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报] 联考、基测、会考后,你的同学换成谁?高中升学制度的公平性

楼主: hedgehogs (刺猬)   2021-12-07 22:21:11
◎情报来源:
中央研究院-言之有物
◎情报内容:
联考、基测、会考后,你的同学换成谁?高中升学制度的公平性研究
2021-11-30
采访撰文|周玉文
高中升学制度的跨时、跨国比较
2000 年台湾废除高中联招,此后多次改革,希望破除只用考试成绩决定学生的未来,也
减少教育机会的阶层不公平。时至今日,我们的制度足够公平吗?升学考试筛选了哪些家
庭背景、能力的学生?“研之有物”专访中研院欧美研究所研究员黄敏雄,他针对学校之
内与学校之间在认知能力、非认知能力及家庭社经地位上的差异,比较国中与高中阶段的
差别,并进行跨时期和跨国比较,检视台湾升学考试制度对教育机会均等的影响。
从户籍转向考试入学,产生什么改变?
不只人人有机会上学,学校教育应该创造有利的条件,竭力减少家庭背景对学习的不利影
响,让所有学生都有机会最大限度地发挥潜力──这是教育改革多年的目标。教育制度能
实现这个愿景吗?中研院研究员黄敏雄试图透过数据寻找解答。
台湾从小学至国中依照“户籍入学”,到了高中则采行“考试入学”,举办全国性学力考
试,依照个人志愿、表现和测验成绩分发。理论上,前者涉及居住地区的社经水准,各校
会呈现社经地位的落差。后者则仅以学习表现和测验分数决定,理当打破“阶级世袭”,
广泛被视为更公平、有利于弱势家庭。
但现实真的如此吗?为了验证高中入学制度,是否有利于“不分贫富、同读一校”的公平
性,黄敏雄运用两个数据库数据,进行国内跨时性、跨国性的比较研究,资料横贯联考、
基测及会考三个入学政策时期。
就在地数据而言,他采用由中央研究院、教育部和科技部共同规划的一项全国性“台湾教
育长期追踪数据库”(Taiwan Education Panel Survey, TEPS)。在 2001 年,TEPS 针
对各约两万名随机抽样的台湾国一及高二学生进行调查,并持续追踪直到高中毕业,借此
可以评估联考与基测入学政策下的差异。
跨国及跨年数据的比较,研究则运用每三年针对全球 15 岁学生抽样调查的“国际学生能
力评量计画”(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PISA)。台湾在
2006 年加入,至今累积五轮调查资料,横跨基测与会考阶段。
透过 TEPS、PISA 数据,黄敏雄针对国中与高中生在“认知能力”、“非认知能力”、“
家庭社经地位”三面向,分析各校之间是否有明显差距,或者校内的异质性更大?也就是
说,经过升学考试筛选后,家庭背景较好、认知能力较高、情绪管理较佳的学生,是分散
到各校或集中在所谓的明星高中呢?
不同背景、能力的学生,分散在各国中
首先,来看看依照户籍入学的国中状况。
根据 TEPS 数据,2001 年国一生的家庭社经背景,各校差异占总差异的 23%,相对而言
,校内差异占总差异的 77%;升上国三后,数据没有改变。再看看学生的认知能力,结果
也很相似,2001 年的国一生,认知能力的差异校内大约占 8 成;到了国三,情况也差不
多。
大体来看,国中学生的家庭社经地位、认知能力,各校之间的差距不算大,校内的差异相
对较高。
https://i.imgur.com/g6pP8JD.jpg
国中生的家庭社经地位、认知能力,学校之间差异约占总差异的 2 成,学校内的差异则
占总差异的 8 成。
(TEPS 认知能力评量包含两部份:第一部分是和学科相关,如数学、科学、语言能力;
第二部分和课程无直接相关,如分析、生活应用、创造能力)
图|研之有物(资料来源|黄敏雄)
进一步和其他各国地区做比较。检视 PISA 调查(2018) ,九年级学生家庭社经地位的
各校差异,台湾为 22%,在全球 32 个国家或地区中排名倒数第 4。最高是墨西哥的 64%
,明显区隔出贵族和平民学校;最低则是韩国 16%,各校差异小。
与其他国家相比,台湾国中阶段校与校之间在家庭社经地位上的区隔,相对较不严重。
考试更公平?数据打破迷思
从国中升高中,对台湾学生是第一道门槛。大家不再如同国中小时期,多数人和邻居共读
同一间学校,学生进入哪一所高中就读,需要经过筛选再分发。
过往二十年,这套筛选制度历经多次改革。大致可以分成三大阶段:1958-2000 年为“高
中联考”时代,一试决胜负,各校只依照联考成绩决定录取与否。2001 年后走向多元入
学,入学测验为“国中基测”。2014 年后实施十二年基本国民教育,朝向免试入学,统
一考试也更改为以级距评分的“国中会考”。
https://i.imgur.com/GRW8Me4.jpg
图|研之有物(资料来源|黄敏雄)
跨过这道升学门槛后,各校高中生的认知能力、家庭社经地位,出现哪些变化?不同“年
代”的入学方案,究竟是越趋公平或扩大阶层差距?
就家庭社经地位而言,依据 TEPS,2001 年的台湾国一学生,各校的家庭社经地位差异占
总差异的 23%;2005 年当他们经过基测进入高中、升上高二后,各校间的差异仅降至
22%,变化非常微小。PISA 数据(2018)也显示,九年级生的家庭社经校际差异是 22%,
经过会考的十年级生则是 25%,不降反升。
那么,年代更久远的联考是否比较公平?2001 年 TEPS 调查的高二生,属于末代联考生
,他们的家庭背景各校差异为 21%,几乎等同以户籍入学的国中阶段。
这一串数据显示,研究结果恐怕将打破“考试更公平”的迷思!经过考试入学后,高中各
校之间的社经阶层差距,与国中阶段相近,甚至些微高于国中阶段。
https://i.imgur.com/oSXRUtj.jpg
户籍分发的国中生,家庭背景的校际差异大约在 19%~23%,不论联考、基测或会考时期,
升高中后则在 21%~25%,显示经过考试分发,并未缩小各校之间的社经差距。
图|研之有物(资料来源|黄敏雄)
原本以为能“重新分配”的升学考试,并没有提高不同家庭社经背景学生就读同一学校的
机会,包括被认为较有利于社经弱势的联考,也未缩小各校的社经阶层差距。
“我们会认为按照居住户籍分发,有可能造成贫富区隔;考试应该更公平,能让社经弱势
学生有同等机会。但数据结果并不是如此,联考和户籍分发相比,并没有更有效地促成不
同背景学生共读一校。”黄敏雄分析。
联考、基测或会考,“学科能力”都稳居重点标准
考试制度并没有提高不同背景的学生共读一校,那么,升高中后同学换成了谁?从认知能
力差异度的转变,可以给出部分答案。
根据 TEPS 数据,2001 年的国一生经过基测后升上高二,在综合学科表现上,各校差异
从国一的 19% 大幅跳升至高二 63%,分析能力的校际差异从 16% 升至 45%。PISA (
2018)也呈现同样结果,不论数学、科学或阅读能力,十年级和九年级生相比,各校差异
几乎都增加两倍,研究显示出:高中阶段认知能力的各校差距,明显拉大。
再透过 PISA 的跨国调查,便能突显出这项另类的“台湾特色”。
2006 年,台湾十年级学生数学、科学、阅读能力的校际差异,从国中时期 25%、21%、
25% ,激增至 65%、63%、60%。2014 年实施十二年国教后,差异遽升的情况虽有趋缓,
但 2018 年高中各校差异仍高达 43%、43%、40%。攀升的程度,在 32 个国家中排名数一
数二!
换言之,台湾的“高中升学制度”是一套鲜明的筛选机制,明显依照学科能力分配到不同
的高中,在世界各国显得相当特殊。
黄敏雄解释,2014 年后数据趋缓,来自于国中会考计分方式的改变。计分不再是鉴别度
极高的精密分数,改用级距,各科只区分七个等级,增加了总分重叠的比例,鉴别度降低
,因此缩小了校际差异。
从跨年度的数据来看,不论是联考、基测或会考,高中升学以“学科表现”作为筛选分类
的标准,始终没有太大改变。
“数据会说话,我们的高中升学制度,仍然是以学科表现作为最重要的分水岭。”黄敏雄
分析,尽管十二年国教实施后,政府同时推动免试入学、繁星高中等教育改革措施,希望
打破明星高中的传统迷思,也降低学科考试的重要性,但数据反映结果并非如此。
以国中会考入学制度来看,如果某一所高中的免试入学登记者多过可以录取的额度,北北
基会采用三大计分项目进行超额比序:志愿序、多元学习表现与会考成绩各占 36 分。志
愿序绝大多数人可以得满分,就算不慎选填失手,多数只被扣 1 分,最离谱的选填失手
,也仅扣 4 分;多元学习表现涉及升学前途,早有准备的多数学生可以拿到满分。于是
,最终还是考试成绩决定学生的分发。
黄敏雄进一步解读:台湾升学考试明显以学科能力做筛选,但没有提高不同家庭社经背景
学生同读一校的机会,等同间接筛选了学生的家庭社经背景。
https://i.imgur.com/oMrP2Pz.jpg
台湾高中升学考试对“学科能力”,会产生明显筛选分类,且高居世界前位。2018 年,
数学和科学表现的校际差异升高幅度,在 32 个国家中高居第一;阅读能力的校际差异升
高 22%,名列第二,仅次于俄罗斯的 24%。
图|研之有物(资料来源|黄敏雄)
学科强=情商高?高情绪技能没有集中在明星高中
近年越来越多研究指出,学生的“非认知能力”(或称社会情绪技能),对于未来成就、
幸福感、健康、工作表现有显著影响, PISA 也在 2018 年纳入非认知能力的学生自评调
查,例如:对失败的负面想法、自我日常感受、努力做好工作的决心、在学校归属感等,
总计十个面向。
几十年来,台湾学生日夜念书补习,为了要抢进明星高中窄门,除了必备的认知能力,也
得兼顾高竞争、长时间努力、抗压性。因此研究假设,明星学校的高中生,除了认知能力
较强,也属于社会情绪技能较佳的族群。
不过 PISA(2018)却显示,台湾九年级与十年级学生自评的各项非认知能力,校际差异
都低于 5%。也就是说,学校内的差异非常大,“情商”高的学生是平均分散在各学校,
国中如此,高中也是如此。
黄敏雄对数据结果稍有保留,原因是,学生自评时可能拿班上、校内的同侪当作参照对象
,各校标准不一,较欠缺客观精准的依据。但 PISA 的资料仍显示,不论是在学校或个人
层次,认知能力和非认知能力的相关微弱。
未来需要的能力超出教科书之外
总的来说,这项研究反映出:台湾的升学制度始终高度偏重认知能力,特别是学科表现;
分析、解决问题等类型的认知能力,各校的差异相对较小。
原因在于,考试成绩强烈左右升学结果,学校和补习班会猜题、训练答题技巧,以及加强
考题演练或背诵,因此测出的往往是学生可以专注预备考试的资源条件、意愿、努力及能
力,而非真实呈现出全面的认知能力。
此外,在升学主义挂帅下,教育体制对学生的期待和训练,都集中在考试表现上,非认知
能力便难以获得重视,包括对自我的主动探索、社会价值、情绪技能。
然而黄敏雄提醒,全世界政府都积极改革学校课程,期盼培育主动学习、有创新力、具备
团队合作技能、重视内在修为,同时兼备人文关怀及环保意识的新公民,以因应全球化与
科技变迁带来的问题与挑战。例如,OECD 的“未来教育与技能,2030”计画(Future
of Education and Skills 2030)。
“懂得沟通、相互合作,能主动寻找问题与解方,都是很重要的能力。我们也应该让学生
有机会走出学校,看见社会需要,让学校教育跟真实世界接轨。”
OECD 网站可见到许多跨国孩子,积极表达他们对环境、社会的关切与期待。好比一名
17 岁哈萨克斯坦中学生努拉(Nurai)设定未来志向是成为“穷人的建筑师”:与非营利组织
仁人家园(Habitat for Humanity)合作,协助世界上人人都有房子可以住。
黄敏雄语带关切地说:“我希望我们的学生也有这样的机会,好奇心、充满关怀,能和社
会、国际连结,尝试多探索自己想做的事情。教育制度应该让学生有更多机会被启发。”
https://i.imgur.com/Rj5nBHX.jpg
你心中的教育应该是怎样?17 岁的哈萨克斯坦学生 Nurai 说:“现在的学校教育偏重科学的
学习,却忘记向年轻的世代阐述社会问题,其中包括居住问题,这个问题已经扩及全世界
,相当重大。”
资料来源│OECD Future of Education and Skills 2030 (黄敏雄译)
https://i.imgur.com/YkjvUcZ.jpg
“我们不应该错误的贴标签,给一些人希望,又让一些人绝望。”黄敏雄长年研究教育社
会学,核心关怀环绕着制度政策的合理性。他强调,学生未来的成就并不只是依靠学科表
现,教育制度不能让孩子因为测验分数,便被贴上负面标签。
图|研之有物
延伸阅读:
从资料分析,看见“社会不平等”的根源—家庭与学校教育
https://research.sinica.edu.tw/math-education-huang-min-hsiung/
◎原始连结:
https://research.sinica.edu.tw/examination-high-school/?
请注意转贴的字数不列入计算,
请在本线下方加入至少20字心得或讨论!
心得:
版上最近相关话题讨论得很热烈,
刚好中研院有报告,统计数据摊开来就知道了。
作者: SunSky0126 (昊SunSky)   2021-12-08 00:42:00
目前已经有一堆人阅读理解有问题。不过外面一般和板上近来讨论的是“纯考试”与“不单是考试”的比较。这相对只能用来当作“考试计分制度”的讨论资料。
作者: cwz0522 (酷滋)   2021-12-08 09:30:00
这研究引用的联考数据不太适合,因最后几年已行多元入学可参考 http://archive.is/2Isd可能年代久远 没联考时期的数据可参考了
作者: SunSky0126 (昊SunSky)   2021-12-08 12:42:00
后几年是指什么时候?
作者: BernieWisman (巴尼)   2021-12-08 14:13:00
推这篇 联考神话真的该被除魅了
作者: cwz0522 (酷滋)   2021-12-08 16:32:00
@SunSky0126 http://archive.is/2Isd 文中写的87至89学年度多元入学管道名额增加此研究要比较联考时期的index,拿的是最后一期高二当对象感觉不太严谨 因粗略以报考人数来看 该年可能有1/3多元了也许学者已想办法校正或调整,但文中未提及,有疑惑
作者: SunSky0126 (昊SunSky)   2021-12-08 17:07:00
我程式跑了整个网页,没有多元入学的讯息他说的多元入学根本性上一直到基测、会考都没有多大的比例,而且这本就是当代政策,该份报告就是在比较“当代政策”
作者: cwz0522 (酷滋)   2021-12-09 08:11:00
用程式在我提供的网页没找到"多元入学"?不用那么复杂,用浏览器例如firefox的搜寻/就成找到字串还以为网页里是图,你程式找不到,还试了一下,是字串
作者: SunSky0126 (昊SunSky)   2021-12-09 09:14:00
你没看我的第二行吗?我是指网页本身没提供多元入学的内涵(讯息),所以还要自己去找搞错重点是在讨论什么 各时代本就有不用或可能不用统一笔试的管道。还是你要跟我说自己不知道基测和会考时代也是如此?
作者: Doralice   2021-12-09 09:27:00
非认知能力的“自评”分数,直接当作真实指标也是很有趣! 职场实际看来分数差距很大的同等专技人员能力其实也差别不小
作者: tommy421 (tommy421)   2021-12-09 09:52:00
唸书就增长知识 扯什么社经地位换言之 为何不是用会唸书的人适得其所去评比 而是用社经地位公平性评比呢
作者: BenZobrist (工具人)   2021-12-09 12:34:00
太长了,看不完
作者: cwz0522 (酷滋)   2021-12-09 14:51:00
@SunSky0126 我的疑问是作者要对比联考但却拿最不像联考的最后一届来与其它升学制度作比较而那一届因多元入学而大幅减少报考人数了粗略看来减少了1/3 幅度相当大显得不太适合拿来当指标可能我太认真以论文来看待所提供的证据一直没在你想讨论的重点上 有冒犯之处 请见谅
作者: ap88994433 (Xiahouyuan)   2021-12-10 18:19:00
其实蛮好奇S大是做什么的我这届都快大学毕业了您还活跃在这XD
作者: SunSky0126 (昊SunSky)   2021-12-10 22:09:00
活到老 学到老(?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