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罪]何春蕤针对二审判决之声明

楼主: pur (我是GAY)   2004-09-16 07:52:17
动物恋网页连结一案,台湾高等法院于2004年 9月15日上午驳回检方上诉,维持
一审无罪判决,本案二审定谳。
http://sex.ncu.edu.tw/animal-love/highcourt/parent.htm
■何春蕤给所有家长父母的一封信
2004-09-15(欢迎转载转寄)
本人的动物恋网页图片连结一案在媒体有很多的报导,因为“兽交”这个耸动话
题而制造出许多恐慌与不安。但是事件的真相究竟是什么?我们要如何面对似乎
正在快速变迁的世界?每日层出不穷的性新闻究竟代表着什么?这对于我们的家
庭、子女与亲子关系的影响是什么?这或许是很多家长父母十分关心的问题。
动物恋网页事件的本质,就是在一个学术网站内作为图示的两个图片连结被认为
是“散布猥亵”。其实,只要是明理的人就知道,在各类色情材料垂手可得的今
日,告发团体却大张旗鼓地检举一个学术网站,这根本就是借题发挥、另有图谋
,她们利用的正是大众对于兽交的恐怖想像与对于我们网站的陌生无知。现在全
案审判结束,虽然在过程中认定了我们网站资讯的学术性质,然而告发团体所煽
起的道德恐慌也已经造成了人心的浮动和社会资源的浪费,因此我觉得有必要和
那些一听到有关网络资讯的耸动报导就气急败坏的家长们进行一些沟通。
最近几年,因应全球竞争力的提升,国家政策积极鼓励科技的发展和网络的扩散
(还记得教育部的三百万人上网运动吗?),新的资讯管道和人际互动有了长足
的进展,在科技教育和网络生活中逐渐成长的年轻一代已经成为未来国家创意和
竞争力的重要承担者。然而这对许多没有跟上脚步的家长成人而言,却形成了被
排挤、被剥夺管教能力的感觉,网络看似无远弗届的存在也使得许多家长忧心忡
忡,深怕孩子会因为在网络上接触到不当资讯,脱离父母管辖而被带坏。出于过
去忌性的文化调教,父母们更担心子女会因着情欲上的好奇或者被坏人引诱而一
失足成千古恨。这种关心子女发展和安危的焦虑,于是形成了道德恐慌的温床,
以致于一听到耸动报导或者被保守团体危言恫吓,许多父母便立刻非理性的抓狂
起来,甚至主动要求社会紧缩资讯和言论。
这种出于亲情的忧心其实很可以理解,过去政治高压年代的父母也曾经经历同样
的情绪脆弱恐慌。由于大环境中的思想箝制,许多言论或立场都很容易被视为干
犯政治禁忌,都有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甚至被逮捕监禁,因此当年的父母们对
孩子的言论活动和人际接触总是耳提面命,严厉管理,深怕孩子因为交错朋友、
走错路而陷入万劫不复甚至连累家人的境地。当少数老师或人权斗士积极捍卫人
们阅读左派思想、台独思想、共产思想的资讯自由时,周围的大众几乎都避之唯
恐不及,忧心这些人对子女的不良影响。当然这样的忧心也并不是过虑:当一个
社会只容许极度狭窄的思想路数和行为实践时,所有其他思想路数和行为实践都
会被视为偏差和错误,也难怪父母们忧心忡忡。
有幸的是,在那个高压的年代中却有少数家长看穿了这种恐怖统治。这些父母不
再汲汲以限制子女的自由来保护孩子,反而把这种对子女的忧心转化为积极改造
社会的动力,以便创造一个不必再提心吊胆管束子女行动与思想言论的社会空间
。历史证明他们的努力最终改变了那个让思想异议者被当成偏差、被污名的宿命
,而这些为子女开路的父母正是台湾民主化过程中的重要动力。
目前我们面对的是另外一种高压的年代。虽然身体欲望已经成为社会文化中处处
可见的存在,虽然性别和性倾向已经逐渐展露了多元的面貌,但是整体社会却仍
然固守着非常狭窄的观念和成见。许多人还是根深蒂固的认为非男即女、单一伴
侣、异性恋婚姻是人生唯一的路途选择,以为要是偏离了这些基本公式,子女的
人生就会悲剧以终。因此许多父母抱持着谨慎的原则,以保护的心态来矫正孩子
在性别或性上面的“偏差”,更戒慎恐惧的以为这些都是外在影响的结果,因此
主张必须净化社会资讯,阻绝子女的交友之路。
殊不知,造成子女的人生路途难走的真正阻力,正是因为这条“正常”的路太过
狭隘难行;一旦人生的“正常”之路只有一条,就如同社会的“正确政治思想”
只有一种时,所有的子女都很容易在这个严厉的要求之下“误入歧途”。
面对这种社会,父母的责任不是去要求警察法官打压所有的“性不正常”、“政
治不正确”、“性变态”、“思想有问题”,而应该去打破性单一价值的迷思,
去承认各种性行为与性偏好的平等价值。毕竟,不论今日父母如何严厉教养子女
,许多子女总是会从事婚前性行为或未婚怀孕,总是会成为同性恋或跨性别,总
是会看色情刊物或劈腿恋,总是会有恋物或其他性癖好──每个人都会有她各自
独特的情欲需求和选择。异类子女不会是少数,污名手段只会加深其痛苦而无法
改变他们,父母若是坚持“我的子女不会这样,不可以这样,不应该这样”,那
只不过是加入迫害其子女的行列而已。
要求孩子谨守他们无法接受的性别或性倾向,只会创造更多的不幸和悲剧而已。
要求净化社会空间,封闭资讯管道,就只会延续严厉的、无情的、恐吓的、不容
异己的心态而已。
保守的道德是不容异己的、严厉的、无情的、恐吓的。如果你是一个爱护孩子的
人,请你三思:你到底要养出什么样的孩子?是虚伪隐讳、内心充满痛苦压抑的
孩子?是蒙昧无知但是自以为义、排挤异己的狭隘人格?
在动物恋网页事件的渲染力不断扩张的时刻,我不只一次在市场、在街头、在电
梯里遇到一些不知名的父母,她们总是悄悄的贴近我身边,对我说:“何教授,
谢谢你,你的努力让我的孩子多有了一些空间。我支持你。”而我觉得,是这些
无名的父母对异类孩子的支持和护卫,才抵抗了社会污名的继续扩散,也使得社
会维持了一定程度的理性和宽容。这些父母正在用最积极的方式爱护他们的子女

对于某些性的贬低污名往往来自根本的无知,所以我们需要更开放的性资讯与更
深入的性研究,我们需要建立对各种性形态的理性认识。不过,真正的性学术知
识不是复制社会既定的成见,而是显示既定成见的错误不足与无知歧视。作为现
代父母,我们需要有支持学术自由与资讯自由的视野,而不是听到像兽交或网络
等等新事物的相关资讯就抓狂恐慌。科学的启蒙价值正在于批判常识成见,因此
学术研究的自由有助于形成一个价值多元的社会,这样一来,想利用制造道德恐
慌来操作获利的人也就不容易得逞了。
今天,所有的父母家长都必须认识到:只有在一个更自由开放的环境中,在一个
平等与理性看待各种性行为的文化中,在一个不再只有一条正路的多元社会中,
父母才不用忧心自己的子女误入歧途,父母与子女的代沟冲突也才有可能化解。
毕竟,真正尽责的父母应该不是把塑造儿女价值观的责任推诿给警察和法官去推
行全社会必须一致遵行的价值观,而是尽力使孩子免于狭隘的眼光、仇视的情感
、简化的思考、封闭的人格、自以为义的严厉,这些都不利于孩子的发展与社会
的氛围。明智理性的父母不能不三思。
http://sex.ncu.edu.tw/animal-love/highcourt/colleague.htm 
■何春蕤给学术界与文艺界朋友的一封信
2004-09-15(欢迎转载转寄)
今天促使我写这封信的动机,不仅是我个人因为动物恋网页连结而遭到起诉与司
法审判,还有许多类似的压迫事件在在都显示此刻学术界与艺文界所共同面临的
一个重大威胁──也就是宪法赋予的学术自由与艺术自由在民粹压力下越来越缺
乏保障。
近年来,不管是华山艺文空间的展演或是大专学生社团的身体创意活动,艺术自
由在涉及敏感题材与前卫表现方式时,不但在公众之前、公共空间中、或网络上
的展示每每遭到质疑,即使在室内严守十八禁的情况下,主管或主办或赞助单位
往往也会因为媒体的报导而饱受压力或踌躇考量,更有保守人士积极质疑公家单
位对前卫艺术的赞助或出借空间。
在另一方面,学术自由所面对的威胁,不但来自“学术的社会责任”或“学术自
由不能无限上纲”这些通俗说法的侵蚀,也来自学术的行政单位受制于教育部官
僚而后者则往往臣服于民粹民意的压力。在民粹的学术管制下,不但政治与性的
议题首当其冲受到压抑,很多其他学术研究议题也难以幸免(假设有人发现大麻
或摇头丸具有多种医疗健康效果,这种研究发现势必也会遭到挞伐)。
学术自由与艺术自由的基本精神,原本就建立在学术与艺术都属于独立自主的领
域。民意或多数决并非学术与艺术两个领域内操作的原则,不论君主或民主,都
不能决定何者为真、何者为美。
事实上,作为一种理性的批判活动,学术自由必须是绝对的价值,因为理性必须
能够绝对自由的表达与被批判、而无理性以外的限制;理性只受理性本身的限制
,因此只有学术同侪(即,任何使用学术说理方式者)才是适切的学术批判者。
不能用群氓或警察来对抗一个专家的偏见成见,而是用另一个专家的意见。易言
之,对一种学术意见或艺术呈现的质疑,也只能以另一种学术意见或艺术呈现来
提出,而不能由外在于这些领域的力量来取代说理。如果学术圈、艺术圈不能进
行自我的内部批判,如果学术或艺术遭到来自外部的控制打压或内部的垄断把持
,那么这就意味着学术自由和艺术自由遭到了威胁。(当然,学术只是在真理评
断这个层次才作为独立自主的领域,学术或艺术的生产可能是和群众、国家、企
业等等有机共生的,因此对于学术或艺术的理性批判可以更后设地针对学术与艺
术真理的生产过程、典范默认等等。)
另外,就所谓“学术的社会责任”而论,即使我们不谈“反蒙昧的启蒙”(也就
是对既有意见或常识的批判),不谈“追求解放的知识”(也就是反宰制的知识
),而只用最低标准来谈“坚持追求真理”,那么,就算我们诉说的真理有可能
会摧毁传统的社会道德基础、有可能会冒犯大多数人的情感与伦理观──就像当
年在西方社会提出进化论(被认为会摧毁西方人的信仰与道德基础)一样──对
自己的专业负责的学术人还是必须坚持追求真理。艺术自由在很多方面也可以循
著类似的理路来理解。
上述学术自由和艺术自由的理念与实践固然清晰,然而学术人与艺术人往往在行
政官僚、国家、媒体、群氓民粹的庞大压力下,被弱化而被迫步上媚俗、噤声、
粉饰、退缩的道路,严重挫伤学术和艺术的活力与批判力。晚近教育主管单位花
费巨资进行学术网络管制检查,侵害学术人的知之权利与蔑视大学师生独立判断
能力;许多外文学术论文仅因为出现特定字眼就被筛检而被禁止阅读。学术自由
可说是荡然无存了,而这则意味着一般人的资讯自由与言论自由都遭到了剥夺。
面对各种来自外界的非理性压迫,学术人和艺术人要如何维护自主尊严,要如何
呵护思辨活力,要如何抗拒道德挂帅的判断,这是所有学术人和艺术人共同的课
题。
http://sex.ncu.edu.tw/animal-love/highcourt/socialmovement.htm 
■何春蕤给社运界朋友的一封公开信
2004-09-15(欢迎转载转寄)
社运人士面临司法审判,从过去农民运动、工人运动、环保运动等等便陆续不断
,这是社运与国家强权对立之下难以避免的宿命。动物恋网页超连结被起诉,在
这个充满各种政治受难者的不正义社会中,算是很平常的事。但是近年来,从事
性运的朋友们在法院门口的抗议发声场合也多了起来,以往在校园座谈或记者会
中针锋相对的双方辩论,逐渐转变为主流的一方援引国家机器将边缘的一方送入
法庭。由于这个现象直接攸关社运伦理,也关乎台湾公民社会的前途发展,所以
引发了我写这封信。
2004年 6月25日动物恋网页连结一审宣判无罪后,当初告发的领衔者“中华民国
出版品评议基金会”立刻发表“建请检方上诉”的声明,并号称是代表社运以及
妇运、家长与宗教界的二十多个团体发表意见(联晚20040625)。值得警觉的是
,在很多的不同议题上,这些团体也时常策略性地以妇幼团体、社福团体、社运
、妇团、公民团体、媒体监督等名称面貌出现,这是否意味着从1980年代开始发
展至今的台湾社运脉传已经被这些检举告发团体所接收了呢?从社会影响力与组
织规模和财力大小来看,如果告发团体代表了社运,那么它们确实是社运的主流
!然而这种演变的结果难道不值得我们分析吗?
我和这些检举告发团体的观点差异与长期辩论是众所周知的,从台北废娼争议到
九月堕胎潮到言情小说到网络援交讯息入罪。过去双方的“文斗”从来没有触及
到动物恋与人兽交这种相当冷僻隐晦的议题,但是当台湾媒体在“苹果化”的过
程中为了挖掘并制造耸动新闻题材而将动物恋网站图片连结曝光时,这些检举告
发团体立刻见猎心喜,认为是一举除掉其辩论对手的好机会,所以串连起来将我
妖魔化,不但放话说我不适任大学教师,并大张旗鼓地请出立法委员曾蔡佐美、
国策顾问许文彬等人在立法院记者会后集体举布条到地检署按铃告发,要求以刑
法来治我的罪。从诸多迹象看来,这个举动并非以扫荡色情为目标(否则为何放
过网络上成千上万的色情连结),而是想直接透过污名丑化让校方解聘我,剥夺
我作为现代个人在物质及社会方面的生存基础,也借此制造社会言论的寒蝉效应

更值得深思的是,告发团体在对付公民社会内不同理念的个人或团体时,所采取
的方式竟然不是理性辩论(所谓沟通理性),而是援引国家暴力来将对手彻底歼
灭,迫使对方噤声沉默甚至消失。这种手段过去一直是国家权力对付内部异己以
及外部敌人的方式,如今自称代表社运的告发团体竟然采取这种手段,显示告发
团体在整体社会结构中的权力位置,其实根本就是接近国家而远离市民社会。或
者更精确地说,它们乃是国家权力渗入市民社会,与市民社会深切结合的产物。
过去国家未必能干预市民社会的自我调节,而今日,新的权力技术已然出现,国
家也因此得以深入社会文化领域与生活世界,这个趋势显示国家与市民社会的二
分架构已经不足以说明台湾社会现况,而需要我们认真看待其新的权力布局与权
力技术。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