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标题:
屈原“渔父”差点因新课纲被消失
出版社集体抢救收录
◎新闻来源:
联合新闻网
◎新闻日期:
06/25/2020
◎新闻内容: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屈原“渔父”中的经典名句,高中国文都会读到
,但上路一年的108新课纲,国文科的推荐选文15篇和“渔父”说再见。屈原“被消失”
,各家出版社都重视,想办法“抢救”收录,让高中国文老师惊呼“好险!”
早年中小学教科书由国立编译馆统编时,全国中学生国文课本都只有一家之言,其中课文
题目画有◎记号的,表示是要背诵的文言古文。课本开放“一纲多本”之后,教育部颁定
国文课纲,95暂纲还有40篇核心古文,到98、99课纲以及新上路的108新课纲,只剩15篇
推荐选文。
因为高中国文总节数缩减,108课纲草案原本就删了屈原“渔父”。国家教育研究院研修
小组送到教育部课审会的高中国文科草案,文言文占45%到55%,文言文核心选文有20篇;
比95暂纲的核心古文40篇足足删去半数。之后课审大会再调降文言文比率为35%至45%,推
荐选文的篇数降为15篇。
未列必选 以“先秦韵文选”收录
屈原“渔父”在108课纲虽不是必选,但各家出版社仍将“渔父”收录进课本,且多数以
“先秦韵文选”的方法容纳,有的版本放在高二,有的版本放在高三。
台北市景美高中国文教师李佩蓉说,屈原的“渔父”谈孤独感与生命姿态的抉择,她个人
很喜欢,教课时也通常会着意铺陈,但很可惜在108课纲的必选文言文中被删掉了。
但她说,课纲虽未把“渔父”列入“必选”古文中,但后来各家出版社都有选入此篇,差
别在原本“诗经”、“楚辞”各自独立成一课,如今两者综整成一课,也更考验教师教学
。
国文师:屈原可引发学生精彩思辨
李佩蓉说,屈原是中国第一个有名字的诗人,是“个性化”书写的原初。教屈原的“渔父
”时,可以谈他的诗、他的孤独、他的抉择。也正因为屈原投江自尽的做法,后世评说充
满歧异,包括:忠/愚忠、高风亮节/露才扬己、可佩/太傻,择善固执/钻牛角尖等,
在课堂上总能引发学生精彩思辨。
“说不定其实有许多人默默支持屈原,只是以前没按‘赞’的管道让屈原知道?”李佩蓉
笑说,时代久远,谁都无法完整了解屈原所受的痛楚。但后世与其苛责“屈原应该如何如
何?”不如反问自己:“面对未知而变迁的世代,你将如何自处?”
李佩蓉上到这课时就常问学生,“如果当年汨罗江边,屈原巧遇的是你而不是渔父,你会
送给屈原哪首歌?”结果有满多学生想送五月天的“倔强”给屈原,她自己想给屈原则是
刘若英的“继续—给15岁的自己”,她想告诉屈原“不要放弃,不要灰心。”
台北市中正高中国文教师张青松,也是龙腾高中国文的编辑之一。他说,课纲委员来源复
杂,且各有任务,这是角力下妥协的结果。不可讳言,有人认为文言文代表中国及其背后
史观,认为删越多越好;但如此一来,学生的文学素养跟阅读能力,与对岸学子的大量阅
读相较,长久下去恐怕堪忧。
屈原不能删是共识 列A级选文
张青松说,因为“渔父”太重要,所以虽然课纲15篇古文没有,但出版社还是会选录,“
屈原不能删,是有共识的。”且各家都是A级选文,所以大考就可以考。他举例,“渔父
”一文可以跟存在主义的文章搭配一起考,也可以考屈原研究相关的改写论文,或考学术
情境的阅读、引导写作等,例如比较认同屈原或渔父的人生观。
张青松说,辞赋体例是一问一答,“渔父”也可视为屈原心里的另一个声音,为何不能平
凡一点,对自己好一点;但心中最后的声音是不能同流合污,必须忠于自己的灵魂,所以
选择自尽。高中生还有未成定局的明天,可借此文学习遇到挫折需要应变。
读屈原 也促生命教育讨论
但也因为屈原自尽,与生命教育有所牴触。张青松说,他上到这课时,会一再强调1995(
生命线专线电话)、生命可贵。
建国中学国文教师陈美儒说,屈原“莫忘初衷,坚持原则”,只是她不赞成投江死谏,“
我要学生坚强且坚持。”
基隆市安乐高中国文老师李启嘉说,他上“渔父”时,主要会用渔父这个角色介绍古代隐
逸者角色的形象,再谈这些隐逸者遇到像孔子、屈原质问的问题。如果聚焦在屈原本身,
则主要会跟学生讨论传统读书人的生命抉择。
政治大学法律系教授廖元豪说,现代人、尤其是年轻人,可能只会耻笑屈原想不开,或是
不爱惜生命;但在言论自由的网络时代,也要反思有没有屈原“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勇气
与毅力,还是即使对同温层有些怀疑,却不敢多说?甚至会跟着一起骂、随波逐流罢?
廖元豪说,作家龙应台写过一篇“幼稚园大学”文章,说大学生不敢特立独行,不敢表现
不同。但“那些很凶、会骂人的,真的愿意特立独行吗?”对照屈原,最自命批判的人往
往却最媚俗。
翰林出版社主编宋裕说,新课纲的推荐选文中,先秦只剩3篇,删去“渔父”。但翰林将
“蒹葭”与“渔父”合并成“先秦韵文选”一课,因为诗经与楚辞是先秦韵文双璧。高中
国文文言比率虽降,出版社还是会选录好的古诗文。
◎原始连结:
https://udn.com/news/story/120986/465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