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年轻“米虫”变行销精兵的新企业
本文网址:http://www.seinsights.asia/story/573/14/1162
文:金靖恩
本文同步刊登于商业周刊《公益是门好生意》专栏
谁说实习生只能负责端水、倒茶、key资料,分摊那些老鸟没时间处理的杂事?在英国伦
敦一间废弃的钢琴工厂(现为Livity行销公司办公室),每天总是一派闹哄哄的景象—一
群辍学、失业、没事做的年轻人围着电脑,和英国行销业界的佼佼者开会,讨论各种天马
行空的创意点子。
他们负责的业务包罗万象,有杂志、TV Show、和全国性的公益活动;他们的客户则囊括
了Google、Sony、MTV音乐台、与BBC电视台等超级大企业。这是Livity,一间每天与年轻
人为伍,年营业额高达400万英镑的整合行销公司。
把“米虫”变黄金
Sam Conniff和Michelle Clothier是Livity行销公司的共同创办人,他们在创业前都有扎
实的行销底子—Sam曾经创办一间从事广告宣传业务的小公司,而Michelle则担任过几个
大品牌的行销代理。他们热爱自己的工作,但总有些时候,脑海里会不时闪过一个念头:
我的行销专长与人脉除了能帮大老板赚钱之外,还可以为这个社会做点什么?
在2001年,Sam和Michelle所处的兰贝斯区(Lambeth,位于伦敦南方)是伦敦青年失业率
最高的地区,未就业、未受教育、未接受培训的年轻人比比皆是。在这样的时空背景下,
Sam和Michelle创办了Livity整合行销公司,提供大量实习机会给这些无所事事却精力充
沛的青少年,成功把一般大公司不爱的“米虫”转变成Livity最重要的秘密武器。
在Livity,年轻人不只是空谈创意,而是真枪实弹地参与青年杂志与电视节目的编辑与企
画,其中最关键、并带领Livity打开业界知名度的专案就是《LIVE》杂志的经营。
英国的《LIVE》杂志原本由政府编辑,目的是向年轻人传递职业咨询与健康的两性关系等
讯息。但在2000年初Livity接手经营权后,他们一改过去“向青年人传递讯息”的单向沟通模式
,而是广泛听取年轻人的意见,让他们主导杂志的编辑与经营方向。
在编辑杂志的过程中,这些实习生不仅获得扎实的实务经验,甚至有机会接触一系列主流
主流媒体(包括《卫报》、《Time Out》杂志、《时尚》杂志等),接受专业媒体人士的指
导和培训。
目前《LIVE》杂志的主编年仅22岁,时尚主编19岁,而3位音乐专栏的主笔皆不到20岁,
但这本由青少年所编辑的杂志在全国的发行量却已超过5万份,读者估计超过15万人,是
Livity打响名号的代表作之一。
除了一般行销业务之外,Livity也将营收的25%作为弱势青年的补助金或奖学金,并致力
于发起各项培训青少年的公益活动。2006年,Livity与国际唱片业的巨头共同创办“
Music4Good”音乐人才培训计划,联合了环球、Sony、EMI、与iTunes等唱片公司,一方
面为英国的音乐产业培育人才,一方面也协助青少年在音乐市场就业、找到自己的舞台。
目前该计划所培育的青少年,其就业率已几乎是100%。
创办十多年来,Google、Nike、Blackberry、和 O2等以青年市场为主体的公司接连成为
Livity的客户,再加上《LIVE》杂志的广告版面收入,让Livity从最初仅一万多英镑的创
业基金,发展到年营业额约达400万英镑的规模。在青年培训方面,Livity也有相当显著
的成效,光是《LIVE》杂志每年就为一千多名年轻人提供指导,并让将近100位的边缘
青年重新接受教育、培训或就业,成为行销界的明日之星。
回首十多年来的长期耕耘,Sam说到:“我承认,有时你真的很难相信这些年轻人其实具
备极大的潜能,但我跟你保证,有时候这些愈难用眼睛看见的事,反而愈值得一试!”
作者简介
金靖恩,毕业于台湾大学工商管理学系,现职MOTHERHOUSE行销企划,身兼社企流的编辑
。由于心中有个创业魂,从小就是个有梦想的人,做过插画家、音乐家、烹饪家等白日梦
,也许未来有一天会再做一个“社会企业家”的美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