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政大民族 109二阶笔试题目

楼主: kerg184031 (小克)   2020-04-20 10:30:55
请阅读下文,写300字的摘要,并写一篇小论文,包含分析、评论与心得。
<台湾的味道 吃饱、吃巧、吃出民族性>
撰文/陈世慧(经典杂志资深撰述)
摄影/黄世泽(经典杂志摄影)
“来啦!看袂吃什么?我们这里通通有啦!”基隆奠济宫的庙口前,黄底红字的灯笼圆鼓
鼓地,长长挂满了好几行。但不等它们点亮,午后才过三点,“夜”市已经人潮汹涌。顺
著灯笼与人潮一路逛下去,云集的小吃摊,摊摊点着亮晃晃的灯泡,飘着四溢的香味;从
肉羹、甜不辣、臭豆腐、猪血糕,一直到鼎边趖、蚵仔煎、生煎包、旗鱼羹、生炒花枝和
奶油螃蟹等,在这里,美食应有尽有,不怕你不吃,就怕你受不了诱惑,吃到撑不下。
建于清同治十二年(一八七三年)的奠济宫,香火向来鼎盛。日治末期,众多香客引来流动
摊贩,久而久之形成市集;国民政府来台后,在既有基础上,统一规画仁三路、爱三路到
爱四路之间为食肆街区;从最初登记的六十多家,经过不断发展,迄今,不只店家数早就
突破一百,庙口小吃的知名度,更远远凌驾于庙宇本身。
事实上,基隆奠济宫之外,台湾的夜市,多半循同样模式而来。从北到南,来一趟小吃之
旅,万华的龙山寺,新竹的城隍庙、大甲的镇澜宫、鹿港的天后宫,一直到台南的祀典武
庙、保安宫、北极殿、天坛等等,有人就有庙,有庙就有香客,当众人“拜完佛祖拜腹肚
”,小吃,也由此而生。
二○○八年,看准小吃的潜力,政府力推“观光倍增计画”。在与民间的一起努力下,夜
市挟小吃之威力,果然不负众望,一举夺下观光局“来台旅客消费及动向调查”中,魅力
景点第一名,把“台北101”及“故宫博物院”双双抛在后头。
只是在背包客流连夜市、醉心小吃的同时,却也有另一群人,在鼎泰丰、点水楼、欣叶等
各式各样的餐馆,和麦当劳等速食店前大排长龙;一方面,它们的多元并存,展现了台湾
饮食的繁复风貌;但另一方面,众人心中不免也有所疑问,如果说法国有法国菜,日本有
日本料理,那么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最能代表台湾的“台湾菜”,又是什么?
二○一一年,当包括中华美食交流协会理事长施建发(阿发师)、国宴主厨陈兆麟(阿麟师)
,还有办桌王“水蛙师”张和锦等台湾名厨,应观光局之邀,前往对岸进行“台菜登陆”
活动,以期吸引更多陆客来台观光时,菜单一打开,从“台湾鲜虾卷”、“黑白切粉肝”
、“仙草炖鸡肉”、“甲鱼千层羊”到“佛跳墙”等,每一样都引发一阵“它们就是台湾
菜吗?”的讨论。
有人狐疑,只有小吃才能代表台湾吧?!又有人说,台菜的精髓,在于办桌菜与酒家菜。
讨论始终难有定论,然而,也正因为难有定论,才更能让人从饮食变迁的脉络中,看见台
湾真正的色、香、味。
移民、族群、台湾菜
“关于什么是台湾菜,这问题有解,也无解。”诗人焦桐,自从因为爱吃、到处吃、拚命
写吃,被归类为美食作家后,常被问到这个问题。他表示,台湾菜之所以很难定义,跟它
的内容一直随时代而改变有关。
“最早台湾只存在原住民的饮食;汉人来了之后,占八成以上的福建移民,他们的食物,
开始成为主流。”焦桐说道,在那之后,满心想“脱亚入欧”的日本殖民政府,带来日本
料理,也引进多样的“西餐”;国共战争结束,国民政府自大陆播迁来台,大江南北的各
省移民,除了各自把家乡味带来外,年深日久,也结合了地方特色,衍生出不少饮食上的
“台湾特有种”。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从文献上找答案,透过餐桌上的食物,先民的生活,一下子栩栩如生
起来。根据李贵荣在〈台湾菜的演进与发展〉一文中的说法,清代时,一般寻常人家的餐
桌上,多半是自种的蔬食或自摘的野菜,加上少量自行豢养的鸡鸭;海产类有之,却限沿
海一带,不靠海的地方少有。至于作法,则延续闽菜常用糖、醋去腥羶,多用糟、虾油,
多汤菜等特点。而外食虽已存在,却仅有少数大城市里有点心店,提供如山薯粥之类的便
餐。
相较于中下阶级民众平日节俭,唯有逢年过节、婚丧喜庆、迎神作醮时不惜砸重金,办桌
准备盛宴,台湾在有了科举考试与开港后贸易兴盛,培养了一批具备经济实力的仕绅阶级
。这群人的饮食精致,常请专业厨师至府中“办席”,但即使是这些宴席,也尚未有“台
湾菜”之称,反倒多附会“满汉席”之名。
台湾菜肴要成为一独特的类别,还要等到日治时期。在陈玉箴的〈食物消费中的国家、阶
级与文化展演:日治与战后初期的“台湾菜”〉一文中,详述了早在“台湾菜”的概念形
成之前,在日本人的眼中,一般人吃的东西只堪称“台湾人的食物”;能成为一文化标签
,并与洋、和食分庭抗礼的,唯有流行于上流社会的“台湾料理”。
“‘台湾料理’一词早于‘台湾菜’的出现。虽然著名酒楼供应之台湾料理事实上包括中
国各地风味,但日人、酒楼经营者刻意将之凸显为一文化分类,以与日本料理、西洋料理
乃至支那(中国)料里有所区隔。”
而事实上,除了区别的作用外,最初殖民政府之所以刻意用“台湾料理”称呼台湾的宴客
菜,也在于日本治台之初,就不断想将台湾彻底地去中国化。
一八九八年,《台湾日日新报》的第三版里,记载了台南办务署的新年宴会,特别准备了
“台湾料理”,招待参事署员与民间仕绅时,算是“台湾料理”四个字首度面世。
至于在民间,当时台北最繁华的大稻埕与艋舺,著名的料理屋如平乐游、东荟芳、春风得
意楼(蒋渭水所开设),以及后来居上、名震一时的江山楼等,考察其“披露会”的广告单
与菜单,重点都放在南京烧鸡、无锡排骨、西湖佳点,或北方的挂炉烤鸭等“支那”食物
,而未标榜台湾料理;但自从官方带头定了调,业者为了配合,也为了基于好胜心,想与
洋、和料理一别苗头,大家还是渐渐接受了这种近乎挂羊头卖狗肉的作法。
无论如何,整个日治时期,个人私下以“台菜”或“台湾菜”指称本地风味的菜肴的情况
或偶有之,但公开见诸于媒体报端,却还要等到一九五○年后。只是在那之前,“台湾料
理”及其衍生的文化,却因血统不纯、出身不好,一度,差点就从边陲,直接消失于台湾

——-
个人觉得题目比较难找到一个独树一格的切入点,但整体来说不算太难发挥,希望能顺利
><
作者: blueeer (bluedreamer)   2020-04-20 12:17:00
很有趣~~祝上榜!
作者: heydebbyhey (little trouble girl)   2020-04-20 17:23:00
我也觉得题目有趣!祝正取
作者: lovehan (寻找初衷...)   2020-04-20 18:20:00
看似简单 其实很难写得好 真的是各凭本事了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