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台湾足球史话:1954年马尼拉亚运

楼主: Torres09 (托雷斯)   2017-08-06 16:28:31
先前由于课业因素,整理了中华民国在大陆时期与迁台早期的报章杂志
鉴于台湾早期足球研究的缺乏,大部分人对于足球在台湾的发展较为陌生,
故在这边分享部分整理出来的资料,如果有任何意见欢迎指教。
在这边因为文章脉络的关系,对于中华民国、台湾、大陆地区等用语会有区分,
以方便阅读,若有涉及意识形态的部分,请大家多多包涵。
在这些资料可以简单的看出台湾足球的发展脉络以及组成成分可以简单分成
1.中华民国迁台时来台的大陆人民(主要以军方为代表)
2.日本统治时期在台湾的台湾人
3.代表中华民国代表队(自由中国、台湾、福尔摩沙或其他当时的不同称呼)的
华人(中国人、东南亚华侨、香港人、海外中国人或其他你能想到的称呼)
但在当时的政府观念下,大家都是中(华民)国人,不用分太细。
[背景]
早年中华民国曾经拥有远东足球王国的美名,这是由于从1913年开办以来的远东运动会,
中华民国除了第一届足球赛事败给菲律宾外,在余下的九届比赛完成九连霸的佳绩。
虽然该项赛事多数时间只有中国、日本、菲律宾三方参与,
但对于长期积弱不振的中国可以说是莫大的鼓舞,
甚至在1930年与日本并列冠军的时候还被足球界视为奇耻大辱,
可以说当时在远东地区是打遍天下无敌手。
而球队最重要的组成球员为香港的球员(以南华为主,还有上海天津等地球员)
在早年《申报》的报导也认为不用选拔,直接派香港球员去比就会赢了,
直到1930年代上海足球发展起来后,才有选拔的呼声,
到了1936年柏林奥运时才拥有相对正式的选训制度,
并逐渐发展出一套以赛代训的国家队练兵模式。
这边补充一下,当时对于球员的身分认定不一定是看出生地,
有时候是祖籍、有时候是看参与的联赛,
如有“球王”、“球怪”之称的李惠堂就有广东梅州五华人、香港出生的香港人、
代表华东或上海地区出赛全运会的上海球星等不同身分。
可以看到当时对于球员身分的认定相当笼统,
更重要的反而是球员的代表地区以及是不是具有业余资格
(这个相当重要,上海在1935年甚至有反对球员职业化的呼声)
[国府迁台后的两岸情势]
在当年国民政府刚来到台湾的1950年代,
当时还被认为迁台只是权宜之计,故不宜将资源大举投入基层建设,
也因此凡是建设球场、举办国际赛事等艺文活动通通都会被打枪,
在战争期间被盟军轰炸的体无完肤的体育设施也因此鲜有恢复的机会。
但当时在国际上已经开始出现两个中国互争正统的代表权之争,
最早在1952年的赫尔辛基奥运就已经开始。
在基于汉贼不两立的理由下中华民国代表团退出奥运,
而闻讯派出观察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团也只刚刚好赶上闭幕,
无法参与该届赛事。但国际赛场的角力从这时便开始展开。
而双方也把目光放到号称革命之母的海外华侨,
透过争取海外华人的支持来增加自己的正统性。
至下一次正式的国际赛:1954年马尼拉亚运,
台湾的中华民国政府更积极组织海内外华人参赛。
[1954年马尼拉亚运]
这边因为没有足协的档案直接佐证,
只能用《联合报》、《中央日报》等资料进行侧面描写。
早年海外这群老华侨大多认为台湾的中华民国政府是正统政府,
而中国共产党只是作乱的土匪,因此对于台湾这边自然较为同情,
也因此早年自菲律宾访台(劳军)的华侨络绎不绝,受到政府高度的重视。
另外当年除了随着政府撤退来台这条路线,
也有不少人逃入香港,
比如1952年访问台湾的香港“光华”足球队
这只球队的主要支持者是上海商人王志圣,
球员多是解放前上海联赛实力最顶尖的“青白”、“东华”两队逃到香港的球员组成。
当时香港也充满许多中国内地出生的运动员,
这批香港球界的球员自然也成为拉拢的对象(毕竟足球当年是“国球”)。
在“光华”访台的三场比赛中,分别以悬殊比数打爆北市联队、空军、海军。
由于FIFA与国际奥委会一样于1952年都同时承认两个中国,
而香港又有资格参与1954亚运,因此拉拢香港球员具有相当的意义。
所以台湾体育会足球协会(后变为足球委员会再改组成足协)就把脑筋动到身在香港的球员
身上,但由于无法肯定香港球员能否参赛,最早公布的足球选拔方案是以新加坡、马来
亚、越南、泰国等地的华侨为主。
首先,为了拉拢香港足球界,
台湾方面抱腿抱满的任命住在香港的李惠堂为国家队总教练,
并任命他为选拔委员,而同样住在香港的沈瑞庆、王志圣也入选筹备委员与选拔委员。
在1953年紧锣密鼓筹备的同时,海外华人球队来台湾的次数也逐渐密集,
包含菲律宾“电光”、“闪电”,香港“光华”、“南华”、“杰志”,
其中最特别的当属曾多次代表早年中国足球的“南华”。
1953年下半年,为了庆祝双十国庆,足协邀请“南华”、“杰志”两只球队来台,
而“南华”在台的花费均由足协统一包办(当时的政府哭穷,但在这里很大方),
“南华”飞抵机场的时候,带队的筹备委员沈瑞庆也当场发表演说道:
“如有可能,南华愿意代表自由中国参加亚运。”
随后“南华”在台湾进行多场表演赛,与菲律宾华侨和台湾球队互有胜负的情形不同,
“南华”横扫当时军方所属的所有球队,
可以说把当时政府有概念的台湾球队通通打趴在地上,
《联合报》社论直接撰文痛骂台湾是足球落后地区。
在“南华”、“杰志”访问期间,亚运的选拔委员会也陆续公布选拔方案,
早先因传言统一在台湾选拔,所以“光华”预先留下5名球员参加选拔。
而原定于9月底举行选拔也刚好因雨延期,
10月中选拔委员会公布选拔改采分区选拔的方式,
预计选香港12人、台湾4人、马来亚与菲律宾各2人,并附有但书香港球员可以多选。
到了隔年1月确立香港选12人,其他地区选4人补充的方案,
最后香港地区选出17人,台湾地区则选出4人,
台湾地区又有2个球员是当时“光华”留下的球员,
而土生土长的台湾球员只有守门员徐徽博一人。
在这次选拔过程中确立了往后以香港球员为主的选拔方式,
而其他地方的华侨则来到台湾进行选拔以做补充,
但往后国际赛几乎都只使用香港地区的球员,
如1956年奥运及亚洲杯时已不见征召台将之讨论。
这可能是因为中华民国想要扩展它实质拥有的体育领域,
也可能是急需争标进行政治宣传的政治目的,
由于没有进一步的资料佐证,无法有一个明确的答案。
而由球王李惠堂执掌兵符,香港名将姚卓然、莫振华等为主力组成的中华队一路过关
斩将,先以3比2小胜越南,再以4比0大胜地主菲律宾队,又以4比2斩落印尼,
即使李惠堂在比赛中跑去当播报员转播赛事不在场中指挥球队,
中华队在决赛时仍然不费吹灰之力的以5比2轻取韩国,
赢得当年中华民国唯二的亚运金牌。
香港球员在亚运后直接飞回香港,并未在台停留,
至6月13日台湾方面才在体育界呼吁下成立筹备会邀请代表队回国,
可以看到当时的香港球界与台湾社会关系其实相当淡薄。
而当时的台湾社会基层足球在国家队选拔过程难见其踪,
这跟当时的社会背景也有关系,
除了省运会,台湾社会球队罕有正式比赛的机会,只能进行零星的友谊赛,
加上缺乏适合的场地,因此在1940年代至1950年代初逐渐消失,
而被覆蓋在国家队光环之下的基层足球问题到了1958年才开始受人注意。
参考资料:
1.《申报》、《大公报》、《联合报》、《中央日报》
2.李峻嵘,《足球王国-战后初期的香港足球》,香港,三联书店,2015。
作者: Yenfu35 (廣平君)   2017-08-06 23:10:00
头推
作者: Seiran (它它)   2017-08-07 00:09:00
颈推
作者: sue5566 (56不能亡)   2017-08-07 00:20:00
胸推
作者: JJMAYER (JJMAYER)   2017-08-07 01:51:00
作者: MarvinBagley (巴格利)   2017-08-07 12:37:00
作者: giogibyeie (giogibyeie)   2017-08-07 17:37:00
用心,推
作者: MilchFlasche (实践才能发光)   2017-08-07 17:40:00
推期待续篇(1958发生什么事呢)
作者: a89512ro (Balo)   2017-08-08 02:37:00
推政大托雷斯
作者: yllib311 (Mr.Bean)   2017-08-08 17:59:00
强者我同学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