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f14mp5 (å±…éš±)
2025-07-19 14:35:05台湾官方的行政院曾表示经费被删减,暂停请“手语老师”提供记者会手语翻译服务;
最近媒体报导罢免的电视说明会,也用“手语老师”字词指手语翻译员,
让社福界很傻眼。
其实台湾民众、媒体甚至官员,常误用很多过时的社福专有名词,
有哪些名词已过时?为何会这样?本人这就带你来看,并探讨其中原因:
※图文并茂并提供好康版可到方格子逛:
https://vocus.cc/article/684551f5fd89780001ed436c
※全部文字内容:
台湾官方的行政院曾表示经费被删减,暂停请“手语老师”提供记者会手语翻译服务,引
起社福界抗议,担心影响听语障民众知的权益,也提醒正确名称是“手语翻译员”才对。
其实台湾民众、媒体甚至官员常误用过时的社福专有名词,为何会这样?就来分享几个案
例并探讨其中原因:
一、残障手册/身心障碍证明:台湾的残障福利法经过多次修改,改成身心障碍者权益保
障法,原因是社会观念改变,不再当身心障碍民众为残废的弱势作消极保护,而是积极维
护他们的权益,让他们在社会上过好生活,也为精确使用字词,鉴定通过核发的手册改叫
证明。
但我在台湾官方社福单位工作时,审核民间团体成立申请案时,常看到章程仍使用“残障
”字词,会办身心障碍福利部门同事,会收到建议申请人修改章程文字为“身心障碍”回
应。
二、精神分裂/思觉失调:考量疾病症状特性,也鼓励精神病人积极复健,精神医学界因
此提议改名,并由台湾官方的卫福部发公文给相关社福单位,并贴海报宣传。
但民众原本仍习惯用精神分裂字词,直到看媒体报导疑似思觉失调病人犯罪,加上很多心
理专业人员透过自媒体宣导,才逐渐改用思觉失调字词。
三、蒙古症/唐氏症:此遗传疾病是英国医师约翰‧兰登‧海顿‧唐发现,那时他发现有
一些智能障碍病人长得像亚洲人,就以蒙古症取名。
但后来医疗界可能考量别伤害蒙古民族的情感,就以医师姓氏改叫唐氏症,加上台湾的唐
氏症基金会很有名,因此较少民众会用蒙古症字词。
四、部落老人日间关怀站/原住民文化健康站:这是台湾官方的原住民族委员会,参考原
内政部社会司,现为卫福部社家署推动的社区照顾关怀据点作法,鼓励民间团体在社区设
服务据点照顾原住民老人,后来改名以突显兼顾文化传承及健康照顾,还有不少原住民住
在都市的现实,服务对象也增加身心障碍原住民、及住在原住民地区的其他民众。
但台湾的原住民社福服务相对冷门,我则是在台湾官方社福单位工作时,因业务交流并比
对以前拍的社福设施照片才知道。
五、手语老师/手语翻译员:虽台湾不少手语翻译员跟社福单位、社区大学合作,开班教
民众手语,但提供第一线手语翻译服务时,会希望叫他们“手语翻译员”。
那为何台湾很多民众仍习惯用“手语老师”字词?可能跟以前的台湾教育、社福制度有关
,听语障学生通常安排到特教学校就读,学用手语沟通,只是主流社会较少人会手语,这
些学生出社会后较难跟外界沟通,且手语翻译服务不像现在普及,因此在特教学校的手语
教师,有时得走出校门担任翻译,加上台湾民众习惯以“老师”字词尊称专业人员,才会
连官员都误用。
那为何跟民生密切相关的社福专有名词改了,民众仍不清楚?以我从事社福相关工作经验
观察,跟资源配置有关。
因民间社福团体的资金及人力有限,通常优先配置给第一线直接服务做好本分,行销宣导
通常用来冲高捐款及服务人次,让服务成果好看些,以争取所需资源经营;官方社福单位
虽有稳定经费,但工作性质偏向行政为主,行销宣导不是专长。
尤其行销宣导本身是门专业,加上社福议题行销跟一般商品不同,要考量社福界重视的保
护服务对象隐私、尊重多元文化原则,宣导会比较谨慎。
因此现阶段的台湾社福界,不太可能像知名商业品牌牙膏为改名,付很多钱请知名歌手改
编广告歌,在捷运列车进站音乐置入行销大力播放,吸引媒体报导改变民众的印象。
既然一般民众不清楚社福专业,造成资讯落差大,而误用过时的社福专有名词,但社福专
业人员平常忙第一线直接服务,且担心社福专业知识、工作经验赚不了钱,媒体及文创界
对此可训练有志经营自媒体、从事文创的社福专业人员,在遵守相关法规及专业伦理前提
,用有限时间、心力、资金制作文创作品或经营自媒体分享,本作品就是一个示范。
那你还知道台湾还有哪些社福专有名词改名了?说来听听吧!
※后记:
台湾的卫福部安心专线号码早就在很多年前,从0800-788-995改成更简短的1925,
但本人前几年搭台湾北部的市区干线公共汽车,却看到公共汽车内的电子看板显示旧号码,
在此补充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