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子化趋势学档流于形式 历程“对准系所”

楼主: una283 (无)   2025-06-22 04:03:44
教改照妖镜2/少子化趋势学档流于形式 历程“对准系所”学生反失探索空间
中国时报/记者:王小萌/2025-06-17 06:00
少子化浪潮下,大学录取门槛日益降低,学习历程
档案制度却持续耗费师生心力,更因紧绑考招使学
生投入大量时间包装资料,忽略学习的真正本质。
台大教授直言,制度不仅无助探索兴趣,还因城乡
差距所造成的资讯落差,导致认真的人被惩罚,建
议应取消绑考招、精简学档架构,才能回归教育初
衷。
因台湾少子化趋势,现今大学录取名额数量与学生
数相比还更胜一筹,如今已并非学生为上大学而“抢
破头”,而是大学为招满学生而努力。世新大学社会
心理学系教授詹昭能指出,在目前学生人数低于大
学录取名额的情况下,只要学生愿意升学,几乎都
有学校可就读,差别只在于是否为理想学校。
而在这样的前提下又分为两种状况,他表示,顶尖
学校因竞争激烈,所看重的是学生具体且突出的学
习历程,例如参加国际比赛获奖、多益高分等明确
成果,这些成就具辨识度,也较容易成为选才依
据;相较之下,后段学校为了招满学生,常配合教
育部机制设计形式化的评分与标准,虽表面上有列出录取名次,实际上往往是“照单全收”
,学习历程
对录取与否影响有限,实质作用不大。
学习历程本意为引导学生探索兴趣、规划生涯,但
实务操作与设计理念日益脱节。许多学生高一、高
二时尚未明确志向,常至高三才重新定位方向,导
致学习历程内容需“闻风转向”,反而让纪录沦为策
略性编辑工具。
然而,当学生全力准备,老师也为配合调整课程、
投入额外心力辅导,最终“学习历程档案”是否真能
发挥影响力?是否值得师生耗费心神、甚至委外补
习制作?
国立台湾大学电机系特聘教授张耀文直言,“学习历
程档案”的影响微乎其微。教授审查申请资料时,
九成五以上比重落在学生的就读学校、校排与成绩
上,许多都会区明星高中学生早已熟知这点,反而
是资讯落差让部分学生错估重点,把所有心力投注
在学档上。
张耀文更点出,学习历程暴露的不只是制度问题,
更凸显城乡差距。试问都会区明星高中及偏乡学校
所开的多元选修课哪个会比较多?结果自然反映在
“多元表现”当中。
张耀文批评,学档推出后已多次出包,高中三年全
纪录犹如对学习过程的全面监督,学生失去时空的
缓冲做适性探索,更因绑考招而导致学生从“探索
自我”变成“对准系所”,评判标准形式化、压缩弹
性。他建议,将“学习历程档案”废除绑考招的制
度,简化结构、简明格式,实施“亮点制度”,学生
可缴交五项最具代表性的成果,须经导师认证,也
帮助审查者快速辨识核心价值。
张耀文说,学习历程的建置浪费公币、劳民伤财,
无法提升教育内涵,教育部应将有限资源投注在教
学师资、内容和设备的改善,专注于教学精进,才
是正途。
https://www.ctwant.com/article/424496/
—————————————————
这篇报导是近期较贴近现实的内容
而其他记者好像只是论坛上抄一抄
1. 书审仅顶尖校系重要,其他的有进一阶就能上。
2. 但在还没考学测前也只能预先准备好够多的历程
3. 书审比重多落在学生的就读学校、校排与成绩
4. 学生从“探索自我”变成“对准系所”
自己的亲友就曾经在填志愿过程中
老师劝他填校排比较前面科目的相关系
或者是学习历程里有亮点利于申请的系
完全目标导向
我问亲友:你真的想填这个校系吗?
他回:我觉得老师说的有道理,这样比较容易上。
我又问:这科成绩比较好是因为很喜欢所以认真?
他回:不是,只是考试比较简单,并不喜欢。喜欢的是另一科较有挑战性的。
大部分的学生其实都很听老师的话,也不熟校系和
学习历程的关系,多数只能从老师、IG或脆获取资
讯。似是而非的论调,学生也无从判断,一方面不
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二方面各种资讯又太多。
就让学习历程回归到探索自我上面吧
不要再浪费储存空间了
听说还要保留好几年
明明很多都是垃圾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