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 那些回应背后

楼主: dayend (神無月)   2021-07-12 14:33:42
所有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中,
能引发回应背后的所有动机,都是因为让阅读者产生了某种“共鸣”。
无论你怎么看待“共鸣”这个字眼,它对我而言是中性的,不特别好,也不特别坏,
只是一个现象。
赞成和反对,都是共鸣的一种。
而产生出哪一种类的共鸣,取决于阅读者人生里害怕的、喜欢的与各式各样曾经交叠
在生命里的经验。
那些造就了我们的生命脉络有好有坏,也触发着我们对这个世界各种现象的表态,而
站在世界面前我们呈现以哪种姿态,那或多或少其实也就定义了我们是怎么样的人,
无论在虚拟或现实中都是。
我们关心我们最欢喜与恐惧的,而那些欢喜与恐惧可以总结为“重视”,无论我们自
己有没有察觉那些在乎,会透过对事件产生共鸣而凸显出来。
(失语症复健,太恐惧失语,我真的认真思考各种词汇与其和人生间的关联。XD"
没办法,我在自我疗愈,透过观察自己拯救自己。最近我发现我挺爱台湾的。)
善于单向思考、容易被文字扇动的阅读者,也容易忽略文字表象与现实之间可能的差
距、分不清真伪、坚定地信仰著自己信仰的意识,改变认知就是这么简单的,跟幸运
地能信仰宗教者一样,一瞬间信了就信了,不再需要其他理由,我觉得那是很幸福的
事,简单干脆地找到方向,然后不再需要苦苦挣扎地多方检视对错与是非,那么单纯
而绝对地就找到了自己的群体和归属,始终很羡慕这样的人们,我好像总是缺少一点
点运气去与那些团体、团队或思想意识为伍,于是总是很孤僻地存在。哈!
**
共鸣,无非是引起一种注意,无论是被讨厌或被喜欢,都属其中。
因此,
无论你愿不愿意、爱不爱或承不承认,要知道即便是恶言相向,都得是曾受到吸引,
才有了回应以自己的感想这样的过程。
你曾被吸引,你重视、你在乎、你表达自己,无论你回应了什么,那个回应本身就是
你对于你回应的项目产生共鸣的证据。
这大概是人性里很奇妙的一些部分,想起自己在二十年前在BBS全盛时期选来当题材写
的论文,探究关于网络虚拟ID的人格化、神格化与失格;终究回归到反映最基本的人
性。无论是被遮掩或放大,总有一群人,一年又一年流转、来去,换了一个又一个ID,
做着著几乎没有不同的事,数十年过去,组成换了又换,许多价值更迭了又更迭,
没有变的居然是一个中心思想:
对于极有可能虚拟的一切,
“认真了就输了!”
我以前非常不认同这句话,因为我是个比较认真的人!我这类人就是当年大家会不断嘲
讽的那种“认真魔人”,对人类生活百分之九十的事件,基本态度都认真以对!是挺无
趣的家伙。但我此刻我却同意了这句话,发自内心的。
总是很“双标”的在推翻过去的自己,因为真的“时空背景不同”,我发现也意识到自
己手边握的可选择的截然不同,而我对自己的期望只是很简单地,莫忘初衷。可以换车
、换房,但不要忘记自己本质好的那面,不要忘记曾经答应自己不要成为哪种让人讨厌
的大人,不要忘记没有人为另一个人付出是应该的,不要忘记任何时候都尊重这个世界
存在的各种不同,而我竟然发现,在保有自己的过程里,省思与反省存在的双标,是必
要的。
早上跟老伴一起陪父亲去打疫苗,父亲一直不希望体弱多病也正在对抗病的我出门,但
,说实在的有点"无法想像"老伴和父亲两个人相处会多干(哈),所以还是就跟着去了。
得到很多人的指引帮助,也听到很多父亲同龄者对疫苗发出的各种想法与言论,有些甚
至听起来是让人担忧害怕的,但只听到父亲缓缓地且微笑着跟所有他同龄层的人说
“谢谢你批评指教!”
我忽然感觉到自己的稚嫩,才有了这一整串省思。理解到所有的批评、指教全起因于
“曾有过共鸣、共感”,那是超越评论本身的另一种价值。而遗憾的是,群起攻之的霸
凌、无限上纲煽动,总是让我们在自我防卫里迷失了看见人与人之间可以存在的更好相
处模式。
那么,
是不是真的该把“输”当成一种常态了?
如果,
越来越多人认为虚拟世界里论述著的一切真的就是事实,且牵动真实人生!?
不那么认真,输了吗?:)
作者: beegees ((比吉斯))   2021-07-13 20:03:00
.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