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白米炸弹客到248农学市集─专访杨儒门
本文网址:http://www.seinsights.asia/story/257/5/2045
文、图/张简如闵
“我正在寻找,寻找上帝开启的一扇窗,一扇农民的未来、孩童的希望,如果你知道在哪
,请告诉我。”在狭小的牢房中,那个被媒体称之为“白米炸弹客”的杨儒门一字一句写
下他的狱中书,记述那段从寻常的农家子弟,以惊人之举跃登全国头条的心路历程。在他
笔下穿插的回溯与自我辩证中,有着对政府行为的愤懑、不解,以及对土地、家园最深切
的关怀。
以炸弹客的形象为人所知的杨儒门,十年前因不满政府加入WTO的政策,而策划17起白米
炸弹案而锒铛入狱。过程中,他一而再、再而三的,透过陈情、投书的方式期许农民的声
音能被听见,却一次一次地吃闭门羹,终感心冷、失望。眼看无法循正常管道陈情、表达
立场,他自制白米炸弹放在台北各处,将对政府的呼吁黏贴在炸弹上,让民众、媒体、非
营利组织与政府看到了他的行动,并进而产生了对于农业面临自由经济的反思。
杨儒门在他的著作《白米不是炸弹》一书中写道:“白米不是炸弹,何以背负如此大的罪
。在脱下现实主义、社会运动、反全球化、WTO、老农热死在田里或学童付不出营养午餐
费等沉重字眼之后,我看到的是一种真诚的浪漫。一如我们剥开沉重稻壳,指间剔透的白
米,像是农人的汗水般闪亮。”冲传体制的过程中,他累积了许多伤痕与顿悟,不变的是
他心中对于农业的美好想像。
十年后的今天,“白米炸弹客”的故事被搬上大银幕,于今年四月上映,在沸沸扬扬的
318学运落幕之际,为台湾长期面对的农业困境,开启了公民关注、讨论的契机。“这部
片所要呈现的不是我这个人,而是农业这个议题。”杨儒门说,《白米炸弹客》的导演卓
立、监制李烈因为关心农业议题而拍摄这部片,希望透过电影的方式,让更多人意识到台
湾农业面临的困境。他表示,其实拍这部片根本不用经过他的“允许”,因为这部影片核
心触及的是对农业困境的反思与关怀,而不是他这个人物本身。
经营“248农学市集”是杨儒门出狱之后,六年多来努力耕耘的成果。回想起自己从白米
炸弹客转而投入农学市集的过程,杨儒门说,一个人到了人生不同境界自然会有截然不同
的“视野”。他从一个来自彰化二林、由祖父母拉拔长大的农村子弟,蜕变成今日可以大
谈日本经营之神稻盛和夫的经营理念、在台北各处号召农友投入生产友善环境的有机蔬菜
,希望他们参与“农学市集”,鼓励他们直接与消费者互动,推广好的农产品。
在经营农学市集的过程中,他认为找到一个稳定的商业模式相当重要,“走出来面对市场
吧!”他指出,当前台湾尚未出现一个他认为可以向国外一样稳定、长远运作的社会企业
,在他的心目中,所谓的“社会企业”,就是要具备公益的目的,又要比一般企业做得更
好。
六年来他不断与农友的互动与沟通,教导他们如何从传统的耕作方式转型,进而提供给消
费者无毒、有机、友善环境的作物。农学市集的模式也逐渐扩张,看到有愈来愈多农友愿
意自主地走出来,与消费者直接沟通自家产品。除此之外,他也在天母、板桥、大稻埕
......等地设立农学园,让农产品有实体的店面通路。
杨儒门笑着表示,过去和现在虽然在做看似很不相同的事情,但他的心态却没有多大转变
,同样都是本着希望台湾农业变得更好的念头,他笑着说:“我当白米炸弹客是这个模样
,今天也一直是这个样子。”他认为,台湾农业的未来是有机会的,剧变的全球气候,以
及近来的食安风波,都使得消费者愈加重视自己饮食习惯、愿意尝试与以往不同的农产品
,他相信透过大众消费习惯的改变、鼓励青年务农的行动,台湾的农业将能走出一条新的
道路。
==============================================================================
【你可能也喜欢哪几篇文章】
‧社企新闻懒人包 (10/07-10/20)
http://www.seinsights.asia/story/1217/795/1581
‧新世代社企“这个梦做得值得”
http://www.seinsights.asia/story/905/794/923
‧[新闻] 淡水捷运农学市集 卖菜也卖故事
http://www.seinsights.asia/news/131/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