10 天的专案,产品新用户的 Onboarding Flow 进行研究与提出产品建议。因为是面对面的沟通,在这段期间可以要求对方提供部分数据、使用者回馈来做研究,有产出时也可以直接找设计师、工程师、主管讨论,甚至是与其他 stakeholder 如客服、行销、设计、技术主管互动。
总体流程大致至此,剩下的就是追踪每个职缺的进度与谈 Offer 啦~
关于一些英文口说的练习以及投履历的节奏,可以在文章内看到更详细的内容!
产品经理海外求职攻略:履历、面试、实作流程大公开!
https://pse.is/JLT6H
在这里也放上跟我一起写文章的伙伴在新加坡旋转拍卖面试的超详细分享!
https://pse.is/J44KH
希望这个分享对有兴趣到海外发展的PM有帮助,
也很欢迎大家给我们回馈~
※ 编辑: annedoo (110.28.198.33 台湾), 07/06/2019 23:14:45
※ 编辑: annedoo (110.28.198.33 台湾), 07/06/2019 23:18:56
作者: fusen80 (fusheng)   2019-07-07 10:59:00
优质好文,推!
作者: kakakakakaka (ka)   2019-07-07 11:28:00
谢谢分享!
作者: SmallDruid (小d)   2019-07-07 17:09:00
推一个
作者: alloha (lindachiou32)   2019-07-07 17:52:00
实用~
作者: CuteAmi (我只是一个地球人)   2019-07-07 23:35:00
推推~~~~~~^_^
作者: FourZero (亲爱的路人)   2019-07-08 23:15:00
写得很详细 推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